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祠的梦想
2020-09-24叙事散文晨之风
包公祠的梦想
晨之风淮阳古称陈州,历史上有过“包公下陈州”的传说,应该纠正一下这不止是传说而是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尤其是一曲《下陈州》使本来就古老的陈州从此名扬天下,自宋以来的淮阳人一直坚信是大宋股肱之臣包拯传扬了陈州的名气,所以“包公下陈
包公祠的梦想
晨之风
淮阳古称陈州,历史上有过“包公下陈州”的传说,应该纠正一下这不止是传说而是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尤其是一曲《下陈州》使本来就古老的陈州从此名扬天下,自宋以来的淮阳人一直坚信是大宋股肱之臣包拯传扬了陈州的名气,所以“包公下陈州”令现今的淮阳人很骄傲。
淮阳人对包公确实抱有特殊的感情,历代淮阳民间尤为敬重包公,把他做为清正廉洁的偶像,并建包公祠予以厚祀。包公祠在淮阳民间俗称“老包庙”,老包是老百姓对包公的敬称,是把包公看作自家人的。包公祠原址位于城内西北角,此处原是封建时代官府的粮仓之地,陈州人为了感谢这位解救饥苦的恩人,可能也有警示为政者的考虑,特在此建祠塑像,以示纪念。关于包公祠的建造与规模,淮阳县志多有记载,好像自宋以后包公祠就有雏形,不过具体而微。据1991年版《淮阳县志》载,是明代重建了包公祠。到了民国初年官方大兴土木,复筑正殿、配房(庑),再塑包公金身,其祠为三门两进,正殿正中高挂“明镜高悬”匾额,气势恢弘,当时规模较为可观。当地百姓前来顶礼膜拜,拍手叫好。后来历经战火沧桑,包公祠面目大不如前。公元1949年,共产党人得天下大势所趋,包公祠址成为了淮阳专署所在地,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1966年“史无前例”的时代到来,包公祠做为经典“四旧”被拆除,被天不怕地不怕的革命小将扫进了历史垃圾堆。就这样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并且又是淮阳“四贤”之一的包公祠灰飞烟灭。好在闹剧毕竟难久,自由宽松的空气又回到人间,思想解放后的人们都深知在淮阳理应有一处纪念包公的圣地,于是当地群众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筹资在包公祠原址盖起了简易小房一间,并塑了包公身子。地方虽小,倒也具备祠堂的样式。而现在的事实是,包公祠随着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早已经淹没在现代化建筑的海洋里,又加上包公祠位置显得偏僻,交通也不不便利,所以包公祠比起其他景点来人气明显不足。逢上初一十五(淮阳民间祭祀日)只有民间百姓零星前来给予香火,这与包公在淮阳的名气极不相副。
关于淮阳的包公祠我似乎有很多的话要说,淮阳的其他景点诸如太昊陵、画卦台、弦歌台、东湖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发,并且已经让淮阳人尝到了旅游的甜头,而文化含量较高民间开发呼声也较高的包公祠为什么到了今天却迟迟不能大放异彩?且不说伏羲人祖爷所在的太昊陵金碧辉煌,香火鼎盛得不得了,单是有大恩于淮阳的包公至今还没有一间像样的住所就让人鸣不平,细思这里面是很耐人寻味的。我们追溯淮阳的历史不难发现,尽管古时有《诗经·陈风》的诗意,但这里印象中好像一直就是个破落不堪的地方,查遍史书淮阳没有富得流油的记录。尤其是宋朝,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那时的淮阳虽穷,却是个养贪官的地方。包公来淮阳就是为了治贪,他顶住上层压力查明国舅犯罪事实,一举铡了国舅,为民除了一大害,并开仓放粮,救陈地万民于水火之中。令人扼腕的是国舅的血迹未干(金龙桥的结巴草是红色的,民间传言是国舅的血染的),淮阳日子仍然不太富足,到了今天还是国家级贫困县,虽然享受着党的伟大恩泽,淮阳人在外却总挺不起腰杆儿,说话底气总感到不足。尽管当地的党政领导工作很卖力,为了淮阳的发展殚精竭虑,但贫困的帽子至今还摘不掉。所以包公祠的开发迟迟上不了马。
