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社干||石钟山,人文江湖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的石钟山,海拔只有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面积0.2平方公里,应该说是一座极小极小的山了。然而,因其形如覆钟且水石相击时声如钟鸣而得名;因其能够发出美妙声响而成为“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因其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东坡老夫子为此撰写过《石钟山记》而名闻天下;因其处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而成为中国人文历史进程中的文学江湖……
石钟山在湖口县城区的边缘上,县城呈扇形展开把山半包围在轴心上。所以,从山门口便能够看到繁华热闹的街市。入门置身于山中,才知道它并不是危岩千尺的江流高峰,也不是四面绝壁的湖心大岛,而只是一爿三面环水背靠陆地的水濋石崖。但当临近崖边,人会觉得大地浑然水天一体,而山就一如刚毅的战士屹立于一片汪洋之侧岿然不动。山脚下是苍茫浩瀚的鄱阳湖,不远处则是日夜奔腾不息的长江。面对此情此景,所有人都会禁不住发问:多少年来,此山就在这儿扼湖控江,水分两色?多少年来,此山会在此处奇峰兀立,镇定若娴?多少年来,此山就在江湖风险之中独揽匡庐秀色与舟楫博浪?
石钟山恒久性傲然屹立于长江之岸与鄱阳湖之滨,形同一把铁锁挂在湖口县门前,故被称之“江湖锁钥”。这里虽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但却景中有景楼外有楼,并且遗存着中国历代文豪艺匠创作的大量传世之作。诸如:诗词歌赋、金石铭文、绝妙楹联、曲径小道、绝壁过隙、小桥流水、古木长藤以及亭祠轩阁、塔榭楼廊建筑群等。光是现存的碑刻和石刻因该有近200处吧,而且可追溯至唐代魏征所书“遵王之义”之四言书。此外,还有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苏轼的《石钟山记》等。至于“云根”“旷怀”“金石为心”“力挽狂澜”之类的片言只语,不仅随处可见而且怡情励志。这些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质朴本真的东西,无一不是及其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只要用心品味,就必然会被其文化艺术魅力所感染。
石钟山不大,但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人文,诸如诗人、词人、散文大家、书画大师、军事家等等,都曾经涉足其间;石钟山不高,但山下的一石一洞都目睹了悲壮的战争烽烟,诸如周瑜练兵、朱陈之战、太平军和湘军之战等等,都跟鄱阳湖和长江息息相关。除军事家们抢占重要地势之外,大凡来此地的文人墨客都是遣怀抒志,诸如陶渊明、郦道元、李白、白居易、谢灵运、孟浩然、狄仁杰、苏轼、范仲淹等等。他们都在此留下了作品,却为何唯独苏轼的《石钟山记》名扬四海誉载古今呢?我以为,既不是因其文词的华丽与精妙,也不是因其结构的紧凑和巧妙,而是因其亲临实地考察并证实了“石钟山”之名的真正由来所在。
上千年前的一个夏夜,苏轼带上去饶州德兴赴任的儿子乘着一叶小舟,于明亮的月光之中来到了湖边的绝壁之下。他从听到风声、鸟叫声起到听到山石间 “风与水互相吞吐” 发出的钟鼓之声以及窾坎镗鞳的声音时止,全过程记录下了石钟山之声的真正出处。临了,他笑着对儿子说:那发出如钟鼓一样声响的是周景王的无射大钟,那发出窾坎镗鞳声音的则是魏献子的编钟。文章开头说,南北朝时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根据《水经》所述推测,得出了“波浪冲击着山石发出像洪钟一样的声响”的结论;唐李渤又根据郦道元所述寻访遗迹,将两块石头相叩击发出清脆悠扬的声音并自以为解了石钟之说的奥秘;而真正知道真相的却是当地船夫。苏轼通过亲自考察探索与耳闻目睹,文章最后说郦道元所闻所见虽与己相同,却没有详细记述下来;士大夫因为害怕泊舟于绝壁之下,所以不能知晓;船夫虽然知道真相,但又不能记述等。所有这些,导致了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无法流传于世。
所幸的是,文学亦是江湖。只有搏风击浪与文学的江湖之上,才能揭开石钟山的千古不解之谜,才能让石钟山真正地名动天下,《石钟山记》万世留传。
(原载《鄱阳湖文学研究》2023秋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