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的小盅
酒是一种有三四千年历史的饮料,喝酒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而喝酒用的容器,不用说历史上,单就我看到的,几十年来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记忆中,老家人喝酒都是用瓷酒盅。酒盅有两种,一种是多数家庭常用的没有底座的纯白瓷盅(农村叫小囤底),也有白瓷蓝花的;后来有了美观漂亮的小高脚杯瓷盅,有白瓷的,也有浅黄瓷的,有的有图案,有的没有,有一种浅黄瓷的外表画有一只虾,属于流行款。酒盅大小不一,多是一钱、三钱、五钱和一两的,三钱和五钱的常用,一两就属于最大的了。
古人讲究多,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也就是一三五等单数的可以用来供奉神佛。酒盅容积之所以都是单数的,也是为了敬奉神明。供奉的数量一般是三杯或者五杯,一杯也可以。
我父亲有喝酒的习惯,用的就是那种没有底座的白色酒盅,只能盛下浅浅的一口酒,每次喝完后就把酒盅扣在酒瓶口上。尤其是在麦收和秋收农忙时节或从事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后,他总会喝上两盅,把酒倒满端起、头一昂,眉头一皱,嘴中发出“嗞”的一声,想必这酒一定很冲。
那个年代生活比较拮据,喝的酒都是到供销社门市部打的散装地瓜干烧酒。其酒质上乘,酒色清澈、酒花丰富,入口绵软,不刺激,不上头,喝高了也不会头痛,算是老百姓家中能喝得起的美酒。
那种带底座的高脚盅一般家庭都不常用,除了比普通的贵外,存放也很讲究,整天从事体力劳动的庄户人没时间或精力伺候它。因此,使用该酒盅的多是机关家庭、小夫妻家庭或在村里有一定地位、比较讲究时髦、档次的人家。
通常情况下高脚盅还配有酒壶,一套是六个酒盅和一把酒壶,放在圆托盘中。酒壶是老式的高腰壶,细长把、长弯嘴和扁高壶肚,这套酒壶套装一般会放在有推拉玻璃小门的组合(酒)柜或方桌的最显眼处,女主人会用纱巾或用钩针绣一个比托盘略大的圆形镂空花鸟图案的白盖巾盖着,成为家里的一种摆设。
自家人喝酒还是用无底座的酒盅,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用高脚盅,先把酒倒进酒壶里,再拿着壶把为客人一盅一盅的宣满。用酒壶斟酒的好处是精准,倒酒时即使倒的酒盅浮流浮流的,也不会溢出,就是端酒时手要拿稳端平,否则会有人当场就念叨“喝了不疼撒了疼”。
老家有些人(多是中老年)有喝温酒的习惯,尤其是在寒冷季节,喝一口温热的酒,吱咂着,那才舒服。传统的温酒壶,多数是瓷和铁的两种,还有种锡壶不常见。呈正立圆锥型,高装、肚粗脖子细,细脖上头喇叭口。在一个白碗或搪瓷缸子里倒上多半开水,把酒壶倒满后放进去烫着;或在一个茶碗里倒上三分之一的酒,用火柴点燃冒出蓝火,把酒壶放在碗口上燎。酒热了再宣酒,都说喝这样的酒不伤人。但也有人觉得酒热了有怪味,喝着不痛快,尤其是烫酒的麻烦及磨叽,不如喝凉酒痛快。
那时日常请客的少,即便有事请客也都在家中。请客吃饭的原因多是大年正月出门的,娶媳妇嫁闺女或生孩子以及老人、孩子的生日,操办丧事,打墙盖屋、求人办事等等,五花八门,遇到开心事喝酒,遇到烦心事也喝。人们聚在一起,坐在家中的炕上,推杯换盏,既加深了感情,又解决了问题。所以,人们说酒是饭桌上的催化剂,是增进感情的万能药。
因在家中喝酒,喝酒的人情绪比较稳,彼此的酒量、脾气也都了解,对酒量小的不会过度的嚷给,对能喝的也不耽误他的量,喝酒时一般给他个一两的酒盅或茶碗,他可以大口喝酒,大碗吃肉。酒喝到一定程度,个别处于醉态了,喝大了的不想散局继续嚷给,家中的老人就会出面主持,不让再倒酒劝酒,安排吃饭。慑于老人的威严及对老人的尊敬,酒场基本到此结束,酒足饭饱,各自回家。
我们家日常招待客人,酒和菜都很普通,一是没有钱,二是在票证年代有钱也不一定就能买到好的。父亲用白瓷壶烫散装白酒,用小酒杯宣酒,陪着客人边说边喝、边喝边说。下酒菜也简单,若来一两个朋友,母亲就会来个白菜心炒鸡蛋,葱花丝拌虾皮,咸菜丝、咸鸡蛋或咸鸭蛋,至于其它,则随着季节变化置办。春天葱白蘸大酱,夏天来一盘拍黄瓜,秋冬青萝卜条蘸大酱;如赶上集日,有时也会买点猪下货或猪头肉添个荤菜。再后来,家里经济条件宽裕了,招待客人不仅有炒菜,还有肉有鱼,若在秋后,还会杀个养在院子里的公鸡,买瓶特曲或陈酿,大家吃吃喝喝,热热闹闹。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酒场上除了传统的白酒外,陆续兴起了啤酒、果酒和红酒。不仅有国产的,还有进口的。喝酒的方式及酒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接待客人已由家里转到饭店,也很少用小酒盅喝酒了,都是用玻璃杯,且杯子的容量也越来越大。若以酒论,红酒的杯最大,每个上百至上千毫升不等,但酒倒的少,每次只有三分之一,挂挂杯、醒酒闻香,文文雅雅,你要是满上一大杯红酒端着,怕会遭到人嘲讽;啤酒杯每个从几十到上百毫升,用大杯图的是个爽,尤其是冰镇后的啤酒一口下去,一爽到底;白酒度数高,用的杯子也越来越大,至少也有一百五十毫升以上,有些猛子将二三两白酒一口干掉,令人咋舌。虽说“感情深一口闷”,这种喝法看上去还是有些吓人。
因酒误事、因酒出事、因酒家破人亡的事例时有发生,现在国家已将醉驾、酒驾列入违法犯罪行为,处置力度也不断加大,近些年来严苛的现实使人们对酒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从六七十年代的舍不得喝到九十年代以后的豪饮、狂饮,再到现在的浅尝辄止,不劝酒不醉酒,也间接地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及观念的转变,这是时代的变化。
时光匆匆,难忘的是故事里的酒,回味的是酒里的故事。“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小酒盅喝下去的才是酒,至于大酒杯喝下去的是什么,恐怕只有饮者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