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糕的父亲》
2020-09-24叙事散文紫青
卖油糕的父亲 昨晚,父亲听说鲁家村唱戏,今天一大早就蹬着三轮车去卖油糕了。天渐渐黑了,我站在路边,等着父亲骑着三轮车进村。我父亲是卖油糕的。不管是乡邻,还是街上经常和他下棋的老人,都会说他是卖油糕的。其实,父亲并不是只会卖油糕,他没读过几
卖油糕的父亲
昨晚,父亲听说鲁家村唱戏,今天一大早就蹬着三轮车去卖油糕了。天渐渐黑了,我站在路边,等着父亲骑着三轮车进村。
我父亲是卖油糕的。不管是乡邻,还是街上经常和他下棋的老人,都会说他是卖油糕的。其实,父亲并不是只会卖油糕,他没读过几天书,但却吹得一口传神的笛子。父亲到省城吹过笛子这件事一直是我最愿跟别人说起的,可关于油糕的种种我却害怕提及。
父亲当过兵,做过炊事班长,可最终还是做了老老实实的乡下人。一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当时二十几岁的他怎么会选择卖油糕呢。从小到大,我印象中最深的场景就是窑洞里氤氲的雾气漫过我娇小的躯体,和锅底的火影相互映衬,年轻的母亲在锅里搅着油糕面,父亲不断地往锅底加柴。当然,还有自己幼年的不懂事:我偷偷地拿着父亲卖不完的油糕到处送人,或者在院子外面的一角挖个小坑,毫不犹豫地把油糕埋下去。然后跑回家高兴地对母亲说:“妈,我今天吃得好,把前天我爸卖剩下的油糕都吃了”。
很长一段时间,父亲只能拉着架子车(类似手推车)去几十里远的地方卖油糕。现在的三轮车是父亲去云南修了三年铁路,挣了点钱之后从别人手里买过来的。父亲每个集日(我们那里每三天一个集日)都去街上摆摊,他总是早晨骑着装有炉子、箱子的三轮车出发,傍晚又骑着笨重的车子回来。像今天一样,我已经习惯了站在村口等父亲回家。有时,如果母亲不需要做晚饭,她也会来陪我一起等父亲。
从家门口到大路要经过一段很陡的坡,如果推着笨重的车子,上坡时还好,下坡时单凭一个人是很危险的。有一次,父亲从集市上回来很晚,我们照例把三轮车从坡头往下放。父亲一手扶着车头一手压着刹车,母亲和我在后面两边用绳子拉着。走啊走,车子的速度比父亲数零钱还慢。走到半坡腰时,车子的速度渐渐快起来,我和母亲使劲往后倾着身子也无济于事,走在前面的父亲也有些扛不住了。车子终于从我和母亲的手里挣脱了,只见父亲后倾着身体吃力地拽着车子,开始和车子赛跑。眼看车子就要飞到沟边,不知父亲从哪里来的力量,他惊人地抓住车子侧沿猛得一拉,车头来了个90度的转弯,车子横在了路中间,还滑了好几米远。
回到家里,父亲的胳膊和手掌都流着血,我和母亲的手也被擦伤了。父亲坐在炕头上一言不发地抽着烟,母亲在一旁不停地唠叨着刚才的惊险。但隔了一天,他仍然推着车子去另一个集市卖油糕了,胳膊和手还缠着纱布。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倔强的卖油糕的。
还有一次,学校放假,我中午就回到了家。母亲说父亲又去集上卖油糕了,这会儿可能是他最忙的时候。我说我要去帮他。顺着母亲手指的方向,我沿着陌生的山路,沿着一行行酸枣树,沿着一声声羊叫,走了好久,终于在一个小街道上找到了父亲。清风里,我看到父亲的衰弱已经蔓延到了头发上。
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了父亲被同行们称赞的铁工夫——每捏一个油糕,手上都要蘸油,大部分师傅蘸的是碟子里的冷油,可父亲每次都在沸腾的油锅里蘸。父亲把手指伸下油锅的时候,好多人都吓得闭上了眼睛。在父亲的指点下,我学会了捏油糕,成了他一个不称职的搭档。我的任务是捏油糕、加煤、给客人装油糕、切油糕。不一会儿,赶集的人越来越多,我和父亲也越来越忙。
“一块钱几个?”“5个。”“再加一个,6个吧!”“不行啊,现在油很贵,我不能做亏本的生意……唉,好吧,儿子,给装6个。”
“人家都是5个,买得多才送呢。你买一块钱的,让我怎么送呢?”我有些不乐意地说。
“好了好了,我不买了。”总有人会以这样的方式跟我们讲价。可父亲总是笑着说:“6个,儿子给装6个吧。”
其实这种生意真赚不了什么钱,搞不好还经常亏本。可看得出来,大部分人都是冲着父亲的好手艺才来的。集市快散的时候,油糕开始供不应求了。于是,父亲的摊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有些人盯着父亲的手,有些人盯着油锅。可最后,仍有好多人等不住就走了。我急切地催父亲快点,父亲却说:“急啥?我们只能慢慢来,总不能给人家卖生油糕吃!”
