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六国,不止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还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代表最高权力的名词:皇帝。
至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中国历史上共有422位皇帝。虽说历朝历代都声言“君权神授”,然而,可是,皇帝也良莠不齐。明君、昏君、仁君、暴君,可谓种类齐全。提起有为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绝对是榜上有名。他文治天下,开创政治清明,海晏河清的贞观之治,让长安成为世界之都,让大唐成为万国来朝的世界强国;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征服高昌国、重创高句丽,设安西四镇,被尊为“天可汗”。
在李世民之前,隋炀帝杨广也曾做过“千古一帝”的梦。说起来,他们其实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出身北周的关陇贵族集团,甚至,还有共同的血缘,是表亲。他们都有一个敢于起身造反的老爹,隋文帝杨坚篡了北周的天下,唐高祖李渊夺了隋朝的江山。他们都是极为聪明睿智之人,擅文采,长谋略,有胆识,秉军功,杨广攻灭吐谷浑,拓地数千里;李世民更是一路平叛,赏无可赏,被册封为“天策上将”。他们都是嫡出,却排行老二,与皇位看似无缘。同样的,他们也都野心勃勃,不甘心做一个藩王了却此生。一番筹谋,他们也都杀兄夺嫡,逼父退位,坐上代表最高权力的那一把龙椅。如果画一个坐标,他们前半生的人生轨迹何其相似。然而,坐上龙椅之后,他们的人生开始大相径庭。最终,隋炀帝成了亡国之君,背负着暴君的千古骂名。而唐太宗则成为千古明君,接受着后人无尽的赞颂。
究其原因,除却李世民弃霸道择王道的政治路线;偃武修文,休养生息的政治方针;从谏如流,虚心纳谏的政治素养;善于反省,勇于知错的政治胸襟;三权分立,吏治清明的政治改革,更重要的是他还拥有一套极其高明的管理哲学,核心就是两个字“用人”。
得人心者安天下
人,永远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变数;人心,更是一切的始作俑者。有人说,政治是聪明人之间玩的游戏。只有读懂人心,才能读懂政治。现代管理学也说,管理的本质就是管人。如何管?且让我们回望一千多年前,李世民登基之后甩出的第一张封赏名单。
公元626年八月初九,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世民即皇帝位,史称“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政治权力的交替必然伴随着帝国政坛的全面洗牌。于是,第一张封赏名单新鲜出炉。封秦叔宝为左卫大将军;程知节(他还有一个更为知名的名字:程咬金)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高士廉为侍中,房玄龄为中书令,萧瑀为左仆射,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太宗皇帝的左右心腹进入帝国权力核心,麾下将领进入军队高层,皆是意料之中。然而名单上还有两个人就有点出人意料了。一个是李客师。不熟悉?他的哥哥是赫赫有名的战神李靖。就是被神化为托塔李天王的李靖,就是戏曲话本“红拂夜奔”中的男主角李靖。高祖李渊对他曾经竖起大拇指,大加夸赞:“古之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他。”
李靖也是李世民的心腹?NO!在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如火如荼,你死我活的夺嫡大战中,李靖一直保持中立,既不站队李世民,也不投靠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前夕,他拒绝了李世民的拉拢,但也没有去向李建成告密。李世民登基后,李靖心不自安,颇为踌躇。可李世民不光不计前嫌,还封赏了他的亲弟弟。为什么不直接封赏他?这恰恰是李世民身为帝王的高明之处。此举既能让李靖感受到天子既往不咎的诚意和泽被天下的姿态,又能避免刺激天子身边铁杆粉丝的感情。
当然,既要摆出泽被天下的天子胸怀,拉拢人心,这份名单除了中立者的代表,还需要一类人,就是原来的反对派。而前东宫将领薛万彻正是反对派的典型。他为了给太子李建成报仇,不惜与李世民刀剑相向。此次,他也出现在了名单上,被封右领军将军。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前太子洗马魏徵,被封谏议大夫。想不到吧,以敢言直谏著称于世,被太宗称为自己“镜子”的魏徵竟是前太子的人。魏徵和太宗皇帝像极了春秋时的管仲与齐桓公。管仲本是公子纠的属下,为帮公子纠争国君之位,他甚至不惜射了齐桓公一箭。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他为相,从而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业。李世民曾说:“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然也,然也。唯有如此心胸,如此心术,如此心气,方能打造出一个彪炳千秋的煌煌盛世,成就冠绝百代的一世伟业。
