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年味
2020-09-24叙事散文叶浅韵
红红的灯笼把街拉得很长很美,红红的对联传承着古老的文化,红红的福字贴出每个人对生活的祝愿,红红的鞭炮在每一个家门前如花盛开……过年了!只是这些代表红红火火的意境似少了很多年味。儿时满心地盼望着过年,觉得那会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与幸福。进入腊月,
红红的灯笼把街拉得很长很美,红红的对联传承着古老的文化,红红的福字贴出每个人对生活的祝愿,红红的鞭炮在每一个家门前如花盛开……过年了!只是这些代表红红火火的意境似少了很多年味。
儿时满心地盼望着过年,觉得那会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与幸福。进入腊月,满口都说的是年话,想的都是年味。早早地来到集市,看着地摊上花花绿绿的年画,精挑细选些自己喜爱的画儿。父亲总爱挑选些胖娃娃的年画,充满着传统的喜庆,毛主席的像是每年必须要挂在堂屋正中的。祖母爱抬起眼睛笑眯眯地看着主席下巴上那颗痣,一个被神化了的毛主席端坐在人们的心中,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
街上有写春联的老人,父亲把那一手好字当作我们的榜样,后来演变到每到过年时要我们自己写春联,看着弟弟那稚嫩的笔锋尚还透着奶味似的,再看看邻居的门上苍劲有力的大字,我就抱怨着字写得不漂亮,父亲却是一脸自豪,鼓励我也写,我始终不敢把那几个蹩脚的字贴到门上去。倒是在往后的年里,渐渐有很多人来找弟弟写春联。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相约去了山上撕松毛,想让年夜家里垫上厚厚的松毛,运气好的孩子会发现松毛糖,白白的小颗粒挂在松针上,新大陆似的被发现,又被欢喜地品尝完,细细甜甜的在舌尖上回味,带着一种松树特有的清香。比起如今超市里花样繁多豪华香甜的糖果,松毛上结着的糖粒太细微太渺小了,绝对入不了现如今孩子们的眼睛。在那些物质匮乏的年代,那也许是上天赐给孩子们的一种过年礼物。
年三十的那天,提着小篮子去河里挑捡些形状漂亮的鹅卵石,再去山上折些扁柏树的枝回来。把石头放在火里烧得通红,拿个水瓢放进扁柏,再把烧红的石头放进去,由家里主事的长辈端着,另一只手端着清水,先在祖宗的神位前浇一次,再去灶神面前,然后到每道门神那里。父亲说这样就可以保一年的清吉平安。
父亲忙着张罗这些,母亲和祖母早把丰盛的晚餐端到了松毛上,弟弟们争着出去放鞭炮。斋饭茶酒也一应摆在了祖宗神位的面前,举家老小都去磕头,有孩子的轻笑,总是要被父亲训斥,说是不够庄重严肃。是啊,上面供奉着天地国亲师位,还有我的祖先,每一个神位都用他们的儿子的鲜血祭祀过。生命从这里得以延续,怎能不严肃地对待?看着父亲庄重的神情,我不敢与他们对视良久,从心底生出一种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对祖先们的感恩。
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坐着,长幼有序,自分上下席位,融融欢坐。连盛饭也是很有讲究,不准我们一勺子下去,舀成一个个的坑。祖母要从蒸子的周边开始一转转地舀,让中央的饭高高地隆起,预示着永远的团圆。父母亲的酒杯里盛满碧绿色的杨林肥酒,那种充满诱惑的颜色让孩子们好奇,父亲就让每个孩子嘬一小口,辣辣的尖叫和夸张的表情,让家充满了欢笑。孩子们喝着平时不能品尝的菠萝汽水,荡漾在舌尖上的甜美成了幸福生活的一次重要总结。祖母的碗里装满了菜,每人吃着好吃的都争着夹在她的碗里。父亲夹起一块肉,吃了肉皮,母亲吃了肥肉,最后的精肉到了我的碗里,因母亲不吃肉皮我不吃肥肉,所以享受了这样的特权。其乐融融和和美美的年味,甜蜜和温馨装满了整个家。
年夜的美味大餐享受完以后,洗碗的活都是家里男人们的事,说是女人辛苦一年了,这过年总该清闲下来享享福了。往后的三天,都是家里的男人们忙活着做饭洗碗,这是女人们最幸福的日子,三五成群地来家串门子,磕着瓜子说笑着,谁家的儿子带了新女朋友回来,谁家的闺女多么孝敬父母,就这样在村里传播开了。
男人们干完活,就开始了村里的娱乐有奖活动,一副扑克摆在桌上,围观着许多孩子,从最初的一根香烟,到如今五块十块钱,彻夜地欢乐着。孩子们从松毛堆的下面拿出些好吃的东西,甘蔗,葛根,还有包谷捂出的甜白酒。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忙着做包子,拜年的风俗里,包子是其中之一。初二的早上都去外婆家拜年了,背篓里有酒有肉有包子有白菜有蒜苗,外婆喜迎外子外孙们进屋,好酒好肉好笑脸,从口袋里摸出几块零钱,叮嘱教导一番。
那些自然的氛围比起如今电视营造的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气氛好多了。如今的年味渐渐寡淡,除了美食和走亲访友,再无很多乐趣。而美食又是如今最不或缺的东西,便捷的通讯也让朋友间的联络变得日常。一切都淡淡然然,心中再无多少起伏。
