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骆峪水库的陈年往事
骆峪水库是骆峪镇旅游资源中又一颗耀眼的明珠。它是周至县次于金盆水库的第二大水库,始建于1958年,水面达4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一面面川。骆峪水库坝面宽度为1 公里有余,是周至县境内唯一能开发水上游乐项目最大的水库。现在看到水库青山绿树、碧波荡漾、风景旖旎、游人如织的情景,过去修建水库的艰难岁月便浮现眼前。
西骆峪水库是全县民工于1958 年10月开工修建,1961年8月停工。该工程投资464 万元,工日102.51万个。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溢洪道、涵洞及滚筒闸门。坝为均质黄土填压,高31米,坝顶高程585米,坝长820米,顶宽6米,底宽210米。西骆峪河水量充沛,大坝施工期,还在水库灌区修建长藤结瓜式水库5座,蓄水能力178.6万立方米。后因三年自然灾害中断。1968 年冬,县上决定,重启这一工程,断断续续直到1970年方才峻工。当时动员了全县成千上万民工,采取人海战术,运用原始的工具,挖土筑坝、砌石护坡,工程持久、声势浩大。
当时总指挥是蔡斐然县长,城关公社的工程队人数最多,工程量最大,涉及城关镇的四大管区,当时城关公社工程队的负责人是王占礼,高庙管区有五一村的史宏兴、大寨子的史俊德、高庙村的侯宽计、张保健等人负责工程队。我是工程队的文书兼生活管理员。工程队的人员采取轮换制,一般20 天换一次,所以各村差不多的劳动力,都去过水库的工地。
1968 年秋,我们从学校毕业,学校召开了毕业典礼,每人发一套“ 毛选”、一张铁锨、一张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准毕业证,证上印有毛主席语录: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是大有作为的。回家便被编为重修骆峪水库工程队。当时20 来岁我一听说要修建水库,我们热血沸腾,便伙同城关公社工程队成员四屯乡新亚村的吴运宏,清河村的张文清,二曲镇的李生敏、袁志举等人提前一天拉着装有粮食、被褥及工具的架子车,风尘仆仆赶到了骆峪水库工地,天已向晚。那时寒风刺骨,工地上没有工棚,晚上也没有地方去住,幸好呢,我们叫开工地旁边的一户人家的门。这位户主六十多岁,头发斑白,老人家心烦意乱,准备出门,也不愿意让我们住下。原来他老婆头疼得厉害。他正要急忙出门找医生,给老婆抓药,幸好呢,我原来学过中医,懂得针灸之法,所以,我就给老人的穴位处按摩一番,做了针灸。过了半个时辰。这个老婆的头奇迹般的不疼了。这位户主一扫愁云,万分感激,让我们坐在炕上。然后给我们做了饭。我们吃饱了饭,然后就抱了麦草,在正屋打了地铺,各自打开铺盖卷,美美地住了一宿。
第二天早晨,我们到工地插红旗,悬挂“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横幅和标语,然后布置大会主席台,正中间悬挂毛主席画像,两边各是五面红旗。最上边挂红色的横幅上贴有黄色菱形的字:周至县重修骆峪水库誓师动动员大会。主席台上放着一桌子算作发言席。
动员大会大概是10 月20日左右开的,会址在水库原建的坝面上,当时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场面宏大,红旗招展,各公社派来修水库的人有千余人。蔡县长是1958 年修水库的决策人负责人,这一次在再担重任,在动员会上,他恢谐、幽默又悲怆的讲话,多少人都记忆犹新。他说,这座水库始建于1958 年,10年了,开始修水库时生的娃,现在都能给他爸拉架子车了,咱们县上穷啊,但是再穷再难,这个水库一定要修。毛主席教导我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既是政治任务,也是农业生产的需要,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这个水库的坝面,就像个倒扣的升子,1958 年,是升子底下最宽的部分,现在是升子底,是不是越修越窄呢?现在咱们只修迎坡的一面,等于只修一半,是不是就更快了?蔡县长的话音一落,整个的会场,响起了阵阵的掌声。
动员大会结束后,广播的动员民工进入工地。工地设指挥部,民工建制仿军事化。各公社民工组成民兵团、片为营,大队(行政村)则为连。西骆峪河两边河滩和山坡上搭满了工棚。早晨,指挥部的高音喇叭传出嘹亮的军号声。于是各兵团负责人带领民工纷纷出工,霎时,河两岸山坡的土场中,撒满了人。高庙管区营长张保健、侯宽计、高庙村连长杨廷栋、副连长张志才等带领民工挖土、装车、拉空架子车上坡者皮带勒在肩膀上,伸长了脖子吃力上爬。下坡时,则肩扛着辕,从陡坡上滑行。车的尾部在坡面上拉出一道道磨痕。到了坝面,将土倒在指定的位置,有人用锨摊平。技术员手里拿着一根二十公分长的铁丝钎,插量铺设土的厚度。铺好土后,十多人便抬起了碌碡做成石夯,叫着奋进的号子,打实地基……整个工地红旗招展,歌声激扬,号子阵阵,人声鼎沸,一派多么令人振奋的气吞山河、热闹繁荣、惊天动地的劳动景象啊!
