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梵净山
雨中梵净山
陈泽安
贵州好山水,残剩不予吾。
梵净山,如雷贯耳,若访黔,必到此。这是 同事们年初列出的计划,中国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世界自然遗产,动植物王国基因库,得此殊荣,谁不神往。
五月中下旬,与同事结伴,两小时航程,武汉天河,贵阳龙洞堡联袂,一行人开启贵州之旅。晚十时,飞机徐徐降落,走下停机坪,凉意袭来,印证出租车上“爽爽的贵阳”标识的涵义。
旅程中,我们游玩了黄果树瀑布,陡坡塘,西江千户苗寨,荔波小七孔等,怎一个字“爽”了得!梵净山为最后一程,属点睛之笔,二十一日那天,天公难遂人愿,雨一直下,据导游介绍,来贵州有三句顺口溜“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高原天气,莫不如此。
导游说,探访梵净山还得“碰运气”,或者说“靠缘分”。
微雨透着清凉,一行人听命导游,排长队约一小时,上摆渡车,穿行于崇山峻岭,沿途古木丛林,郁郁葱葱,只可惜雨雾缭绕,极目一片朦胧。司机倒是,艺高人胆大,道道沟壑,九曲回肠,左右逢源,游人东倒西颠,无不担惊后怕,十来分钟到达索道口。
下车复排队,挨挨擦擦几十分钟,换乘索道,八人一组,循环往复,坐得车来,独为异客,车内七人,叽叽喳喳,未懂半句,皆七旬有余,气定神闲,畅游天下,无不由衷赞叹。
车缓缓而上,无天光气明,懵懵懂懂,恍若隔世,其心坠坠不安。七八分钟后,达到徒步登山处,一路细雨,唯恐脚下台阶,不时扶梯攀爬,艰难步履,向着希望,向着天清气朗。见体力不支者,还雇人用滑竿抬举。
大约四十分钟,到蘑菇石,山上雨、气、雾交织,能见度不足百米,远眺只是苍莽,一片混沌,且无天开日出之意。停步蘑菇石,聚焦人、物、山石气象,定格留下瞬间,亦不枉此行。
这千亿年的洗刷,蘑菇石被雕琢得像一部厚重的史书,记载着这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幻,头重脚轻,巍然屹立,叹为观止,甚是神奇,谁解其禅意?
同事中有二三开路先锋,停步留影后,马不停蹄迅疾向红云金顶进发,只是我们观景拍照拖了后腿。他们几个才是真正的勇者,寻道者,如此虔诚,不达目的誓不还,可敬可佩。
天梯、索链、垂直只身侧过、前呼后拥,连后退的余地都不留给你。半小时时间他们成功登顶,何现期许中的红云,可金顶犹在。漫天雾气笼罩,寒风凛冽,万千景象都化作了虚无。若说有缘,红云金顶与我同在,若说无缘,只是这浩大场景,苍莽世界,像一个大家闺秀藏在闺中,不肯露出尊容。
置身在这半空中,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了这雾雨气的飘忽,袅袅兮擦身,升腾,然后融入在莽然之中,无可追寻,,这是怎样的一幅画?我不是高明的画家,用线条和色彩难以描绘这雨中的梵净山。
如果守得云开,那景象该是怎样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图画,唯有领略过的人,才可以尽情驰骋发挥想象。
这陡峭石壁,这巧夺天工的智慧之作,我不得不慨叹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的斗争中的良苦用心,他们用心智琢开了通天之路,铸就这流传千古的天空之城,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不正是由这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创造的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给这世界留下洪荒之作。这万卷书,就是一部经书,云海中这坚定的感叹号,本身就是这个世界馈赠给我们的礼物,仰之弥高,愈之弥坚,爱之弥深。
虽然在红云金顶无缘赏红云美景,可抵达亦是净心修行。这梵天净土,它在那里,不增不减,不悲不喜,不来不去,不卑不亢,默然寂静地等着你。
下得山来,回望入口处电子显示屏,今天游客五千八百有余,我仿佛感觉到,这天下名山,聚于云贵是有一定道理的。
朗朗乾坤,游客多会如此,不正是“ 来如波涛气如虹,罢如江海凝清光”的真实写照么?
这雨中的梵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