从前的年都是乡下度过,有父亲在,一切踏实安稳,心中自喜,自父亲离去后,缺失了很多年味,从门上素白惨然的想念,到如今火红的祝愿,掩不住心中不时涌起的苦涩。那缺省着缺憾着的爱,今生再也无法弥补。心中怅然若失,似有千结。把QQ签名换成“度日如年”,引得众人堪忧,我辩解说是“日子好过得每天都过年一样”。
深切地想念流经远去的年味,它承载着我心中幸福的念想。
[ 本帖最后由 叶浅韵 于 2011-2-10 22:45 编辑 ]
儿时满心地盼望着过年,觉得那会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与幸福。进入腊月,满口都说的是年话,想的都是年味。早早地来到集市,看着地摊上花花绿绿的年画,精挑细选些自己喜爱的画儿。父亲总爱挑选些胖娃娃的年画,充满着传统的喜庆,毛主席的像是每年必须要挂在堂屋正中的。祖母爱抬起眼睛笑眯眯地看着主席下巴上那颗痣,一个被神化了的毛主席端坐在人们的心中,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
街上有写春联的老人,父亲把那一手好字当作我们的榜样,后来演变到每到过年时要我们自己写春联,看着弟弟那稚嫩的笔锋尚还透着奶味似的,再看看邻居的门上苍劲有力的大字,我就抱怨着字写得不漂亮,父亲却是一脸自豪,鼓励我也写,我始终不敢把那几个蹩脚的字贴到门上去。倒是在往后的年里,渐渐有很多人来找弟弟写春联。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相约去了山上撕松毛,想让年夜家里垫上厚厚的松毛,运气好的孩子会发现松毛糖,白白的小颗粒挂在松针上,新大陆似的被发现,又被欢喜地品尝完,细细甜甜的在舌尖上回味,带着一种松树特有的清香。比起如今超市里花样繁多豪华香甜的糖果,松毛上结着的糖粒太细微太渺小了,绝对入不了现如今孩子们的眼睛。在那些物质匮乏的年代,那也许是上天赐给孩子们的一种过年礼物。
年三十的那天,提着小篮子去河里挑捡些形状漂亮的鹅卵石,再去山上折些扁柏树的枝回来。把石头放在火里烧得通红,拿个水瓢放进扁柏,再把烧红的石头放进去,由家里主事的长辈端着,另一只手端着清水,先在祖宗的神位前浇一次,再去灶神面前,然后到每道门神那里。父亲说这样就可以保一年的清吉平安。
父亲忙着张罗这些,母亲和祖母早把丰盛的晚餐端到了松毛上,弟弟们争着出去放鞭炮。斋饭茶酒也一应摆在了祖宗神位的面前,举家老小都去磕头,有孩子的轻笑,总是要被父亲训斥,说是不够庄重严肃。是啊,上面供奉着天地国亲师位,还有我的祖先,每一个神位都用他们的儿子的鲜血祭祀过。生命从这里得以延续,怎能不严肃地对待?看着父亲庄重的神情,我不敢与他们对视良久,从心底生出一种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对祖先们的感恩。
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坐着,长幼有序,自分上下席位,融融欢坐。连盛饭也是很有讲究,不准我们一勺子下去,舀成一个个的坑。祖母要从蒸子的周边开始一转转地舀,让中央的饭高高地隆起,预示着永远的团圆。父母亲的酒杯里盛满碧绿色的杨林肥酒,那种充满诱惑的颜色让孩子们好奇,父亲就让每个孩子嘬一小口,辣辣的尖叫和夸张的表情,让家充满了欢笑。孩子们喝着平时不能品尝的菠萝汽水,荡漾在舌尖上的甜美成了幸福生活的一次重要总结。祖母的碗里装满了菜,每人吃着好吃的都争着夹在她的碗里。父亲夹起一块肉,吃了肉皮,母亲吃了肥肉,最后的精肉到了我的碗里,因母亲不吃肉皮我不吃肥肉,所以享受了这样的特权。其乐融融和和美美的年味,甜蜜和温馨装满了整个家。
年夜的美味大餐享受完以后,洗碗的活都是家里男人们的事,说是女人辛苦一年了,这过年总该清闲下来享享福了。往后的三天,都是家里的男人们忙活着做饭洗碗,这是女人们最幸福的日子,三五成群地来家串门子,磕着瓜子说笑着,谁家的儿子带了新女朋友回来,谁家的闺女多么孝敬父母,就这样在村里传播开了。
男人们干完活,就开始了村里的娱乐有奖活动,一副扑克摆在桌上,围观着许多孩子,从最初的一根香烟,到如今五块十块钱,彻夜地欢乐着。孩子们从松毛堆的下面拿出些好吃的东西,甘蔗,葛根,还有包谷捂出的甜白酒。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忙着做包子,拜年的风俗里,包子是其中之一。初二的早上都去外婆家拜年了,背篓里有酒有肉有包子有白菜有蒜苗,外婆喜迎外子外孙们进屋,好酒好肉好笑脸,从口袋里摸出几块零钱,叮嘱教导一番。
那些自然的氛围比起如今电视营造的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气氛好多了。如今的年味渐渐寡淡,除了美食和走亲访友,再无很多乐趣。而美食又是如今最不或缺的东西,便捷的通讯也让朋友间的联络变得日常。一切都淡淡然然,心中再无多少起伏。
从前的年都是乡下度过,有父亲在,一切踏实安稳,心中自喜,自父亲离去后,缺失了很多年味,从门上素白惨然的想念,到如今火红的祝愿,掩不住心中不时涌起的苦涩。那缺省着缺憾着的爱,今生再也无法弥补。心中怅然若失,似有千结。把QQ签名换成“度日如年”,引得众人堪忧,我辩解说是“日子好过得每天都过年一样”。
深切地想念流经远去的年味,它承载着我心中幸福的念想。
[ 本帖最后由 叶浅韵 于 2011-2-10 22:45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