当时,民工的伙食,是自己从生产队带来加工好的粮食。这粮食有供应标准,每人每天一斤细粮,半斤粗粮。副食收入,要靠每一天在坝面上用架子车拉土的土方量来折算,然后兑换成副食票。坝面按各工程队化民工人数划成区块。工地有施工员,专管测量土方、结算对兑换。量土方用铁丝做成的钎子,上面标有高度,每天收工后,用拖拉机压平再量,那时候,没有机械,全靠人工装土,拉土,活很繁重。伙食也不好,民工为吃饭打架闹事经常发生。我记得高庙村陶月梅,他娘家妈不愿去生产队大灶上去吃饭,经常挨饿……陶月梅就每天帮灶夫做饭洗锅,为的就锅底锅耙铲下来,用纸一包,放到被子下边,每次放假回家拿去给她妈吃。后来队长知道后,竟然把她家父亲棺板都抢走了。
工程队有宣传队,宣传队的成员有四屯乡畅义成,高庙管区的侯大由、侯秀丽、武岁女,李醒民,李安鱼,毛修法。工程队的医生。晚上有时组织演出,剧目都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革命样板戏、快板、三句半之类的。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侯大由扮演《杜鹃山》中的雷刚,唱腔雄浑高亢、字正腔圆,动作大方得体、灵敏轻快,表演出神入画、栩栩如生。李安鱼表演的快板引人入胜,除了他有着高超的表演艺术,其作品更有着爱憎分明的感情,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语言通俗晓畅等特点。宣传队一到,在河西坝址的北边一块空地上,摆上一圈板凳,乐队围坐,中间便有十多个农村女演员,红衣黑裤,腰围红绫。将红绫两端执在手中,跳着革命舞蹈。乐声锵铿、舞姿齐整,围观者多是毛头小伙,憨憨的脸,馋馋的眼,看得津津有味。每次晚上演出,整个工地上就像沸腾的海潮,场面壮阔,热闹非凡。但一旦开演,台下秩序井然,聚精会神,大家都想用少有欢快驱散疲惫和单调。有时宣传队还隔三差五放一场黑白电影,那时的电压不稳定,放映员稍不注意,银幕上便开始编织花花布,引起观众吼叫,印象最深的几部片子有《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中华儿女》等。每次播放前先放三段《新闻简报》,然后是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幻灯片,放映员边放边讲画面的内容。就这吸引着几百人整晚上在寒风中受冻,中途也没离开。
工地上每天必做的事就是向毛主席请示。工程队把毛主席像挂在墙上、坡地上,背景要做成心形的图案,吃早饭前每个工程队的成员立正,齐声背诵毛主席语录,向毛主席表忠心,先向毛主席像请示,领取今天的工程任务。中午收工吃饭前每个工程队的成员立正,齐声背诵毛主席语录,向毛主席表忠心,对照任务表,找差距;晚上收工后,每个工程队的成员立正,齐声背诵毛主席语录,向毛主席汇报工程任务完成情况。每周三下午,每个工程队成员必须参加政治学习,坚持学习毛主席语录,各工程队之间还经常举办背诵会,检讨会,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每月进行评比,背诵任务不能完成的举行批斗大会,直到你完成任务为止。
工程队的医生我能记得是胡守清和侯裕忠。他们都是远近闻名的外科赤脚医生,驻守在工地医务室,救死扶伤。那时施工全凭人的体力去劳动,受伤是经常的事儿。我到医护室去看,非常的简陋,只是一个帐篷下面,有几张床。胡医生看到病人过来以后,他就急忙去抢救。手下的几个医生,都忙不过来。为了病人,他们整他们经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他们包扎伤口。工地上为了开山取土,只有打眼放炮。有时放炮打伤了眼睛,鲜血直流。由于医生医术差,设备不足,医物供不上,医生心疼伤者大声号叫,也没办法。只好用单架抬着往医院赶,身后留下伤疼的呻吟声……
这些陈年往事弹指间五十二年过去了,但那时那种战天斗地、艰苦奋斗、乐观奋进的精神永葆青春,那一代付出心血甚至生命的前辈们更周至人民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和美奂美仑的风景,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我将我亲历亲见亲闻的往事写出来,让这些创造最美周至的人们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