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马家窑
2020-09-24抒情散文乔举平
身边的马家窑乔举平马家窑不远,就在甘肃临洮县城西南的洮河岸边,从我家的阳台就可以望见那一片起伏的山岗,和周围的山野没有多少区别,裸露着赭红的山体,生长着淡淡的荒草,山下的村庄绿树掩映,日日升腾着人间的袅袅炊烟,洮河水宁静如练,在一旁万古流淌
身边的马家窑
乔举平
马家窑不远,就在甘肃临洮县城西南的洮河岸边,从我家的阳台就可以望见那一片起伏的山岗,和周围的山野没有多少区别,裸露着赭红的山体,生长着淡淡的荒草,山下的村庄绿树掩映,日日升腾着人间的袅袅炊烟,洮河水宁静如练,在一旁万古流淌。
就是这么一片貌不惊人的山水,却在历史长河的源头闪烁着不朽的光芒,积淀成了人类文明的巅峰。马家窑文化,一个无比璀璨夺目的名词,让世人铭记和仰望。身边的马家窑,让我感到了无尚的自豪和荣光。
今天我又一次来到了马家窑遗址,凉爽的秋风吹来了远古烧制陶罐的气息,眼前仿佛呈现出远古的一幕幕景象,那一眼眼依山而建的窑洞,炉火正旺,已经烧好的陶罐正在出窑,炙手可热的样子。没有装窑的毛坯摊晒在土场上,满地的坛坛罐罐沐浴着阳光。好多赤肩坦背的人在忙碌、在嬉笑,热闹了整片旷野。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巴麻峪沟口,一九二三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马家窑文化是距今五千年至四千年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
秋天的阳光静静地照耀着马家窑的土地,是上午接近吃午饭的时辰,山坡下的村庄静谧安详,许多人家的屋顶上升腾着炊烟,慢慢随风飘动,连成了一片雾霭,在蓝天阳光下向更高更远扩散,像是托举着这片土地凝重的思绪。
村巷里有鸡鸭蹒跚而过,有犁地回家吃饭的老伯,肩扛着犁铧,手牵着牲口,牛脖子上的铃铛发出金属的脆响,震颤了这个中午。这是世俗而宁静的家园,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刀耕火种,揉捏陶器,在山坡上的窑洞间点燃了文明的炉火。
沿着村边的沟沿往山上走,
是一片寂寞的山坡,有千年的野草在风中摇曳,平坦处有一块块田地,好些地里的玉米还没有收割,粗壮的玉米杆上结着籽粒饱满的玉米棒,像是健康美丽的村妇怀揣着可爱的婴孩,笑盈盈成群结队站在山岗上。
国务院公布的“马家窑遗址”文物标志牌立于山坡间,表明我的脚下就是八十多年前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马家窑彩陶的所在。 遥想当年,一个外国人远道而来,发现了这里的大量彩陶,大鼻子的安特生一定像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般的欣喜,无数的彩陶被掠走,成了大洋彼岸的国宝,也让整个世界一夜间知道了临洮的名字。
我立于石碑前,恍若看到了当时的情景,许多的采掘者揭开了地皮,看到了沉睡多年的陶罐,一个挨一个躺在泥土中,完美圆润的造型、无与伦比的彩饰,让安特生惊讶感叹,他捧起一个彩陶,对着夕阳看了又看,蓝眼睛发出来亮光,太美了、太美了!不绝于口的赞叹响彻了洮河两岸。
我在博物馆曾经看到过陈列的马家窑彩陶,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又延续发展数百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它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它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在荒草凄凄的坡地上,我发现了一块陶器的碎片,我轻轻擦去上面的泥土,还能看见清晰可辨的黑色的纹饰,是流水的弧线。在远古的人类看来,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水又是不可战胜的,就产生了对水的敬畏和崇拜,陶器的纹饰就有了许多水的线条。手中的陶片闪耀着光泽,好似历史不朽的光芒。
远古的先民在彩陶中尽情发挥着自己的艺术创造,他们把自然界的山、水、动植物以及不能解释的雷电火等自然现象作为艺术的来源,彩陶图案常以密集的平行、弧曲、交叉、同心圆、涡漩的线条变化,表现出一种富有韵律的动感。图案布局根据器形设计,窄长的瓶、壶图案多作横分层和散点式的排列,大型陶器分成图案的多层排列,而小型陶器往往通体绘满花纹,体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马家窑文化的高度发展,是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所达到的多项文化成就。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一面镜子。马家窑文化不仅包 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同时它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
在马家窑文化的墓葬内一般都有随葬品,主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少数随葬粮食和猪、狗、羊等家畜。有的墓地的随葬品,男性多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纺轮和曰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间的分工。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这种贫富差别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和中国文明曙光的来临。
无庸置凝,马家窑文化驰名中外,马家窑遗址誉满华夏。我们深感马家窑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窥见马家窑村源远流长的历史轨迹。但身边马家窑文化的故乡却如藏深闺,鲜为人知。望着眼前普通的山岗,简陋的村落,我有点不敢相信这里就是远古人类文明的摇篮、艺术的宝藏,瞬时肩头就有了许多沉重的责任。
再往上走,视野就更加开阔,眼前的临洮古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玉带似的洮河恍若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意味深长,它是马家窑兴衰最忠实的见证者,一定看到过它的辉煌,看到过一眼眼窑洞通明的火光,映射着马家窑彩陶美轮美奂的纹饰,还有那藏着岁月里的无穷无尽的故事。
