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汉口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北人来说,武汉就是我们心中的胜地。我的老家是湖北省嘉鱼县,离武汉直线距离只有70-80公里,在武汉穿城而过的长江上游,所以,我们老家说到武汉为下汉口,很小的时候,我就对武汉有所了解,不仅仅是我们村子里有后生考上了武汉的学校,也有不少人经常下汉口做工和贩买贩卖。
记得我第一次到武汉是在九零年初,参加武汉体育学院的体育高考,由我的化学老师带我去,(我的体育可是化学老师教的)。记得那时从县城坐车到武昌的三角塘,车票只要四角钱,下了车扑面而来的是噪杂的各种声音,让人不免惊慌失措,我的表弟曾在第一次到汉口下车时发出感慨:好大的村庄。这句话几乎成为我们取笑表弟的口头禅。
从三角塘到卓刀泉坐的几路车我忘记了,只记得道路不宽,还经过了一些农田和树林。可能我的体育是化学老师教的原因吧,那天的考试很不顺利,离我的正常水平差距较大,一个专项四个必考项只得了40多分,同去的嘉鱼县共有6人,只有一人考了68分达到分数线,其他的都没考好。
第二次下汉口是在高考落榜后,和同学一起到新华下路一位做工的同学处玩,同学是被他三叔带去汉口做家具销售的,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我们几个人仅仅凭借一个地址就能在街道、人流密集的汉口找到他,也算是幸运,记得那几天正是武汉长江二桥建成通车的日子,我们几个人步行从新华下路走过长江二桥,一直到武昌的黄鹤楼,还留下了的几张青春的照片,直到现在依然还保留在我家的相册。
其后不久,我还下过一次汉口,是跟我的木工师傅一起,到汉口太平洋台板家具厂做木工,干了四个月,平时在家具厂做工,闲暇会出门去给别人家做家具或者装修,记得还去过我们村一个在武汉轻工业局当干部的本家叔叔家做家具,晚上被几个在武汉长大的本家姐妹带着去逛街,让我大开眼界。此后不久,我离开了武汉,南下打工。
一直到2003年,我才因为工作的关系,借调到武昌的南湖花园,我在深圳的集团公司在那里开发房地产,我才终于得以定居武汉,房子是公司内部认购的,60多平总价不到10万,首付3万按揭7万,后来又换了一套100多平的三室两厅带小阁楼的复式房,想想不由得心存感激,也才仅仅10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农民或者说游民成为一个市民,还带着老婆孩子,此后,就正式开启了我的市民生活。第一步当然是了解这个城市,带着老婆孩子,或者逢年过节带着父母长辈和亲戚们四处走走,虽然来过几次,但与定居不一样,对武汉的大街小巷和历史人文均有所涉猎。
第一站当然是黄鹤楼和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它雄踞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万里长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武汉长江大桥就建在黄鹤楼楼下,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毛主席第一次游泳横渡长江就在此地,游后即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一词,其中广为传诵的一句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描写武汉长江大桥的气势。
下楼后乘坐轮渡过江,即到汉口海关—江汉关,江汉关建于1922年,于1924年正式落成。江汉关大楼无论从外观还是建筑质量,都堪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它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从闭关自守走向开放包容的载体。它是汉口开埠的见证人,是武汉沧桑历史的纪念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汉正街就在江汉关侧面,是汉口最繁华的地带。一幅描绘北宋时期汴河边万头攒动赶大集的《清明上河图》,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殊不知,今日汉正街景象天天如此。街巷两旁,每天10余万操不同方言的打货人在其间自由流动,他们在横街纵巷间来往穿梭,交织出一幅五彩缤纷的上河图。操各种方言的不独打货人。在汉正街,粤语、闽声、湘音、川韵随处可听,而越剧、秦腔、黄梅戏、河南梆子的唱段也没准什么时候就从哪个人的口中哼出。这些商户除了在生意上暗暗较劲,还尽情展示各自方言和地域文化的魅力。
武汉东湖是我们每年春季踏青的最佳去处,它是一个自然湖,比杭州的西湖大多了也美多了,只是缺少一个经典的故事。其自然环境非常优越,比较有名的有行吟阁,长天楼,九女墩,湖光阁等。其中行吟阁阁名出自《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竹吟泽畔”。行吟阁雄健俏丽,颇富民族风韵。长天楼,是一所宫殿式建筑,翠瓦飞檐,分上下两层。凭窗远眺,碧波万顷,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湖光阁建于湖心小岛上,由十里长堤与陆地相连,原名“中正亭”,1931年为纪念蒋介石五十寿辰而建,后改称“湖光阁”。阁为三层六面,飞檐绿瓦,登阁四顾,游船轻移,景象万千。雾日,水天一色,湖光高阁,似蓬莱仙境,无不令人向往。至今,我们家还保留有一家人在东湖梅园、樱花园留影的那些美照。
作为一个新武汉人,户部巷当然是每周或者说每天必去之地,其更是被誉为“汉味小吃第一巷”,民间有“早尝户部巷,宵夜吉庆街”之说。户部巷作为地名,历史相当悠久,在明嘉靖年间的《湖广图经志》里有一幅地图,上面清楚地标注着这条狭窄的小巷,由此看来,这条小巷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此巷古往今来,因地理原因(紧靠码头),舟车络绎,人气鼎沸。小巷人家勤劳巧作。汇江汉五粮、天下干鲜精烹细调,以鲜、香、快、热之汉味小吃惠及熙攘人群,名声鹊起,经久不衰。其中著名的小吃有:蔡林记热干面、王氏馄饨、老谦记炒豆丝、江城铁板炒饭、谢家面窝、小汪糯米包油条、欢喜坨、户部巷三鲜豆皮、张记豆腐脑、徐嫂子糊汤粉等。
作为中国最有名的面食,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的标配。传统的武汉热干面,要数蔡林记热干面最为正宗,掸的面软绵爽口中透出一股嚼劲,既不沾牙也不夹生坚硬,用筷子挑面,芝麻酱滑爽而不缠,香气扑鼻。面条里面没有任何汤水,被烫过以后,就着热劲完全膨胀开来,还把酱完全吸了进去。涨开的热干面放在嘴里的感觉是糯糯,原汁原味的面香和酱里的芝麻香。尤其是芝麻磨碎了掺在酱里,特别诱人。三两口,没什么感觉一碗面就进到肚子里了。
其他我比较爱吃还有面窝,它是一种以米粉为原料,加上葱花和面窝。据说为清光绪年间汉正街烧饼小贩所创制。面窝油炸后两面金黄、外酥内软、窝中脆,深受武汉人喜爱。谢家面窝外酥内软,成品呈金黄色,面窝首先选用上好大米,大豆,糯米,面窝里面夹三条糍粑,吃来非常爽口。还有武汉的三鲜豆皮,户部巷的三鲜豆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其馅中可是有真正的三鲜:鲜肉、鲜蛋、鲜虾。让你闻了就想吃,吃了还想吃。可以说,在武汉的十多年,我几乎逛遍了大街小巷,吃遍了美味佳肴,就连儿子在回老家时也时常把回武汉作为口头禅,可以说,武汉成为了我的下一代的老家,不知道这是喜还是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