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染古城
2020-09-24抒情散文范廷伟
正是“心仪芬芳沐春风,村舍路畔露华浓”的春末时节,受朋友之邀,到位于邹平县东南部的临池镇古城村,参加陈仲子研究第二次年会。当我们匆匆赶到古城水库时,已有邹平和周村两地的文朋画友徜徉于风景如画的景区内,巍巍无名寺,耸立在景区的显著位置。见证历
正是“心仪芬芳沐春风,村舍路畔露华浓”的春末时节,受朋友之邀,到位于邹平县东南部的临池镇古城村,参加陈仲子研究第二次年会。当我们匆匆赶到古城水库时,已有邹平和周村两地的文朋画友徜徉于风景如画的景区内,巍巍无名寺,耸立在景区的显著位置。见证历史风雨的千年唐槐,还有颇具民间传奇的三义庵、天王殿、古城墙、人字柳等,无不印证着沧桑岁月的痕迹。 古城村,是战国时期的於陵故城之所在,相传是商代於陵候国的都城,於陵故城又以当时著名而特异的思想家、“於陵学派”的创始人陈仲子而闻名天下。陈仲子,又名陈仲、田仲、於陵中子等;本名陈定、字子仲,其先祖陈公子为避战乱逃齐国,改为田氏,所以陈仲子又叫田仲。先秦的全国文化中心,春秋时代在鲁国都城曲阜,战国时代在齐国都城临淄,由于家庭优越的生活条件,陈仲子很小就被送到位于临淄的稷下学宫学习,司马光曾在他的《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孟子曾在此任教常驻三十多年,稷下学宫成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荟萃的文化中心,在这里,持各种学术观点的人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陈仲子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诸子百家的各种学说与思想,并逐步开始创建自己的学说。陈仲子既学识渊博,又道德高尚,他反对骄奢淫逸,提倡廉洁自律,整顿世风,纯洁社会,他置自己贵族世家优越的家庭条件于不屑,一直在践行自食其力,潜心著述立说,精辟独特的见解,“天下为公”的高尚品质,节俭淡泊的生活态度,赢得了为数众多的仰慕追随者,逐成当时影响巨大的“於陵学派。” 陈仲子出生在齐国的贵族世家,但他心地仁慈,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其家兄陈戴为齐国大夫,有大片的封地,年俸万钟之多,但他认为那些都是不义之财。他生长在贵族家庭,看到了贵族阶级内部肮脏糜烂的腐朽生活,以及对广大下层人民的残酷剥削与压榨,他亲眼目睹了哥哥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而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却又深深自责自己无力改变整个社会。陈仲子如果依附于强大的世俗社会,他则腰囊丰赢,衣食无忧,但他心地清高、性情耿直,脾气执拗,独立特行,不慕荣华富贵,鄙弃奴颜媚骨,从不依靠国君乃至达官贵人的施舍,决定靠自己的一双勤劳的手丰衣足食,自食其力,所以毅然绝然地与其家兄决裂,去追求自食其力的生活。由于他的学问太深,名气太大,虽然隐居地点多次进行变换,还是有几个国王派人,不断地到处聘请他,让他得不到片刻的安宁。最后,他与妻子来到到风光秀美的长白山下,在於陵故城东的古泉驿附近,为人灌园织席,晨迎朝霞里,暮送斜阳中,享受到了远奢华以俭律己,近山水而著书惠人的淡泊宁静。后来唐代诗人张说这样赞颂陈仲子:“昔闻陈仲子,义守辞三公。身赁妻织履,乐亦在其中。岂无贫贱苦,羞与倾巧同。长白临河上,於陵入济东。” 现在的於陵故城一带流传着许多陈仲子的故事,传说甚广的一则则是:一次,陈仲子到齐国去看望自己的母亲,母亲特地为他炖上了一锅鹅肉,饭刚吃了个半饱,正巧哥哥也回来了。看到陈仲子正在吃鹅肉,便讽刺他说,你有骨气“不入污君之朝,不吃乱世之食”,怎么吃着别人送给我的鹅肉这样香呢?陈仲子一听这话,连忙跑到外面去“哇”的一声吐了出来,直到将自己所吃的鹅肉吐了个干干净净才算为止。陈仲子甘于自食其力,丰衣足食的主张与封建统治阶级不劳而获、见利忘义的观念格格不入,他坚决不与强大的主流社会同流合污,势必悖逆了封建统治者的希望,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恼羞成怒之下,他们运用各种手段封杀陈仲子的言论学说,妄图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有道是墙倒众人推,一些世侩的文人也人云亦云,就连号称“亚圣”的孟子也不无尖刻地讥讽陈仲子,他说,陈仲子是个非常廉洁清正的人么?他所住的房屋,他所吃的粮食,能是都和他一样廉洁至极的人修建、种植的吗?要想让我推广陈仲子的操守,除非让他变成一只蚯蚓,因为只有蚯蚓才能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他只有变成蚯蚓,才能完全称得上是彻底的“廉洁。” 