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涤围龙屋
雨涤围龙屋
张伟棠
四月的天气柔情似水,不但让我们舒服,还带来惊喜。
撑着雨伞,走在悠长的麻石路上。那棵老态龙钟的古榕沐浴在朦胧的烟雨中,散发出生机勃勃的青春气息。有了春雨的滋润,路边的绿草青翠欲滴,塘边的红花娇艳如火。
柔和的春风夹着爽滑的小雨,陪伴我们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了仙坑村古色古香的四角楼。
客家围龙屋见过不少,科学合理的整体设计、巧妙精致的建筑工艺、冬暖夏凉的房间布局、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正如客家人精打细算、勤劳勇敢、团结互助的精神,传遍五湖四海。但像这么一组规模庞大的古建筑已是凤毛麟角。如果不是得益于当地“挖掘历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恐怕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灰瓦白墙,画柱雕梁。每一院每一落,每一间每一进,正在雨中述说着久远的故事和昔日的辉煌。
大门上嘉庆帝御赐“荣封第”牌匾斑驳着历史的痕迹,把我们带到两百多年前的此时此地。
正门横额“贡元”洋溢着岁月的韵味,告诉我们当年的叶氏许多的金榜题名、中元及第。
“笃庆堂”彰显出时间的烙印,让我们了解良好的家训、勤劳的本质、好学的精神、和谐的风气——兴旺的源泉。
雨势加大,一阵荡涤,每一砖每一瓦,每一草每一木,更加清新如画。雨水也荡涤着其它砖木老屋和那几尊饱经风雨侵蚀的石碑,“光耀门庭”“勤俭持家”。
小小的山村,众多的私塾。当年,仙坑人是否都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端本堂、登云书院等古迹已获重点保护,这是崇文重教耕读文化的最好体现。
来到八角楼又是眼前一亮。规模更庞大,气势更恢弘。
“大夫第”正门横额左右各有一个大红灯笼,配上鲜红的对联“儒林逢松立,禅阁遇春来”,特别抢眼。
大门的牌匾“星聚一门”苍劲有力,极具气派,让我们联想到叶氏当年的“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园中园“春兰秋菊”庄重典雅,纸香墨味,扑鼻而来。
“祥云绕屋”庭院深深,红木檀香,经典几案,奢华厚重。
“蓬荜生辉”正是昔日的书香门第。
“连年有余”则是当年的富贵荣华。
“中宪第”、“余庆堂”虽然墙灰剥落、装饰陈旧,却依然独具品格、美轮美奂。
“仙坑历史”“传统经济”“雕刻艺术”“上灯文化”“康禾贡茶”诸多介绍让我们大开眼界。
爬上城墙,从射击口往远处看,好一派亮丽的田园风光。
水泥铺就的机耕路把碧绿的稻田划分成一格格整齐的方块,茁壮的禾苗正在吸收春雨的营养,待到雨过天晴,它们就会尽情地享受温暖的太阳。
村口,一条笔直的大路在两旁绿化树的簇拥下通向远方。
路口有一块指示牌,我忽然发现“仙坑”变成了“仙境”。
张伟棠,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作家协会会员,增城作协副主席,手机号13710920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