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秦
刺秦
吴 全
遥想两千三百年前, 秦国灭韩破赵,蚕食诸侯,横扫六合,虎视天下。至前二二七年,秦举兵东进,所向披靡,北略燕南界,旦暮渡易水,山东诸国,飘摇振怖。燕国君臣恐惧,计穷力绌,太子丹不甘坐待灭国,计欲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又虑旷日弥久国小不能,便寄望于侥幸万一,乃使荆轲献图至咸阳刺死秦王以图转寰。
是故田光伏剑,於期授首,涂药淬剑,就匕封图,可谓高恢识胆,筹划周备。荆轲至秦,秦王朝服九宾见之咸宫,侍殿者无持寸刃,夫人剑见血封喉,此诚百步之功,九九臻完。若果使舞阳奋烈,荆轲技娴,庶几燕丹得志,六国振奋,并非不可期待者。然终因舞阳胆怯不能助,荆轲技拙不能搏,图穷匕见,功败垂成,为后人喟叹唏嘘。
私度之,刺秦之败,非谋不周,非技不精。荆轲固以燕太子有知遇之恩,然亦与秦嬴政无入骨仇怨,以故心怀侥幸潜意不欲置秦王于死地也。
荆轲尝过榆次,游邯郸,共盖聂论剑,与鲁勾践争道,自知剑术不堪,弃而奔走。既遇太子而终日享太牢之具,恣车骑美女之欲而不矜演练。是故知不欲置秦王于死地者一也。
初,荆轲未发,待客与俱,太子嫌迟,愤促成行,是其知秦武阳不能成事者也;又缟素白衣,送之易水,歌萧水寒,变徵商羽,士皆涕泣,乃知事败不返也。是故知不欲置秦王于死地者二也。
既至秦宫,发图见匕,近距秦王分寸毫厘,把袖而使还柱奔走,而失之倾刻之间,令志士扼腕叹息。轲知不就,倚柱笑骂:“事所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固知不欲置秦王于死地者三也。
是以三思,知荆轲不欲秦王死是以自死成名报燕丹也。
历史如长河奔腾,是其必然,正由无数偶然交相叠成。试想人类繁育,子而父,父而祖,祖而曾,曾而曾,曾曾再曾,倘若其中某一环不存,或当日某位祖宗有事有疾神韵精气不佳,则我必不能生于斯世也。母而外祖,外祖之外祖亦如是。故曰你我在世,实属小概率事件,其然率不足亿兆之一。
荆轲之刺秦王,乃改变历史走向之事件,若当是时刺秦成功,赢政死而二世立,如扶苏胡亥赵高李斯之辈,必不能强秦使成虎狼,而致六国振奋,死灰复燃,国土分裂,统一无望。
国既不能统而为一,后辈枭雄如陈胜吴广项羽刘邦之流,智士如张良陈平萧何韩信等辈,即使真有用武之地,其演绎故事必非今日之历史。此后结果,亦必既非楚汉,亦非魏晋。而后之列强志士、英雄豪杰,成群辈出各领风骚,亦必非唐宋,更无明清。是故我华夏必非今日之华夏,我族类亦未必汉藏蒙回。当今之世亦或强盛亦或孱弱真未可知也。国人十之八九亦非现今之国人,是时你我他并非今日之你我他也。
荆轲才疏轻率,后人憾之深而责之切。以是观之,我等应当庆幸荆轲败于那一刹那,方使此命生生不息传之于我辈小子,方使中华乃是我辈之泱泱中华,此诚万千之幸事也。
荆轲之刺秦王,气贯长虹,情憾碧霄,太史公书之史册,夏无且实证其事,堪为我华夏史上慷慨悲歌义薄云天深为自豪之一笔。
中华自古不乏蔑视强权、重义强仁、殒身不恤、视死如归者,史记荆轲高渐离聂政豫让之类为其翘楚,今之见利忘义而言政治正确者若肯思索当肯为羞愧否。此中华精神永存,当珍之爱之扬其表而承其髓,庶使中华文化之一脉不至断绝,感斯情发斯论。
正是:
雨雪风霜,秋冬春夏,日月周行溯流光。英雄豪杰纷登场,大浪淘沙,春秋几度斜阳。
你我他她,缘分造化,把酒临风唱胸藏。前朝病树风吹散,青山依旧,当下最好时光。
202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