独坐在马家窑的山坡上,我无法平静,许多的思绪就像洮河的浪花,在秋阳下激荡。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乔举平 于 2010-12-13 09:17 编辑 ]
乔举平
马家窑不远,就在甘肃临洮县城西南的洮河岸边,从我家的阳台就可以望见那一片起伏的山岗,和周围的山野没有多少区别,裸露着赭红的山体,生长着淡淡的荒草,山下的村庄绿树掩映,日日升腾着人间的袅袅炊烟,洮河水宁静如练,在一旁万古流淌。
就是这么一片貌不惊人的山水,却在历史长河的源头闪烁着不朽的光芒,积淀成了人类文明的巅峰。马家窑文化,一个无比璀璨夺目的名词,让世人铭记和仰望。身边的马家窑,让我感到了无尚的自豪和荣光。
今天我又一次来到了马家窑遗址,凉爽的秋风吹来了远古烧制陶罐的气息,眼前仿佛呈现出远古的一幕幕景象,那一眼眼依山而建的窑洞,炉火正旺,已经烧好的陶罐正在出窑,炙手可热的样子。没有装窑的毛坯摊晒在土场上,满地的坛坛罐罐沐浴着阳光。好多赤肩坦背的人在忙碌、在嬉笑,热闹了整片旷野。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巴麻峪沟口,一九二三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马家窑文化是距今五千年至四千年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
秋天的阳光静静地照耀着马家窑的土地,是上午接近吃午饭的时辰,山坡下的村庄静谧安详,许多人家的屋顶上升腾着炊烟,慢慢随风飘动,连成了一片雾霭,在蓝天阳光下向更高更远扩散,像是托举着这片土地凝重的思绪。
村巷里有鸡鸭蹒跚而过,有犁地回家吃饭的老伯,肩扛着犁铧,手牵着牲口,牛脖子上的铃铛发出金属的脆响,震颤了这个中午。这是世俗而宁静的家园,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刀耕火种,揉捏陶器,在山坡上的窑洞间点燃了文明的炉火。
沿着村边的沟沿往山上走,
是一片寂寞的山坡,有千年的野草在风中摇曳,平坦处有一块块田地,好些地里的玉米还没有收割,粗壮的玉米杆上结着籽粒饱满的玉米棒,像是健康美丽的村妇怀揣着可爱的婴孩,笑盈盈成群结队站在山岗上。
国务院公布的“马家窑遗址”文物标志牌立于山坡间,表明我的脚下就是八十多年前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马家窑彩陶的所在。 遥想当年,一个外国人远道而来,发现了这里的大量彩陶,大鼻子的安特生一定像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般的欣喜,无数的彩陶被掠走,成了大洋彼岸的国宝,也让整个世界一夜间知道了临洮的名字。
我立于石碑前,恍若看到了当时的情景,许多的采掘者揭开了地皮,看到了沉睡多年的陶罐,一个挨一个躺在泥土中,完美圆润的造型、无与伦比的彩饰,让安特生惊讶感叹,他捧起一个彩陶,对着夕阳看了又看,蓝眼睛发出来亮光,太美了、太美了!不绝于口的赞叹响彻了洮河两岸。
我在博物馆曾经看到过陈列的马家窑彩陶,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又延续发展数百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它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它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在荒草凄凄的坡地上,我发现了一块陶器的碎片,我轻轻擦去上面的泥土,还能看见清晰可辨的黑色的纹饰,是流水的弧线。在远古的人类看来,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水又是不可战胜的,就产生了对水的敬畏和崇拜,陶器的纹饰就有了许多水的线条。手中的陶片闪耀着光泽,好似历史不朽的光芒。
远古的先民在彩陶中尽情发挥着自己的艺术创造,他们把自然界的山、水、动植物以及不能解释的雷电火等自然现象作为艺术的来源,彩陶图案常以密集的平行、弧曲、交叉、同心圆、涡漩的线条变化,表现出一种富有韵律的动感。图案布局根据器形设计,窄长的瓶、壶图案多作横分层和散点式的排列,大型陶器分成图案的多层排列,而小型陶器往往通体绘满花纹,体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马家窑文化的高度发展,是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所达到的多项文化成就。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一面镜子。马家窑文化不仅包 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同时它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
在马家窑文化的墓葬内一般都有随葬品,主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少数随葬粮食和猪、狗、羊等家畜。有的墓地的随葬品,男性多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纺轮和曰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间的分工。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这种贫富差别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和中国文明曙光的来临。
无庸置凝,马家窑文化驰名中外,马家窑遗址誉满华夏。我们深感马家窑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窥见马家窑村源远流长的历史轨迹。但身边马家窑文化的故乡却如藏深闺,鲜为人知。望着眼前普通的山岗,简陋的村落,我有点不敢相信这里就是远古人类文明的摇篮、艺术的宝藏,瞬时肩头就有了许多沉重的责任。
再往上走,视野就更加开阔,眼前的临洮古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玉带似的洮河恍若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意味深长,它是马家窑兴衰最忠实的见证者,一定看到过它的辉煌,看到过一眼眼窑洞通明的火光,映射着马家窑彩陶美轮美奂的纹饰,还有那藏着岁月里的无穷无尽的故事。
独坐在马家窑的山坡上,我无法平静,许多的思绪就像洮河的浪花,在秋阳下激荡。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乔举平 于 2010-12-13 09:17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