陈仲子与妻子在於陵故城隐居期间,平日为人汲水灌园,妻子帮人家打草鞋,生活虽然非常清苦,但他闲暇时间读书著说,他在自己的《於陵子》一书中所提倡的“戒私戒欲,戒欺戒压,人人平等,共享自然”和“天下为公”的人本思想在民间遗响久远,或许着就是“和谐社会”思想的最初之源吧?隐居隐退,安贫若素,甘于淡泊,离经叛道,超然物外,陈仲子以自己的力量与强大的主流社会相抗衡,无疑是以卵击石,但这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另一则故事是这样的,说陈仲子路过句家的菜园,看到句家的冬葵长得肥硕而细嫩,结果在晚上做梦时梦件自己偷拔了句家一棵冬葵,次日醒来为此事后悔不已,就从家里拿了一双草鞋送给句家,说要补偿梦中给人家造成的损失。句氏感到很好笑,说我们的冬葵并没有真的丢失呀!陈仲子却说,意念支配自己的行动,这是对我意念中偷盗行为的一种惩罚。两人互不相让,争执得非常激烈,最后陈仲子放在地上转身而去,这双鞋在那里放了三年时间,经过风吹雨淋,最后在那里烂掉了。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陈仲子一生崇尚节俭,勤俭持家,他的骨头里隐含了对人的劳动价值的尊重,实际上是人与人的相互尊重,体现了陈仲子对当时社会主体人群深深的同情。 春日里的於陵故城风和日丽,古朴之中可见绿树掩映,野花芬芳远处群山起伏,白云浮动,令人陶醉。邹平、周村两地来古城村参加陈仲子研讨会第二次年会的朋友们,自由自在地流连于花树之间,烟波荡漾之上,无名寺庙门上的“有名无名名累无知客,有法无法法渡有缘人”,令人彻悟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尤其是景区中那棵高大茂密的“人字柳”,不蔓不枝,每一个树丫都是一个硕大的“人”字造型,从古城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里,人们不仅能体味到传统文化的韵味,更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自然与历史的慷慨馈赠,也是一笔璀璨丰厚的文化资源。陈仲子像一株卓然而立的修竹,秀出云表,耸翠天际。人们相聚在一起,旁征博引,运用严缜详实的资料,力图寻求他的痕迹,透视他的灵魂,力求使他从历史的迷雾中走出来。观察一件人物时,前后左右、高低上下、东南西北、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发现,我们观察陈仲子也需要站定一个角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私欲膨胀的现实社会里,陈仲子研究会,作为一个自发形成的民间组织,正在辩证地还原这位已故两千多年,长期以来不敢被人肯定的道德完善的思想家、廉士,作为诸子百家中唯一土生土长的邹平人,后人有责任和义务,对“陈仲子现象”进行关注、分析与引导、继承。 陈仲子夫妇相濡以沫,苦甘备尝。他们也不曾仰仗朝中巨公的友情来接济自己免于匮乏,他是真正严格地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方式之中信守自己的操行、保持自己个性与理想的。恪守必须身心洁净的人生宗旨,不洁之地不栖,不洁之食不取,虽不免寒馁而始终坚持自食其力,比之虽然温饱却必须迁就的各种“污秽”,对于他是更大的做人幸福。古城村附近还有一个传说,说是有年於陵一带大旱,只有不远处的白云山下有个泉子,能流出一点水来。一天早晨,陈仲子背着瓦罐来罐水,好不容易舀满一瓦罐,罐泉水就枯竭了,后来者看到水没有了,个个长吁短叹,懊悔自己来得太晚,陈仲子听了心中感到十分惭愧,暗暗责怪自己怎么能来到别人的前头呢?他把自己的水分给了众人,自己空着灌子往回走,越想越愧疚,干脆举起瓦罐摔了个粉碎后还是不原谅自己,竟然连续多天不喝水,谁劝也不管事。他奉行着“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的处世原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幻想着创造一种世外桃源式的理想世界。所以,荀子将他列为春秋战国六大家代表人物之一,恃才傲物,固执己见的孟子长期与陈仲子的观点相抵牾,却也不得不低头称之为齐国“巨擘。”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寡欲乃安。一个人如果没有丝毫的欲望,那他就不能称之为“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任何的发展欲望,那人类社会只能止步不前。在平时的反腐倡廉教育中,一些反腐专家反复强调的是一个关于“度”的掌控问题。“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下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轿少马骑;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想朝中挂紫衣……”人心不足蛇吞象,当那些贪官污吏被押上审判台时,他们无一例外地想到了自食其力、回家种地,幻想着能过陈仲子一样的“隐士”生活。