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高地
2020-09-24叙事散文国子祭酒
精神的高地早年看过一本书,内容一言半语也想不起了,但书名牢牢地记得――《人类精神的高地》。高地,一个军语;精神的高地该如何定义,成了一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起初,一直把它同诸如道德、品行之类相混淆,一味用高不可攀来衡量和定位。直到不久前,一
精神的高地
早年看过一本书,内容一言半语也想不起了,但书名牢牢地记得――《人类精神的高地》。高地,一个军语;精神的高地该如何定义,成了一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起初,一直把它同诸如道德、品行之类相混淆,一味用高不可攀来衡量和定位。直到不久前,一个看来的真实故事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故事是从央视科教频道看来的:
伊犁霍城县农民马三(回族,嘴有残疾,名字想不想来了随手取一个),在地里取土时,拣回了一只造型奇特的瓷瓶,但他并不懂是什么东西。风闻他拣到宝贝的消息,老乡们、商人们、盗贼们纷纷而至,如何妥善保护和处置这个瓶子让他绞尽脑汁。偶尔,他从历史课本上看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个类似瓶子的图样,便给北京方面打电话想将瓶子献给国家。北京方面嫌路远说交给当地文物部门就是了,于是他将瓶子交给了县。经鉴定,这个瓶子正是大名赫赫的元青花,国宝级。截止目前,此类瓶子全世界仅发现两件,另一件就是故宫博物馆收藏的那只,是碎片修复后的。而马某手上这只,基本完好无损。
看完这个片子挺震动的。这样一个时代,还有这样一个无惊无险却如同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传奇,的的确确是个奇迹。价值连城的瓶子平平淡淡地送给了国家,自己依然平平实实地生活在农村里。在我,这是很难想象和推理的逻辑,一般只存在于文学作品里!比如:斯威夫特《格列弗游记》的主人公信手丢弃的宝石,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的主人公扔进水里的黄金。
片中,马三家在农村,住着几间普通瓦房,因盗贼偷瓶子时顺手牵羊拿走了家中几百元钱,马的媳妇都心疼得躺在床上哭了好几天的家境,却将天价的元青花拱手送出。为什么?因为他不懂这个瓶子的价值?显然不是。虽然他不知道这个瓶子的真实身份,不知道究竟值多钱,但屡屡有人提出高价收购,都被他拒绝了。因为他的憨厚朴实?也挺牵强的,憨厚朴实的人多了,在有些时候,尤其是面对利益所惑的时候,仅憨厚朴实根本无力维持一种行为的自觉。或许,事情对他而言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为什么的问题,只有是什么的状态――毫无意识地形成对一切楚楚衣冠的漠视。
看完片子,夫人问:“这个瓶子如果是你拣到的,你会怎么做?”
“没有如果。”真的很烦此类问题。
“如果呢?”
“上嘉士德拍卖,随随便便上千万!然而像暴发户一样买房买车,大肆挥霍!”
“把元青花捐给国家,有没有奖金?”夫人再问。
“当然有!不过马三根本不在乎这个!”