集市上的人群终于渐渐散去,我们可以休息一会儿了。父亲坐在油黑的箱子上点上一支烟,眼神里透着几缕暗淡的疲倦。我一天没有吃东西,但并不饿。气还没顺上来,我们便开始往三轮车上装这些油乎乎的家当,再晚的话,回去的路就更难走了……
现在,我坐在村口的大石头上 ,一会儿想着以前的事情,一会儿望着朦胧的老坡,一会儿抬头看看天空。头顶已经挂着好几颗闪烁的星星,父亲还没有出现。此时此刻,他一个人推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知道汗水又滴落了多少。
昨晚,父亲听说鲁家村唱戏,今天一大早就蹬着三轮车去卖油糕了。天渐渐黑了,我站在路边,等着父亲骑着三轮车进村。
我父亲是卖油糕的。不管是乡邻,还是街上经常和他下棋的老人,都会说他是卖油糕的。其实,父亲并不是只会卖油糕,他没读过几天书,但却吹得一口传神的笛子。父亲到省城吹过笛子这件事一直是我最愿跟别人说起的,可关于油糕的种种我却害怕提及。
父亲当过兵,做过炊事班长,可最终还是做了老老实实的乡下人。一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当时二十几岁的他怎么会选择卖油糕呢。从小到大,我印象中最深的场景就是窑洞里氤氲的雾气漫过我娇小的躯体,和锅底的火影相互映衬,年轻的母亲在锅里搅着油糕面,父亲不断地往锅底加柴。当然,还有自己幼年的不懂事:我偷偷地拿着父亲卖不完的油糕到处送人,或者在院子外面的一角挖个小坑,毫不犹豫地把油糕埋下去。然后跑回家高兴地对母亲说:“妈,我今天吃得好,把前天我爸卖剩下的油糕都吃了”。
很长一段时间,父亲只能拉着架子车(类似手推车)去几十里远的地方卖油糕。现在的三轮车是父亲去云南修了三年铁路,挣了点钱之后从别人手里买过来的。父亲每个集日(我们那里每三天一个集日)都去街上摆摊,他总是早晨骑着装有炉子、箱子的三轮车出发,傍晚又骑着笨重的车子回来。像今天一样,我已经习惯了站在村口等父亲回家。有时,如果母亲不需要做晚饭,她也会来陪我一起等父亲。
从家门口到大路要经过一段很陡的坡,如果推着笨重的车子,上坡时还好,下坡时单凭一个人是很危险的。有一次,父亲从集市上回来很晚,我们照例把三轮车从坡头往下放。父亲一手扶着车头一手压着刹车,母亲和我在后面两边用绳子拉着。走啊走,车子的速度比父亲数零钱还慢。走到半坡腰时,车子的速度渐渐快起来,我和母亲使劲往后倾着身子也无济于事,走在前面的父亲也有些扛不住了。车子终于从我和母亲的手里挣脱了,只见父亲后倾着身体吃力地拽着车子,开始和车子赛跑。眼看车子就要飞到沟边,不知父亲从哪里来的力量,他惊人地抓住车子侧沿猛得一拉,车头来了个90度的转弯,车子横在了路中间,还滑了好几米远。
回到家里,父亲的胳膊和手掌都流着血,我和母亲的手也被擦伤了。父亲坐在炕头上一言不发地抽着烟,母亲在一旁不停地唠叨着刚才的惊险。但隔了一天,他仍然推着车子去另一个集市卖油糕了,胳膊和手还缠着纱布。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倔强的卖油糕的。
还有一次,学校放假,我中午就回到了家。母亲说父亲又去集上卖油糕了,这会儿可能是他最忙的时候。我说我要去帮他。顺着母亲手指的方向,我沿着陌生的山路,沿着一行行酸枣树,沿着一声声羊叫,走了好久,终于在一个小街道上找到了父亲。清风里,我看到父亲的衰弱已经蔓延到了头发上。
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了父亲被同行们称赞的铁工夫——每捏一个油糕,手上都要蘸油,大部分师傅蘸的是碟子里的冷油,可父亲每次都在沸腾的油锅里蘸。父亲把手指伸下油锅的时候,好多人都吓得闭上了眼睛。在父亲的指点下,我学会了捏油糕,成了他一个不称职的搭档。我的任务是捏油糕、加煤、给客人装油糕、切油糕。不一会儿,赶集的人越来越多,我和父亲也越来越忙。
“一块钱几个?”“5个。”“再加一个,6个吧!”“不行啊,现在油很贵,我不能做亏本的生意……唉,好吧,儿子,给装6个。”
“人家都是5个,买得多才送呢。你买一块钱的,让我怎么送呢?”我有些不乐意地说。
“好了好了,我不买了。”总有人会以这样的方式跟我们讲价。可父亲总是笑着说:“6个,儿子给装6个吧。”
其实这种生意真赚不了什么钱,搞不好还经常亏本。可看得出来,大部分人都是冲着父亲的好手艺才来的。集市快散的时候,油糕开始供不应求了。于是,父亲的摊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有些人盯着父亲的手,有些人盯着油锅。可最后,仍有好多人等不住就走了。我急切地催父亲快点,父亲却说:“急啥?我们只能慢慢来,总不能给人家卖生油糕吃!”
集市上的人群终于渐渐散去,我们可以休息一会儿了。父亲坐在油黑的箱子上点上一支烟,眼神里透着几缕暗淡的疲倦。我一天没有吃东西,但并不饿。气还没顺上来,我们便开始往三轮车上装这些油乎乎的家当,再晚的话,回去的路就更难走了……
现在,我坐在村口的大石头上 ,一会儿想着以前的事情,一会儿望着朦胧的老坡,一会儿抬头看看天空。头顶已经挂着好几颗闪烁的星星,父亲还没有出现。此时此刻,他一个人推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知道汗水又滴落了多少。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