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征文参赛作品+俞家桥上的脚步
俞家桥上的脚步
柴伟梁
一
晚步俞桥畔,微风起嫩波。
云依孤塔度,舟向小溪过。
树密斜阳隐,水清倒影多。
遥吟相赠答,渔唱及樵歌。
这是海宁籍数学家李善兰写的《俞桥晚景》,短短八句古诗生动地描写了李善兰在俞家桥畔的所见——嫩波、云塔、小舟、树木、斜阳、倒影及吟唱的渔家。李善兰是清代硖石人,家就在东山脚下。李善兰41岁前一直住在家乡,在研究数学之余,想必曾无数次地迈步在东山之畔的俞桥上。
俞桥,又名俞家桥,潘廷章《硖川志》说:“俞家桥,在审山西麓,外达长水塘,南通石鱼径,北通夹水荡。此处山水最为明秀,旧有北山云庄。每岁春和,士女游舫毕集。”从志书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俞桥不光有秀美的风景,也是游船、游人云集之处。
俞家桥头曾被列为“(硖石)续十二景”之一,名为“俞桥枫叶”,《硖川续志》收录该景点绘图一幅,图中以东山为主体,绿树、河流环绕,在山脚处有一桥矗立,应该就是俞桥了。《硖川续志》对此景点作了简要说明:“俞桥在东山西麓,曲水环山,地最幽胜。当秋叶经霜,红黄错杂,而夕照穿林,岚光回映,杜樊川‘远上寒山’之诗仿佛近之。”在这里,点出了俞家桥风景的特色——枫叶,并与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山行》中描绘的枫林景色相媲美。
清代是“俞桥枫叶”景点的鼎盛期。当时有许多文人雅士在俞家桥畔散步、赏枫并留下诗句。学者、藏书家吴骞诗云:“山桥宛卧虹,澄波静如练。畴倾姹女丹,遍染枫江岸。”海宁查氏诗人查人骏诗云:“红叶青山欲画难,平桥跨水路纡盘。枫人醉倒斜阳里,应笑诗人醒眼看。”女诗人徐莹写道:“经霜枫叶灿新红,点染秋容妙化工。云白山青烘夕照,俞桥景擅画图中。”徐莹是江苏吴江人,她随夫居住在硖石,因为爱硖石,就收集了众多描写“续十二景”的诗(吟咏“俞桥枫叶”景点的就有数十首),收录在她编的《浥翠轩稿》中。
二
1923年,在海宁硖石出生、成长的著名诗人徐志摩也多次来到俞家桥头寻访枫叶。但是,清代“俞家桥两岸广种枫树,冬霜红叶映河”的景象此时已消失无踪。徐志摩在《西湖记》(1923年9月29日)中记载:“有一天居然把那只游船收拾个干净,找了叔薇兄弟等一群人,一直开到东山背后,过榆桥(俞桥)转到横头景转桥。那天很愉快!塔影河的两岸居然被我寻出了一片两片经霜的枫叶。我从水面上捞到了两片,不曾红透的,但着色糯净得可爱。寻红叶是一件韵事。”他还回忆说:“早几天我同绎义阿六带了水果月饼玫瑰酒到东山背后去寻红叶,站在俞家桥上张皇的回望,非但一些红的颜色都找不到,连枫树都不易寻得出来,失望得很。”
1923年是徐志摩情感的空窗期和失落期。他于1920年在英国遇见林徽因并喜欢上她,他们在英国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1922年,他与张幼仪在德国离婚。当年10月徐志摩回国,此时林徽因却已与梁思成订婚,徐志摩还想着林徽因却不能再去追求她。而他与陆小曼认识是1924年的事了。
1923年8月下旬,徐志摩祖母病危,正在北戴河度假的徐志摩接到电报,万分悲痛,急急赶回硖石家中。祖母去世后,徐志摩又在家中住了一段时间,和亲友去俞家桥散心、访红叶也就在这时候。之后不久,徐志摩去杭州会见朋友,并于9月28日与胡适、陶行知、朱经农等人到盐官看潮。看完夜潮后,徐志摩带他们坐船到硖石,吃了锦霞馆的羊肉面,又到俞家桥看了枫叶。可见,在徐志摩心中,俞桥的枫叶是他极欣赏的景致,是可以和胡适这些“重量级”朋友共享的。10月,徐志摩在其诗作《沪杭车中》写道:“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诗中的“红叶”或许就是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俞桥红叶。
1926年11月,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由北京南下入住其父为他们准备的硖石干河街新宅(现徐志摩旧居)。他给前妻张幼仪写信道:“我想从此隐居起来,硖石至少有蟹和红叶,足以助诗性,更不慕人间矣!”虽然不久因为江浙战争,徐志摩夫妇离开海宁去上海定居,但可见徐志摩对“俞桥红叶”一贯的重视和欣赏。
三
五年前,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也曾无数次走在俞家桥路上,并站在俞家桥远眺,沉思。当然,我所走的俞家桥路和清代的路、徐志摩和朋友们走的路已完全不同,不再是通往农村的羊肠小道,而是新建的柏油马路。当然,“新”也是相对而言,该路段初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先是水泥混凝土路面,后经过几次整修、拓宽,铺成沥青路面。现在的俞家桥路是俞家桥路初建时的延伸版,它北至长山河,南至硖石路,长度有1500米,宽度二十余米(由拳路以北宽有三十余米)。俞家桥路两侧地块属于海宁的老城区,路两边的房子也大多建于八十年代,整体上看起来比较陈旧,在此居住的大多是老年人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海宁灯泡厂、海宁钮扣厂等企业均坐落在俞家桥路上。
俞家桥因枫叶成为景致,光桥本身而言在硖石不算最有名,在海宁历代的县志上记载甚少,远远比不上紫薇桥、北关桥、相院桥、茅桥、塘桥等。俞家桥原为石桥,最早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我所站立的俞家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的桥了。据1992年9月出版的《硖石镇志》记载:“俞家桥位于光明路北端,俞家桥路南端,跨俞家桥港,为钢架拱桥。1971年建,1985年改建。”此时的俞家桥已不再是景点,不再是人流云集的地方了。俞家桥附近虽有公园、树木,但大多是梧桐、银杏等树木,已没有枫树、枫叶可看。没有了枫叶环衬的俞家桥也就没有了“灵魂”,只剩下了“实用”功能。五年前在俞家桥的北侧还有一家热闹的“红鑫面馆”,因为带着一个“红”字,让我可依稀想象当年俞桥枫叶的摇曳风姿。
还记得我在桥上驻留时间最长的一次。那是2018年一个冬天的晚上,海宁大雪。为了第二天老百姓能顺利的行走,我们去俞家桥上铲雪。花了二、三个小时铲去桥上厚厚的雪,也留下了我们不同于平常的劳动的脚步。
沧海桑田,俞家桥周边的环境已几多变迁,这几年变化尤其大。2018年左右,俞家桥附近区块启动了大规模的拆迁工程,这或许是老百姓所期盼的,但旧貌正一点点地消失。幸好平实耐用的俞家桥仍在,我们依然可以在桥上散步,可以远眺东山及智标塔塔影,可以近看波光粼粼的河道和匆匆而过的各色人群。我们也可以通过先人的诗文回味“俞桥枫叶”曾经的辉煌和美,通过“工地”想象数年后展现的时代之美,把这“曾经的和新时代的美”永久留在我们的心中。
原载《海宁潮》202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