接下来的几天,马三的形象一直挥之不去。事实上,他的生活里,压根就不存在元青花、嘉士德、豪宅名车这样的概念。他的生活里,大把大把的安闲平静的时间,为生计的劳碌辛苦,炊烟里的饭香,酣梦中的狗吠和夜幕下的村人村庄……倒是不缺。我们看来的所谓大事,但在他眼里也许并不比家里的母鸡孵了一窝小鸡更重大!这些予他而言,才是踏踏实实的!至于城市丛林,那是蜃楼般的所在,他偶或想起偶或关注,但绝对没有房前屋后的一棵树、一束花、一把菜来得亲切来得真实。
后来,我又想到了精神的高地。应该不是什么太高也不是什么也太低的地方,也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处不胜寒的样子和感觉。大概与军语中的高地相雷同,极有可能仅仅是一个小土堆或一道小山梁,守住了也就守住了一生,坚持了也就坚持了一生――一生的坦然,一生的苦乐,一生的驴嘶马鸣,一生的朗月清风,永远悬挂在头顶以及手指的上方,触手可及而又永远不及,诗意地高贵。对此,疯子尼采是这样表述的:“这是高岗上的空气,是使人精神焕发的空气”,我们都应该呼吸呼吸!尔后,退回或前进至自己的位置,或战斗或放弃,在一场场战斗中失去或赢回自己。
所谓,精神的高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 [ 本帖最后由 zfx875206 于 2010-11-18 09:47 编辑 ]
早年看过一本书,内容一言半语也想不起了,但书名牢牢地记得――《人类精神的高地》。高地,一个军语;精神的高地该如何定义,成了一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起初,一直把它同诸如道德、品行之类相混淆,一味用高不可攀来衡量和定位。直到不久前,一个看来的真实故事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故事是从央视科教频道看来的:
伊犁霍城县农民马三(回族,嘴有残疾,名字想不想来了随手取一个),在地里取土时,拣回了一只造型奇特的瓷瓶,但他并不懂是什么东西。风闻他拣到宝贝的消息,老乡们、商人们、盗贼们纷纷而至,如何妥善保护和处置这个瓶子让他绞尽脑汁。偶尔,他从历史课本上看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个类似瓶子的图样,便给北京方面打电话想将瓶子献给国家。北京方面嫌路远说交给当地文物部门就是了,于是他将瓶子交给了县。经鉴定,这个瓶子正是大名赫赫的元青花,国宝级。截止目前,此类瓶子全世界仅发现两件,另一件就是故宫博物馆收藏的那只,是碎片修复后的。而马某手上这只,基本完好无损。
看完这个片子挺震动的。这样一个时代,还有这样一个无惊无险却如同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传奇,的的确确是个奇迹。价值连城的瓶子平平淡淡地送给了国家,自己依然平平实实地生活在农村里。在我,这是很难想象和推理的逻辑,一般只存在于文学作品里!比如:斯威夫特《格列弗游记》的主人公信手丢弃的宝石,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的主人公扔进水里的黄金。
片中,马三家在农村,住着几间普通瓦房,因盗贼偷瓶子时顺手牵羊拿走了家中几百元钱,马的媳妇都心疼得躺在床上哭了好几天的家境,却将天价的元青花拱手送出。为什么?因为他不懂这个瓶子的价值?显然不是。虽然他不知道这个瓶子的真实身份,不知道究竟值多钱,但屡屡有人提出高价收购,都被他拒绝了。因为他的憨厚朴实?也挺牵强的,憨厚朴实的人多了,在有些时候,尤其是面对利益所惑的时候,仅憨厚朴实根本无力维持一种行为的自觉。或许,事情对他而言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为什么的问题,只有是什么的状态――毫无意识地形成对一切楚楚衣冠的漠视。
看完片子,夫人问:“这个瓶子如果是你拣到的,你会怎么做?”
“没有如果。”真的很烦此类问题。
“如果呢?”
“上嘉士德拍卖,随随便便上千万!然而像暴发户一样买房买车,大肆挥霍!”
“把元青花捐给国家,有没有奖金?”夫人再问。
“当然有!不过马三根本不在乎这个!”
接下来的几天,马三的形象一直挥之不去。事实上,他的生活里,压根就不存在元青花、嘉士德、豪宅名车这样的概念。他的生活里,大把大把的安闲平静的时间,为生计的劳碌辛苦,炊烟里的饭香,酣梦中的狗吠和夜幕下的村人村庄……倒是不缺。我们看来的所谓大事,但在他眼里也许并不比家里的母鸡孵了一窝小鸡更重大!这些予他而言,才是踏踏实实的!至于城市丛林,那是蜃楼般的所在,他偶或想起偶或关注,但绝对没有房前屋后的一棵树、一束花、一把菜来得亲切来得真实。
后来,我又想到了精神的高地。应该不是什么太高也不是什么也太低的地方,也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处不胜寒的样子和感觉。大概与军语中的高地相雷同,极有可能仅仅是一个小土堆或一道小山梁,守住了也就守住了一生,坚持了也就坚持了一生――一生的坦然,一生的苦乐,一生的驴嘶马鸣,一生的朗月清风,永远悬挂在头顶以及手指的上方,触手可及而又永远不及,诗意地高贵。对此,疯子尼采是这样表述的:“这是高岗上的空气,是使人精神焕发的空气”,我们都应该呼吸呼吸!尔后,退回或前进至自己的位置,或战斗或放弃,在一场场战斗中失去或赢回自己。
所谓,精神的高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 [ 本帖最后由 zfx875206 于 2010-11-18 09:47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