画个圈圈信任你
众所周知,李世民身为秦王时,有鼎鼎大名的秦王府“十八学士”。登基为帝,为表彰功臣,又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们中大很多人都是李世民在南征北战,扫荡群雄时一个个走到他的麾下,从你死我亡的对手变成死心塌地的亲信。是什么吸引他们到了李世民身边,从此甘愿臣服,坚贞不渝?是信任。他给予了他们毫无保留的信任。当然,他们也回报了他全部的忠诚。
公元618年,大唐攻灭西秦,收降薛仁果的将士。李世民并未将他们改编,仍由薛仁果的兄弟以及降将率领。不止如此,李世民还经常和他们一起射猎,毫无猜忌之心。原本,西秦众降将只是迫于形势而降,人降心未降。可不久,他们就感受到了李世民超乎常人的气度与胸襟,被他的恩威所摄,被他的智谋所服,更被他的信任所感,自此甘愿为他效死,再无异心。薛仁果帐下颇具时望的黄门侍郎褚亮,虎牢关外窦建德帐下的虞世南、欧阳询,后来皆成为大唐“弘文馆学士”,成为李世民的智囊团。
文臣如此,武将亦然。李世民败瓦岗,杀李密,收降徐世勣,就是被李渊赐国姓的李世勣;攻洛阳,灭王世充,收降秦叔宝、程咬金、张公瑾;收河东,亡刘武周,收降尉迟敬德。他们日后都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尉迟敬德归降后,李世民立即任命他为右一府统军,让他仍然率领自己的旧部八千人。兵部尚书屈突通劝李世民要提防他们叛变,李世民不以为意,一笑了之。然而进攻洛阳前夕,收降的刘武周旧部果然逃得一个不剩,其实也不是一个不剩,只剩下了尉迟敬德。屈突通立即把尉迟敬德囚禁,并劝告李世民:“尉迟敬德骁勇绝伦,如今既已将他囚禁,他肯定会心怀怨恨,留他必有后患,不如干脆把他杀了。”李世民不以为然,不但释放尉迟敬德,并给他路费说:“大丈夫既然意气相投,就不必因小小的嫌隙介怀,我不会听信闲言,残杀忠良。你果真要走,这路费聊表一时共事之情。”除了感激涕零,相信尉迟敬德必定也下了生死不弃的决心。也正是这份信任,换得了尉迟敬德对李世民的两次舍命相救。一次是平叛王世充时,单雄信手执长矛直刺李世民,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拍马狂奔而来,厉声嘶吼中,刺中单雄信,趁着单雄信负伤落马,护着李世民突出重围。一次则是玄武门之变,小树林中李元吉趁李世民神思恍惚,劈手夺过他的弓,用弓弦紧紧勒住了他的咽喉。又是千钧一发,又是尉迟敬德拍马而来,又是厉声叱喝中将李元吉一箭射死。
对文臣武将如此,对禁军士卒,他同样给予了最大的信任。他召集禁军将士在显德殿训练射箭。他亲自主持考试,优秀者赏赐弓箭、刀枪、布帛,同时给予他们的将领上等考绩。此举令满朝文武惊掉了下巴。唐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也就是只要拿着武器进入天子所在之地,一律绞刑。群臣纷纷劝谏:“让卑微的士卒在宫殿拉弓射箭,而皇帝却置身他们其中,万一有居心不良者,防不胜防。”面对纷纷谏言,李世民同样不以为然。他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也要猜忌!”没办法,这就是李世民。后来事实又一次证明他的信任没有被辜负,《资治通鉴》说:“士卒人人勤奋自勉,数年之间,皆成精锐。”
用人如器取所长
贞观元年,李世民甫一登基就命当时的右仆射封德彝下达招才令,为国举荐人才。从春秋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到秦孝公许诺以分国土招贤纳士;从汉文帝求贤若渴召见被贬臣子,到曹操唯才是举全国张贴求贤令,历代有为君主皆知得人才者得天下。可李世民的招才令下发了几个月都没有动静,他很不高兴地诘问封德彝。结果封德彝一脸无辜地说:“不是我不尽心,而是当今天下确实没有什么人才。”李世民顿时脸沉似水,《资治通鉴》记录下他的名言:“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真正高明的管理者眼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人才。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独到之处,然后把他们放到最合适的位置,这就需要管理者能有一双发现人才的眼睛。很显然,封德彝没有,所以遭到太宗李世民的挖苦:“从前治理得好的人,难道都是跑到别的朝代去‘借’的人才吗?自己没有自知之明,没有知人之明,却把全天下的人都看扁了。”封德彝确实欠扁,所以听闻太宗此言,他无言以对,惭悚而退。估计回去的路上他一定会默默吟唱:“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用人,首先识人。对于识人,李世民可谓独具慧眼。部属们的优劣长短,他向来洞若观火,了如指掌。贞观末年的一次朝会,他就开成了“民主生活会”,对朝臣的得失短长一一论断,挨个评价了一遍。他先说文臣:“长孙无忌为人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比之古人也不逊色;而总兵攻战,却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气节,当官亦不结朋党;唯独缺少骨鲠规谏。唐俭言辞善辩,又善解人意,觥筹交错之间,更是侃侃而谈;可惜跟随朕三十年,却无一言论及国家得失。杨师道性行纯和,人品无可指摘;但性情怯懦,难当大任,无论事务缓急,皆不得力。岑文本性质敦厚,文章漂亮;可惯于引经据典,有时未免脱离实际。刘洎性最坚贞,敢于直言,对政事常有裨益;然而其言而有信,有诺必践,多私於朋友。马周见事敏速,性情贞正,品评议论人物,能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关於武将,他则说:“於今名将惟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三人而已,世绩、道宗不能大胜,亦不能大败,万彻非大胜则大败。”听听这评价,每个人的优点、软肋,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相信当时的这些帝国大佬们听了太宗对他们的评价,肯定都红了脸,出了汗。