我很羡慕近在咫尺的开封包公祠,那里有一美丽的天然小湖,灵性十足,不污染的湖中清波荡漾,湖岸柳丝垂绵,一围巍峨红墙圈住湖西一组典型宋代风格的古建筑群,这就是包公祠,开封的包公祠。临街一对石狮蹲身昂首,威武不屈,令人生畏。歇肩式重檐大门古朴凝重,“包公祠”横匾黑底镏金悬于门楣之上。现代重建的包公祠建筑面积达二千二百平方米,有大门、二门、照壁、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和碑亭等宋代风格色彩的主体建筑和假山起伏、瀑布飞泻,小桥流水、精美石雕的景区配套。包公祠大殿正中立包公金身坐姿塑像,蟒袍玉带,左手扶椅、右手握拳,双眉微皱、方面长须,若视若思、一脸正气。据记载,金元以来此祠屡增屡建,才形成今日完整布局,一代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又廉洁奉公、忧国忧民、深受百姓爱戴的包公在这里受到颂扬,可以说风光无限。据说这里属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享誉中外。
拂去历史的烟云,撇开罩在包公头上的光环,我走近真实的包公。包公真名包拯,字希仁,谥号孝肃。大宋仁宗年间任龙图阁大学士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等显职。包拯执法如山,大义灭亲,铁面无私。在朝野威望无人能比,时人上自朝廷士大夫,远至全国老百姓都不以包拯官职相称,而呼之包公。宋代民谣云:“关节不到,自有阎罗老包。”说明包公断案铁面无私如阎罗王之“叫人三更死,不留命五更”。自宋之后金、元、明、清,除开封外各地一直建有包公祠,颂扬其美德美政。
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产生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我想说一句:“膜拜清官的人民更是不幸的!”“四人帮”那会儿提出“清官比贪官可恶”,这理论咋一想让人费解,后来才知道原来因为清官多了,国泰民安,无疑就延长了封建皇朝的统治,延缓了历史的发展;倒不如多几个贪官搞得民不聊生,老百姓就会起来闹革命,这叫作贪官推动了历史前进。这种奇谈怪论有时真有一定的市场,在那个“革命”的年代里颇能迷惑一部分人。于是包公的形象大打折扣,甚至变得可恶,这也可以理解,在人妖颠倒的年代里这都正常,无可厚非。不过细想一下,包拯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近千年了,逝者如斯!人民怀念他,自然是有理由的,因为他刚直不阿,因为他伸张了正义,因为他用锋利的铡刀斩断了一颗颗罪恶的头颅,他是正义的化身,是弱势群体所需要的,是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好在我们今天已经是21世纪了,我们已经过渡到大体是法治而不再是人治的时代。今天有着高度文明的国人难道还应该寄希望于‘清官’,难道还要向一位清官顶礼膜拜?如果这样的话,那真真是悲哀,天大的悲哀!
现在媒体爱称官为“公仆”,众所周知,公仆者,众之佣人也,仆人的地位在旧时代是低下的,而现在的公仆却大不同以前了,设想一下,如果到了那一天,公仆成为大家真正的公仆,对老百姓服务周到,甚而毕恭毕敬,包拯被人们嗤之以鼻,人间遍地都是包公,天上掉一块石头,砸死的十个有九个都是。那真是中华之幸,万民之幸!可叹啊!现今有那些个长着官相、拉着官腔、吃着官饭、放着官屁的人,还不令人满意,这也许是今人为什么怀念包公的原因。
现在的淮阳要开发包公祠似乎也处于两难境地,众所周知,太昊陵旅游无论是策划或是开发应该说都很成功,外地游客到淮阳观光谒祖,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太昊陵来的,这给淮阳旅游已经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可是来淮的人心里很明白,到太昊陵烧香就是为了向人祖爷伏羲氏祈求官运亨通,财源广进,人祖爷伏羲氏给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可是到包公祠看什么,包公祠的看点在哪里?这些令开发者费尽心思,包公祠供奉的是清官,清官让贪官生畏,贪官历来痛恨清官,这成为了大家心知肚明的规律。而外地来淮的又大多是官们,拿着公款旅游的官们图的是心情愉悦,见到包公心有戚戚,惹得浑身不高兴,不如不去。所以开发太昊陵,上下一路绿灯,各路显达纷纷赞助,原因就在于此。
而包公祠的开发就不尽人意,虽然各方有识之士奔走呼告,民间也呼声很高,文化界也大力支持,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淮阳有一位本土作家叫钱良营的以宣传淮阳为己任,不遗余力洋洋洒洒写就了一部几十万字的《包公下陈州传奇》,并且得到了行家里手的认可,据说几家影视中心很看好,这是淮阳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绝佳机会,但由于资金原因,却不能面世,成了心忧淮阳发展的人心中不小的痛。看来包公祠不能成为淮阳人心中的亮点竟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不过不管怎么说,包公祠应该建起来,不为别的,能给游人或者是香客带来一点历史的沉思这就值得建,为政者大不必顾虑重重,反而彰显自己的高风亮节,岂不乐哉? [ 本帖最后由 zfx875206 于 2010-12-11 22:05 编辑 ]