这些贪官在台上时,有几个能真正经常到农民家中嘘寒问暧;有几个能脱下皮鞋、挽起裤脚,放下官架子躬耕于农事,去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有几个在没有出事的时候,能多研究一下农民、农村的问题,能做到察民颜、观民色、恤民意、慰民心,改善民生;有几个人愿意感受“无官一身轻,万岁老百姓”的淡定;又有几个贪官妻子像陈仲子妻子一样奉劝丈夫:“夫子左琴右书,乐在其中矣。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之前,所甘不过一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借用现代人的观念说,陈仲子所提倡的是一种智慧人生的洒脱与彻悟。他所创立的於陵学派,其廉政思想体系对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演进产生的巨大影响,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历史的主流意识形态,将他定位于“廉士”与“隐士”,其实陈仲子是一位矛头直指私有制极其观念的伟大思想家,又是一位与私有制观念决裂的廉洁自律的斗士。陈仲子的思想与形象,被封建主流意识形态所扭曲所掩盖,然而千万民众却以无字之碑的民间传说,世世代代塑造着、颂扬着这位思想崇高的巨人。关于陈仲子之死,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陈仲子一生授徒,声望很高,有个儿子叫陈耀麻,好吃懒做,忤逆不孝,凡事总和老子对着干。知子莫如父,陈仲子临死时,要求儿子将他埋在於陵城内,结果儿子决心将他埋到城外很远的地方,人们用铁索抬着棺材向於陵城北一路走去,大约走了三十多里地,铁索突然断了,人们只好将他就地掩埋。陈仲子死后,乡亲们纷纷收拾东西,套上马车,络绎不绝地奔向陈仲子墓,后来这里变成了一个村庄。过了七、八百年,於陵故城演化成了一个普通的村庄,隋朝末年设立长山县(今邹平县长山镇政府驻地),陈仲子安葬之地恰好就在长山县城最繁华的十字路口,墓碑上刻着“於陵廉士陈仲子墓”,可惜的是,陈仲子墓、祠在“文革”初期被毁坏。正是执着坚韧,不思悔改,不从众媚俗,不随波逐流的内在品质铸就了陈仲子的人格魅力。 古城景区内有一个陈仲子祭拜塔,人们可以在这里祭拜这位性格卓异,独立特行的思想家、廉士、隐士,他的思想观念,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偏执与古怪,但他心地善良,无私无畏,遭受了千余年的曲解与非议。汉代的《列女传》和晋代的《列士传》等,曾将他的事迹写入其中,诗人陶渊明有诗称赞陈仲子:“至矣於陵,养气浩然。蔑彼接驷,甘此灌园。”研讨会结束以后,到会的几位邹平籍画家、书法家共评共画共斟酌,联手作陈仲子《灌园图》,简洁的线条,酣畅的笔墨,传神地让陈仲子的形象跃然纸上。《灌园图》上的一首题诗“阳春三月古泉驿,画师画友相聚时,你我评说陈仲子,见仁见智共雅俗”给研讨会作了最好的注脚。与此同时,我又想起了初进古城村见到的陈仲子石刻塑像,表情严肃,姿态庄严,眉宇之间透出了一代思想大家的智慧和风采,他所创立的思想流派,为中国思想史增添了光辉而璀璨的一页,他所创立的学说,是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他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华民族廉政思想的开山鼻祖,在这座塑像下面,我仰望心目中的真正贵族,当然,这种至高无上的精神贵族,是一种洁净的心气,养好它,需要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养好它,需要知识、礼仪、性格、德行等等糅合起来,其外在的和内在的内容,其中包括是丰富的、又是善良的、着意的,又是自然的,做事的,又是做人的。 悠悠古城村,见证着千年的风雨和岁月的沧桑,陪伴着陈仲子一路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被暖暖的春风杨柳拂去了身上的灰尘,正如《世说新语》中的“容止”故事一样,朱衣自拭,色转皎然,已经还原了陈仲子思想的本来面貌。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正其身,春染古城,见贤思齐。由此,我们更加深刻地感悟、认识到,在反腐倡廉任务繁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陈仲子的研究,确实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共4857字)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2-10-27 09:34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