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信阳的毛尖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故乡的信阳毛尖在唐代陆羽编写的《茶经》中便有记载,北宋时节苏东坡亦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赞誉。故乡人世代经营茶叶,也养成喝茶的习惯。
故乡的茶树,除却少许环绕地头,大多分布于云缭雾绕的山中。成林成片的茶树种植于梯田一样的土地,一垄垄依了山势,仿佛一条条长龙蜿蜒盘旋,从远处仰望,高低起伏间一片葱茏青翠掩映于逶迤崇山,与周边花草树木共生,钩沉一幅浑然天成的空中花园。在深山幽林间,茶树随着四季的变化沉淀浸染。尤其初春时间,带着丝丝缕缕让人迷醉的纷纷细雨,悄无声息的洒落在清明前夕,嫩芽泛着翠绿的色泽,在如同碧波灵动中生出些许春意。
“春衫逐红旗,散入青林下。阴崖喜先至,新苗渐盈把。竟携筠龙归,更带山云写。” 于是,人们背着竹篓,采摘茶树顶梢嫩芽,一阵阵的芳醇伴着泥土的厚重一起涌入心怀。特别是每当雨过天晴,踏着崎岖的蜿蜒山路,背着青竹编织飞竹篓,在暖风摇曳中燕雀啁啾,春花初开,翠叶新发,体验着一种新生的希冀与喜悦,感受着清新空气中的碧水青山,不时一曲山歌,轻盈灵动,温婉悦耳,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气息与温馨原野画卷。
采茶是一种独特的趣味体验,也需要娴熟的技巧与章法,既要在苍老叶片与嫩芽新蕾间眼明手快的迅速挑拣出新嫩芽片,在靠近芽蒂出干净利落的掐下放置背篓。又要善于随时掰开茶树嶙峋突兀的枝桠,在避免手指被树枝划伤中挑选出其中藏匿的芽片,将茶树的叶片一株株采摘干净。茶叶用竹篓背回后,铺在竹匾或筛子中,既要注意通风透气,保证茶叶不捂烂变质,表面水分迅速风干,又要防止阳光的暴晒,使得茶叶枯蔫,影响到茶叶品质。风干的茶叶或趁着新鲜出售,或自行烹炒。最常见的为手工锅炒,在院落支起一口大锅,反复涮洗干净,灶台缓缓加热,能伸手触到热度时,将茶一次次适量抓入锅中,用高粱杆制成的刷子配合着手反复翻炒,抖落均匀,待到火候将成时,便将茶叶抓起放在竹筛中反复搓揉,将剩余的水分全部揉搓渗透出来。加热的锅灶也不闲置一刻的热度,换成另一锅新茶翻炒。等到全部经过揉搓加工的半成品茶叶堆积到一定数量时,再次倒入加热的锅中,继续翻炒烘干。而全程的火候都要用徐缓的文火,防止猛火焦糊,影响口感和品味。
炒好的信阳毛尖细圆光直、外形匀整、色泽翠绿、白毫明显、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用沸水冲泡后,香茗在水中漂浮游动,刹时舒展如剪、翠似新叶,汤色或嫩绿或黄绿或明亮,在氤氲的水汽中缓缓舒展化开,春的新鲜、灵动带着一点点青涩,将浓郁的芬芳与无尽美好遐思一起呈现视野。品味间,滋味醇厚、清香扑鼻、沁人心脾。每次品饮未喝干再续清水时,清亮黄绿的茶液中,茶叶茵茵攒动透着鲜活,味道香高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生津、醇香绵绵、清香爽神。
信阳毛尖是故乡的独特的地域标识,成就了故乡闻名遐迩的美誉盛名,是乡土的展示、乡情的呈现、乡愁的寄托。品味处,缓缓释怀间,品味极致,静静沉吟,思索缭绕,缱绻纹理脉络触碰的奇迹。即便只是几缕淡淡的清香,几丝悠悠弥漫的剪影浮光,依然婆娑着时光重叠的韵味,勾勒一种绚丽与斑斓,描绘一份生命的精彩与绝妙,生命变得厚重而深沉。无论是自然的回归,还是对人生真谛的回味,在增添生活的内容的同时,也在不断的丰富着生命的内涵,体验的不仅仅是生命的思考,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