淮阳古称陈州,历史上有过“包公下陈州”的传说,应该纠正一下这不止是传说而是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尤其是一曲《下陈州》使本来就古老的陈州从此名扬天下,自宋以来的淮阳人一直坚信是大宋股肱之臣包拯传扬了陈州的名气,所以“包公下陈州”令现今的淮阳人很骄傲。
淮阳人对包公确实抱有特殊的感情,历代淮阳民间尤为敬重包公,把他做为清正廉洁的偶像,并建包公祠予以厚祀。包公祠在淮阳民间俗称“老包庙”,老包是老百姓对包公的敬称,是把包公看作自家人的。包公祠原址位于城内西北角,此处原是封建时代官府的粮仓之地,陈州人为了感谢这位解救饥苦的恩人,可能也有警示为政者的考虑,特在此建祠塑像,以示纪念。关于包公祠的建造与规模,淮阳县志多有记载,好像自宋以后包公祠就有雏形,不过具体而微。据1991年版《淮阳县志》载,是明代重建了包公祠。到了民国初年官方大兴土木,复筑正殿、配房(庑),再塑包公金身,其祠为三门两进,正殿正中高挂“明镜高悬”匾额,气势恢弘,当时规模较为可观。当地百姓前来顶礼膜拜,拍手叫好。后来历经战火沧桑,包公祠面目大不如前。公元1949年,共产党人得天下大势所趋,包公祠址成为了淮阳专署所在地,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1966年“史无前例”的时代到来,包公祠做为经典“四旧”被拆除,被天不怕地不怕的革命小将扫进了历史垃圾堆。就这样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并且又是淮阳“四贤”之一的包公祠灰飞烟灭。好在闹剧毕竟难久,自由宽松的空气又回到人间,思想解放后的人们都深知在淮阳理应有一处纪念包公的圣地,于是当地群众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筹资在包公祠原址盖起了简易小房一间,并塑了包公身子。地方虽小,倒也具备祠堂的样式。而现在的事实是,包公祠随着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早已经淹没在现代化建筑的海洋里,又加上包公祠位置显得偏僻,交通也不不便利,所以包公祠比起其他景点来人气明显不足。逢上初一十五(淮阳民间祭祀日)只有民间百姓零星前来给予香火,这与包公在淮阳的名气极不相副。
关于淮阳的包公祠我似乎有很多的话要说,淮阳的其他景点诸如太昊陵、画卦台、弦歌台、东湖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发,并且已经让淮阳人尝到了旅游的甜头,而文化含量较高民间开发呼声也较高的包公祠为什么到了今天却迟迟不能大放异彩?且不说伏羲人祖爷所在的太昊陵金碧辉煌,香火鼎盛得不得了,单是有大恩于淮阳的包公至今还没有一间像样的住所就让人鸣不平,细思这里面是很耐人寻味的。我们追溯淮阳的历史不难发现,尽管古时有《诗经·陈风》的诗意,但这里印象中好像一直就是个破落不堪的地方,查遍史书淮阳没有富得流油的记录。尤其是宋朝,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那时的淮阳虽穷,却是个养贪官的地方。包公来淮阳就是为了治贪,他顶住上层压力查明国舅犯罪事实,一举铡了国舅,为民除了一大害,并开仓放粮,救陈地万民于水火之中。令人扼腕的是国舅的血迹未干(金龙桥的结巴草是红色的,民间传言是国舅的血染的),淮阳日子仍然不太富足,到了今天还是国家级贫困县,虽然享受着党的伟大恩泽,淮阳人在外却总挺不起腰杆儿,说话底气总感到不足。尽管当地的党政领导工作很卖力,为了淮阳的发展殚精竭虑,但贫困的帽子至今还摘不掉。所以包公祠的开发迟迟上不了马。
我很羡慕近在咫尺的开封包公祠,那里有一美丽的天然小湖,灵性十足,不污染的湖中清波荡漾,湖岸柳丝垂绵,一围巍峨红墙圈住湖西一组典型宋代风格的古建筑群,这就是包公祠,开封的包公祠。临街一对石狮蹲身昂首,威武不屈,令人生畏。歇肩式重檐大门古朴凝重,“包公祠”横匾黑底镏金悬于门楣之上。现代重建的包公祠建筑面积达二千二百平方米,有大门、二门、照壁、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和碑亭等宋代风格色彩的主体建筑和假山起伏、瀑布飞泻,小桥流水、精美石雕的景区配套。包公祠大殿正中立包公金身坐姿塑像,蟒袍玉带,左手扶椅、右手握拳,双眉微皱、方面长须,若视若思、一脸正气。据记载,金元以来此祠屡增屡建,才形成今日完整布局,一代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又廉洁奉公、忧国忧民、深受百姓爱戴的包公在这里受到颂扬,可以说风光无限。据说这里属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享誉中外。