李世民晚年所著《帝范》一书中,对“用人如器”的管理思想做出了精辟的论述:“明主之任人,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今人智有短长,能有巨细。或蕴百而尚少,或统一而为多。有轻才者,不可委以重任;有小力者,不可赖以成职……君人御下,必须明职审贤,择材分禄。”也正是因为李世民“舍短取长,然后为美”的用人哲学,贞观一朝,贤臣良将辈出,他们灿若星辰,姣如明月,照亮了初唐的天空。
不拘一格降人才
除却“用人如器”的知人善用,李世民用人,不拘一格,不论门第,不论士庶;不论新故,不论立场;不论华夷,不贱夷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
不论门第,不论士庶。无论是长孙无忌、杜如晦等出身高门世家的,还是房玄龄、侯君集等出身寒门庶族的,李世民一向一视同仁。他甚至把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嫁给房玄龄的儿子,两人成为儿女亲家。至于破格提拔人才的典型的例子,当属马周。他本是地位低下,寂寂无闻的门客,因捉笔为其主上疏谏言二十二条朝政得失而被李世民发现,连派四拨使者召他觐见。双方一番畅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李世民当即让他去门下省报到,都不用等到第二天。不久,马周官拜监察御史,从此一步登天,从一个父母双亡,乡里人鄙视的底层平民一跃成为帝国政坛的新秀,登上大唐贞观的历史舞台,历任中书侍郎、礼部尚书、中书令等职,真实上演了一场“鲤鱼跃龙门”的传奇故事。
不论新故,不论立场。李世民重用的魏徵、王珪都是前太子集团的人,是他的政敌。李世民与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时,魏徵甚至一度规劝李建成尽早杀死李世民,以绝后患。而彼时的东宫将领薛万彻在玄武门之变中拼死抵抗,甚至杀死了对李世民忠心耿耿的将领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可李世民同样对他们一视同仁,视为肱骨,与魏徵青史留名君明臣直的佳话。薛万彻则在后来平东突厥、征高句丽时屡立大功,太宗更将妹妹丹阳公主嫁他为妻。而对于秦王府那些才学不足,能力有限的故旧,李世民则等闲视之,不但没有重用他们,在他们牢骚满腹时更是明确表示:“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
不论华夷,不贱夷狄。既是“天可汗”,李世民自是胸襟非常,气度非凡。他大胆擢用勇猛善战的异族将领,给予他们同等的信任和任用。以智勇闻名的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归附大唐后被封为左骑卫大将军,娶了李世民的妹妹衡阳公主。后来在攻灭高昌、征服高句丽、薛延陀、西域等战争中为大唐屡立功勋。除此之外,突厥酋长执失思力、铁勒族酋长契苾何力等等,也都在归附后被委以重任,为大唐的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
隋炀帝虽说劣迹斑斑,可功绩也不可抹杀。除了开凿功在千秋,利在后世的大运河,他最为人知的功绩便是开创科举制。在这之前,想入仕,想做官,想实现济世救民的抱负,得拼爹。彼时,一个人的出身基本上为他的一生奠定了基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便是真实写照。为选拔人才,李世民确立、完善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隋炀帝播下种子的科举制在贞观时期开始盛开和绽放。通过科举,寒门庶族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平民子弟进入帝国的权力中枢,甚至封侯拜相。唐高宗时的宰相李义府就是贞观年间通过科举入仕。他因担心家世贫寒,难以跻身仕途,曾写诗言志:“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李世民读到他的诗后说:“吾将全树借汝,岂惟一枝!”一句话不止打消了李义府的顾虑,也无形中坚定了寒门庶士入仕之志。据说贞观中期,李世民有一次目睹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的盛况,不无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穀中矣!”其求贤若渴之情,志得意满之意溢于言表。想来,正是因了李世民对科举制度的全面实行,才有了后世文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寒窗苦读,才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进阶之途,才有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终极梦想。
