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走进“中华第一街”
初春的一天上午,在柔和的阳光沐浴下,我走进了南粤省会城市广州的珠江南岸,被国务院誉为“中华第一街”的广州市南华西街。
从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大马路转入那舒适恬静的街道,看到街内那一条条纵横交错古迹厚重的青砖古屋、麻石小巷、花灯长廊,以及小巷两旁的“碑林”,仿佛让人感觉时光倒回到那远久的千年。但随着边走边看,却是感到古老旧街小巷旧貌换新颜,充满着新时代的气息。
其实“碑林”并非是人们想象的中国最早、收藏最多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及明、清政要的手迹和题字的石碑,而是贴在小巷两边墙上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市政要和各个时期社会的主要政治、文化艺术著名人物到穿上街道参观后的题词和手迹。
“碑林”中,有1995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广东省人民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评为“双文明建设中华第一街”;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中国街道之星”“中国最佳街道”;还有2001年南华西街道党工委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不少手迹和牌匾。
沿着小巷参观,只见那些古朴老式的房子显示年代久远,小巷中地面上那些历经数百年的麻石条,被行人经年岁月走过而显得尤为光滑。各条小巷内卫生整洁,巷内长廊红灯笼高挂,巷内民居前面设置的盆景绿色植物长得多姿多彩、郁郁葱葱。而那些精致的“垃圾分类微景观”就藏在鲜花丛中,富有新意和创竟。听介绍,其做法竟是这里从事垃圾分类的外来环卫工人所创,由于热爱工作,我想他们早已经将南华西街当成自己的家了。美丽的南华西街充分显示了其富有南国特有的民俗色彩和新时代风采。
据了解,南华西街是广州市海珠区最早形成的街道,开基于清代中叶的1776年,240多年来一直是富商巨贾的乔居之地,她积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南华西街逐渐形成城区之后,河南的其他地区还是郊野乡村,故老广州流传有"先有南华西,再有海珠区”的说法。
该街现存的著名历史建筑有:海幢寺、双清楼、波楼与波台、潘家大院、还有南华西街瓷画群街巷等。而位于敬和里、德和新社区等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民居青砖屋群,以及同福西路、洪德路的骑楼街,映衬着这个地方向来所具有的适宜居住的浓厚岭南气息,还有当时对外开放繁华的商业活动。
南华西街不但历史底蕴深,而且红色基因强,其民居还有保存着中共早期党员李少石、民主革命家廖仲恺、何香凝夫妻,还有民族英雄邓世昌等的故居,另外还有洲头咀反租地抗英斗争遗址等不少古迹遗址。
现时的南华西街,经过历年的建设发展和改造旧貌换新颜,其“托婴所”、“花灯长廊”和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珠水南华”、龙武里社区的“和事堂”、“自助式健康小屋”(设有各种医疗设备)、“长者饭堂”、“康园工疗站”(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通过工作、医疗、娱乐的治疗让智障残疾人尽快恢复健康,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退休工人之家”,故享有“全国双文明建设中华第一街”的美誉。碑林、党史馆、托婴所、退休工人之家都是这些历史的见证。另外还有改造焕然一新的“洲头咀公园”等不少景点。
位于滨江西路的洲头咀公园与江对岸美丽的白天鹅宾馆、芳村长堤隔江相望。这地段的江面叫白鹅潭。白鹅潭河面宽阔浩瀚,烟波荡漾,风景秀丽怡人,是羊城八景之一。
洲头咀公园历史上是一个海上客运码头遗址,经过全面改造后现叫“洲头咀公园”,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公园改造虽然焕然一新,美轮美奂,园内的一些塑像仍然保留着船形与船锚的基本痕迹。时下,洲头咀公园外的环岛路景观绿化带长达约1公里种植的黄花风铃木树的黄花浓密地盛开,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拍摄打卡,人气火爆,尉为壮观。
站在洲头咀公园江边的护栏上,遥望着江对岸美丽白天宾馆,对这江面曾经的历史烟云和如今的美丽画面,不禁让人心旷神怡。
在街坊会所的展厅里,笔者与这条街道的三代居委基层书记进行了交谈,其中有一个叫曹风球,她今年92岁,是早前的居委女书记、老党员,她在街道居民中的威信很高。如今曹大姐身体健康,行走自如。交谈中她语气平和地讲述着过去的南华西街,讲述着她依然还在力所能及地在做居民的调解工作和宣传工作,这不禁让人心生敬佩。
听这三代南华西街人讲述着接力传棒,讲述着时代的变迁,讲述着春天的中国故事。而这些故事那是那么的生动和美好,此行令我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