拂去历史的烟云,撇开罩在包公头上的光环,我走近真实的包公。包公真名包拯,字希仁,谥号孝肃。大宋仁宗年间任龙图阁大学士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等显职。包拯执法如山,大义灭亲,铁面无私。在朝野威望无人能比,时人上自朝廷士大夫,远至全国老百姓都不以包拯官职相称,而呼之包公。宋代民谣云:“关节不到,自有阎罗老包。”说明包公断案铁面无私如阎罗王之“叫人三更死,不留命五更”。自宋之后金、元、明、清,除开封外各地一直建有包公祠,颂扬其美德美政。
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产生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我想说一句:“膜拜清官的人民更是不幸的!”“四人帮”那会儿提出“清官比贪官可恶”,这理论咋一想让人费解,后来才知道原来因为清官多了,国泰民安,无疑就延长了封建皇朝的统治,延缓了历史的发展;倒不如多几个贪官搞得民不聊生,老百姓就会起来闹革命,这叫作贪官推动了历史前进。这种奇谈怪论有时真有一定的市场,在那个“革命”的年代里颇能迷惑一部分人。于是包公的形象大打折扣,甚至变得可恶,这也可以理解,在人妖颠倒的年代里这都正常,无可厚非。不过细想一下,包拯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近千年了,逝者如斯!人民怀念他,自然是有理由的,因为他刚直不阿,因为他伸张了正义,因为他用锋利的铡刀斩断了一颗颗罪恶的头颅,他是正义的化身,是弱势群体所需要的,是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好在我们今天已经是21世纪了,我们已经过渡到大体是法治而不再是人治的时代。今天有着高度文明的国人难道还应该寄希望于‘清官’,难道还要向一位清官顶礼膜拜?如果这样的话,那真真是悲哀,天大的悲哀!
现在媒体爱称官为“公仆”,众所周知,公仆者,众之佣人也,仆人的地位在旧时代是低下的,而现在的公仆却大不同以前了,设想一下,如果到了那一天,公仆成为大家真正的公仆,对老百姓服务周到,甚而毕恭毕敬,包拯被人们嗤之以鼻,人间遍地都是包公,天上掉一块石头,砸死的十个有九个都是。那真是中华之幸,万民之幸!可叹啊!现今有那些个长着官相、拉着官腔、吃着官饭、放着官屁的人,还不令人满意,这也许是今人为什么怀念包公的原因。
现在的淮阳要开发包公祠似乎也处于两难境地,众所周知,太昊陵旅游无论是策划或是开发应该说都很成功,外地游客到淮阳观光谒祖,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太昊陵来的,这给淮阳旅游已经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可是来淮的人心里很明白,到太昊陵烧香就是为了向人祖爷伏羲氏祈求官运亨通,财源广进,人祖爷伏羲氏给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可是到包公祠看什么,包公祠的看点在哪里?这些令开发者费尽心思,包公祠供奉的是清官,清官让贪官生畏,贪官历来痛恨清官,这成为了大家心知肚明的规律。而外地来淮的又大多是官们,拿着公款旅游的官们图的是心情愉悦,见到包公心有戚戚,惹得浑身不高兴,不如不去。所以开发太昊陵,上下一路绿灯,各路显达纷纷赞助,原因就在于此。
而包公祠的开发就不尽人意,虽然各方有识之士奔走呼告,民间也呼声很高,文化界也大力支持,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淮阳有一位本土作家叫钱良营的以宣传淮阳为己任,不遗余力洋洋洒洒写就了一部几十万字的《包公下陈州传奇》,并且得到了行家里手的认可,据说几家影视中心很看好,这是淮阳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绝佳机会,但由于资金原因,却不能面世,成了心忧淮阳发展的人心中不小的痛。看来包公祠不能成为淮阳人心中的亮点竟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不过不管怎么说,包公祠应该建起来,不为别的,能给游人或者是香客带来一点历史的沉思这就值得建,为政者大不必顾虑重重,反而彰显自己的高风亮节,岂不乐哉? [ 本帖最后由 zfx875206 于 2010-12-11 22:05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