恩威并用两手硬
李世民虽重视人才,礼贤下士,可他终究还是帝国时代的君主。君臣之间,就是主仆,就算团结协作,就算惺惺相惜,也永远是政治第一,友谊第二。
跟随李世民征战沙场,平定四方的文臣武将如雨如云,可被赐国姓“李”的不多,李世勣是一个。他原名徐世勣,也就是《隋唐演义》里的徐茂公。李世民登基为帝,为避尊者讳,李世勣改名李勣。对功高盖世的李世勣,李世民一场政治秀,完美诠释了恩威并用的驭人之术和政治手段。话说一次李世勣生病,太医说需要须灰做药引子。须灰,就是胡须烧成的灰。李世民听说后亲自上门探望,并亲手剪下几根胡须用来给李世勣做药引。这可是龙须啊,再者,古人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接过龙须,李世勣既感动又惶恐,不止热泪涟涟,且顿首见血。这人心收买的,估计龙须灰喝下去,君臣必得血肉相连了。
有恩,必得有威。李世民弥留之际给太子李治留政治遗嘱,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李世勣。太宗语重心长地对太子说:“李世勣才华盖世,你无恩于他,很难让他忠心辅佐你。我先贬黜他到地方,如果他立即动身,你就把他提拔成仆射重用,如果他推脱不肯离开,你就杀了他。”唉,难怪说帝王之心不可测,难怪说自古帝王多薄情。在江山社稷,皇权天下面前,一切人,一切事都可牺牲。说到做到,几天后,太宗一纸贬谪诏书送到了无错无过的李世勣手里。想来当时他也是懵圈的,但多年的政治素养让他很快做出了决定。他下朝后家都没回就启程去了贬谪地。看着李世勣离开长安的背影,李治心里悄悄松了一口气。果然,高宗李治登基第三天就把李世勣调回长安,接连升职,做到了仆射。历经大起大落,生死一念的李世勣也终于意识到,他必须有新的功劳才能在新的朝廷立足。公元668年,七十四岁高龄的李世勣率大军平定了高句丽。高句丽的战场,可是说来话长,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甚至唐太宗李世民都铩羽而归,含恨终生。李世勣此功,足可彪炳史册了。第二年,李世勣病逝,高宗李治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陪葬太宗昭陵。他得以善终。
对几次救他性命于危急时刻的尉迟敬德,李世民也毫不手软。在尉迟敬德醉后失手打伤亲王李道宗后,李世民当场发飙,拂袖而去。宴席散后,李世民把尉迟敬德叫到了面前。早已酒醒的尉迟敬德满心惶恐,然后听到了足以让他铭记一生的话。李世民语重心长地说:“朕过去对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之事很反感,总想着与你们同保富贵,共享荣华,子子孙孙,世代不绝。可到今天朕才知道,韩信、彭越之所以被剁成肉酱,不是刘邦的错。”你细品。不知当时的尉迟敬德听着这番话汗毛竖起了几次,也不知他身上的衣服被冷汗浸透了几次,反正从此之后,这个纵横沙场,粗犷豪放的猛将变得谨小慎微,不越雷池一步。右手打完了巴掌,李世民又递出了左手中的甜枣,要把女儿许配给尉迟敬德。好在官场滚爬多年的尉迟敬德尚知分寸,分得清真心假意,感激涕零中婉言谢绝了皇帝的“好意”。皇帝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慷慨,善于表示自己的恩典,做臣子的,更要懂得自己的本分,懂得水满则溢,方能知足不辱。此后,尉迟敬德一心求仙访道,淡出政坛,十六年后得以寿终正寝。
文臣又如何呢?看看对他鞠躬尽瘁,被他视为肱骨之臣的房玄龄就可知一二了。对于这个合作伙伴,太宗一方面极尽恩宠,给予他最尊崇的官爵和地位,给予他最大的信任和重用,给予他最显赫的恩典与联姻,不止将女儿嫁给房玄龄的儿子,更是让弟弟韩王李元嘉娶了房玄龄的女儿做王妃,亲上加亲。另一方面,太宗却时不时地将房玄龄“谴归私第”,晾在一边。以此敲打提醒他君臣之别,犹如云泥,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有“觉悟”的房玄龄自然心领神会,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小心,时刻保持皇恩越是浩荡,越是谦虚低调的忠诚之心。
再浩荡的花开也要归于静处。大唐最美的春天——贞观之治,终究还是随着李世民的离去悄然逝去。纵观历史,横看贞观,太宗不止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有仁者的非凡胸襟,智者的深谋远虑,王者的雍容气度;他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唯才是举,恩威并用,把帝王之术运用到炉火纯青,且分寸把握得当。相较于历朝历代开国功臣“功高盖主”“兔死狗烹”的悲剧,他与他的功臣将勋们则幸运得多,他们善始善终,彼此成就,共同缔造了一个繁荣、富强、文明、开放、自信、包容的大唐帝国,缔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不灭的强国之梦。
有人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也不过是权利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