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之殇
魏兆先
小村有姓,梁家峪。怪哉,很有岁数的老人也说,他们生来就没见过村里住着姓梁的人家。但,很清晰很明确的,这村就叫梁家峪,周边村里的人都一直这么叫。
梁家峪,山谷之中,大壑之底,脚踏山石,抬头高山,名副其实的山村,不过土地还多,关键谷底是河,尤其村子附近,山泉汩汩,常年溪水潺潺。山山水水,宜人宜居。估计,最初的梁姓人家就是看好这些才择地定居的,也是这样好的条件,居民越来越多,居然长大成十数姓氏千余人口的兴旺大村子。几百年,又几百年,繁衍生息着。六畜兴旺,人丁更兴旺。
再次抵足梁家峪时是第一次偶然进村的二十年后。
我这次看到的村子是冬天的样子,目之所及,一概光光秃秃,了无生气。人烟,也今不如昔。
村子轮廓很广大,却是满目的颓败,衰草遍地,街道似乎没有什么足迹,许多的房子乃至院子已经被遗弃,处处断墙残堵,没了木的铁的大门,连人居住房的门窗都破烂不堪。曾经人声鼎沸的环境,现在悄无声息。眺望,不多的一些住房烟囱还袅袅生烟,有气无力的,那是谁家躲避在房间,生火取暖。偶尔,看见街道边,靠北墙根,稀稀拉拉排着四五位古稀老人,他们在晒太阳。每个人矮凳上蜷缩着,袖着手,缩着脖,无精打采地偶尔抬头转头看看别人和远处,漫无目的的。他们连拉闲呱打趣说笑的兴致都没有,寂寥沉默在暖阳里。
上前搭话,询问交流,才明白些村子现状。
一个生机勃勃的大村子,近些年迅速萎缩了。居住人口也就几百人了,村子空荡荡,稀了人影,少了人气。老人们你一句我一句,断断续续述说了境况,夹杂些原因。
他们感觉,这里是祖辈居住的好地方,有山有水,土地挺多,粮食不缺,还能植树造林收获山果,广阔山坡,养牛养羊,啥都换钱,勤劳就能富,生活会幸福。相比之下,当年这村子条件很优越,远近姑娘们愿意嫁到这里。当年还歌谣戏言:梁家峪富足,狗也有媳妇。
老人们说到村子兴盛,小有激动,眼睛一亮,话语水淌,说村子家家有粮有钱,不断翻建新房,原先的茅草矮屋子,很快代之砖瓦大房子。家家阔院高房,窗明几净,漂漂亮亮,舒舒服服。发展快,生活好,什么都向好变化。街道柏油了,小巷水泥了,房前路旁,绿草红花,哪里都画里一样。村里还有学校,初中小学。那兴旺发达情景,值得称道。
顺序扯着,渐渐语气变化,情绪低落。近些年,不知咋了,年轻人出去就不回来了。曾有许多轿车进村,咱们孩子买的,随即又开走了,孩子的家在城里,他们的活计在那里,关键的他们的心已经不在山里村中了。
老人不知道城里啥样咋好,金子铺路,还是玉石盖房,吃大鱼大肉,还是喝玉液琼浆,村子里就没有吸引孩子的地方?土地肥沃,种啥得啥,只要肯干,就会有钱。可是,没办法啊,还是外面吸引人留住人。有位皱纹最稀疏的老人,歪头一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顿一顿,又来一句:落后山村很无奈!挤出一丝莫名肤浅的笑。
如今,村里能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老。年轻人早走了,爷爷奶奶们次第进城照看孙辈了,再上辈的老弱病残才是村里常住人口。村子因人而变,奄奄一息,苍白无力。
其间,也看见街上走过几个人,佝偻身子,步履蹒跚,很艰难的样子。偶尔有一辆车驰过,挺新挺值钱,一位知情的老人,面无表情地说,那是我孙子来接他父母进城哄孩子了,家里又锁门不管了。此后无话。
山村环境挺好,条件不错,比以前吃得好有的花,但总比不上旧貌新颜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的大城市,那里车水马龙行人络绎钱如雪片灯红酒绿,人往高处走,谁不跟潮流!再说,种地的确累,收入确实少,在家忙千日,不如城里一年好。经验了,就认真了。村长也坚持不住,撂挑子进城当小老板了。
山村消瘦了,萎缩着,大村不再。呆望,目睹和感觉的是小村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