从梅里到吸江兰若
吴文茹
福州近处最高两座山“左旗右鼓”,鼓山距离市区仅八公里,山上林木葱郁,奇峰怪石,壑谷幽美,寺庙禅院幽静,摩崖石刻密布,是一个常去常新的好地方。
今晨七点,我和父亲、姐姐一行三人去鼓山,一路从梅里到吸江兰若,步行沿环山道盘旋上下,转一圈下来六、七公里。
梅里,位于鼓山南面向阳坡。据说因历史上曾遍植梅花而得名,古称壑里、笊篱壑、舍利窟、梅花窟、茶园等。因2011年台胞捐赠两千多株不同品种梅花种植此处,称为“相怀梅园”。梅园深处的山谷中,有岩梅古台、吸江兰若、九龙井、知青点等古迹。
我从长安到福州,虽然不能踏雪寻梅,但踏梅寻古,颇有雅趣。相怀梅园,梅花竞相开放,树姿飘逸,姹紫嫣红。红的娇媚、粉的鲜妍、白的高洁,远观如烟似霞,近看浮玉飞琼。绯红粉黛,梅香沁人。
穿过梅林,就是吸江兰若,一个清幽的寺院。“吸江兰若”的兰若,是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意思是寂静处,寺庵的泛称。指的是于寂静处修行、吸闽江水精华。杜甫《谒真谛寺禅师》“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另外,兰草与杜若都是香草,古代合称兰若。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此寺题名“吸江兰若”,巧妙地表达了避世幽居梅林兰馥地,吸取闽江之精气,化作甘露普度众生之意。
立于寺前,可遥望闽江大美风光,可见滔滔闽江从五虎山下流过。门前,一棵盆栽梅树,迎客送香。门匾“吸江兰若”是鼓山涌泉寺第一百一十八代方丈净空禅师所题。寺内,有文殊菩萨宝殿,有舍利铜香炉。殿中,香花灯烛,梵呗缭绕,云烟祥瑞。
据悉,福州历代不少诗人都曾作诗咏“吸江兰若”。如曾任明代嘉兴知县林之蕃:一入空门万虑灰,闲花了乱竹门开。春风帆影长天去,月夜钟声隔院来。四面凭虚云处槛,百年高卧石边梅。漫游深得庞公趣,吸尽江流不肯回。他题写的《吸江兰若记》,被誉为“梅里最美游记”。文中描写吸江兰若“时值玄冬,梅花盛开。香聚岩谷,琼枝铁干,横斜倚立于苍崖翠壁间”的岩梅古台冬日景色,而在此远望“槛外长江涛澜汹涌,风云开阖,舟楫往来,鱼龙出没,尽收佛几禅床之上……”在文章末,引用“一口吸尽西江水”偈语,“以名公兰若,以求无生之法”。
吸江兰若山门对联“寺小藏舍利,古梅忆来人”,横批“入三摩地”。三摩地,佛教术语,意指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鼓山梅花历史上以吸江兰若舍利窟一带为盛,是历代文人墨客及游客赏梅观江的绝佳处,至今寺前仍有一株百年青梅,精庐、虬松、古梅、翠竹交相辉映,群山秀水相互交融,堪称人间佳境、世外桃源。
吸江兰若是盖在石岩之上,寺庙前立有“七佛幢”莲花石刻。七佛幢下面是“岩梅古台”,有“吸江兰若”清代石刻群:有道霈禅师题、高兆撰写《七佛幢记》;有鼓山第九十六代方丈道霈禅师作于康熙九年(1670年)的《舍利窟看梅》:“倚岩傍屋梅千树,岁上临冬竞放花。唯有今年花更好,暗香飞散落谁家?诸禅约我看梅去,也有梅花岁晚心。铁干横斜撑落月,玉英历乱吐霜林”;还有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鼓山现任方丈普法大和尚的石刻:“吸江灵气观自在,清净兰若人不识。异草奇石松连天,眼前古梅丛中笑”。
吸江兰若旁,也是“梅里茶园”所在。坐在这里,携一缕阳光,品一盏茶茗,听一朵花开,弹一曲古琴,就是心灵的栖息地了。
——2023.3.3午后文茹于御园茶亭旅居福州鼓山之行散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