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水 襟 怀 书 生 意 气
云 水 襟 怀书 生 意 气
丁德煜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2015年5月17日,咸丰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咸丰县第四届县委常委、刘德山枕着他退休后主编的一系列著作溘然长逝,告别了这片他深深眷恋着的家乡山水。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刘德山1932年8月出生于咸丰县小村乡。8岁以前,他断断续续读了两年半私塾,随后,有邻居与人发生纠纷,打死了人,卷入了一场人命官司。十家连坐,他的父母受到牵连,两天后,衔冤撒手人寰。刘德山签下卖身契,只身来到地主家放牛。15岁上,他白天放牛马、做农活,抽空剐枸皮、捡蚌壳换钱买来文房四宝和桐油,又找来一张破桌,每晚重温以前学过的书。第二年开春,他依旧走进东家,白天干完活,晚上熟套开心地搬来小桌子,准备“故伎重演”,东家家里有人说:是来做活儿的,还是来读书的?”听到这话,他好像当头挨了一棒,他偷偷擦去眼泪,珍藏起心爱的书本……
1949年,刘德山和广大翻身农民一道分得了房屋农具,也“分”得了学习文化的权利,每天晚上兴高采烈上夜校。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工作能力的增强,作为一个工农干部,他各方面都走在了同龄同事的前面。1955年,刘德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被选为乡党委书记。
在翻身解放的道路上,刘德山没有忘记个人觉悟、个人品质上的提升,他要做新社会的新人,在他身上闪耀着人性、人情味的光辉。在地主的皮鞭下刚刚解放出来、家徒四壁的刘德山刚刚结婚安家,却赡养了孤寡老人刘华珍,随后刘华珍又找了老伴饶碧莲,刘德山视同亲生父母,两老一直幸福地生活到寿终正寝。其间,他还收养了孤儿刘丁秀。教他泡茶弄饭,自食其力;长大成人后,又为她置办陪嫁,安家。
从政,刘德山自有他的原则。上台斗争地主,他只揭发他们剥削穷人的手段和罪行,不捆绑吊打,还立足于把他们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见他斗争“不得力”,他被个别人吼下台。但是他心里知道自己是正确的。在治山治水的过程中,冬天里水田里结了厚厚的冰块,那些当时的被监督对象“地富反坏右”都不敢下去,他也不逼他们,而是自己带着班子成员下到田里开挖。在大跃进、文革等运动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尽量因势利导引导干部群众“抓革命”,还要“促生产”,要发展多种经济,尽量让群众吃饱饭。
公道自在人心。在他接受批斗的严重时刻,许多群众暗中给与保护、关怀。他曾经弯腰九十度一天接受十多个小时的批斗。当听说他要挨批斗的消息,就有群众跑10多里路到他老家告诉他妻子,他妻子就赶来服侍他。有次下半夜两点多钟,崩山溪坡脚生产队的柳文政给他送来劳伤药和酒,讲了服用方法后便匆匆离开。给送劳伤药酒还有许多人;还有群众趁晚上,下了肉丝面或者鸡蛋面来慰问。人,任何时候不能丧失基本人格、人性、良心,要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有了群众的理解支持,刘德山更加坚信自己。作为一把手、党委书记,对于造反派的刁难,凡是区委集体讨论决定的,他都一肩扛起;面对这“又臭又硬的家伙”,造反派把他肋骨都打断了。有好心人劝他躲出去避风头。他坚决不同意:“行无诡诈心常坦,身处艰危气若虹”,“宁为正义死,不带臭名生”。
运动发展到1968年秋季,开始正常恢复各级政权。成立革委会时,他这里的投票结果,原区委原班人马全部当选,刘德山这个“一号走资派”全票通过。县里批文:刘德山同志任小村区革委会主任、党组书记。“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人格的力量,榜样的力量,天理昭彰。
也不是人人都喜欢他。我回咸丰时,碰到他的一个司机亲戚,我不动声色旁敲侧击,司机说,我们想求他办点事,无望;他家乡观念淡薄,到自己家门口的路都不弄点钱修好。他过世了,车子开到屋当门,还是我们抬回去的。我联想到,我们一位国家领导人,少小离家就没有光顾过故乡,因为他得把治下都看成他的故乡。
上级党组织很看重像刘德山这种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实干家。1975年,刘德山被调到恩施地区汽车运输管理局任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落实小平同志整顿方针。运输局是文革重灾区,他重点抓了两件事,依靠工人阶级,解决文革遗留的派性问题,在内部形成合力;加强内部经济管理,实行责任制,还经常亲自跟车,防止收入“跑冒滴漏”。他使一个亏损企业当年就盈利25万元,随后逐年攀升。可以想象,在那种非常时期,自觉领会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那种胆识,那种气魄,那种献身苍生的精神是何等可贵!1982年,他回咸丰相继任副县长、县委常委、县政协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2年退休。
文化、文学是精神的慰藉,那是他高雅的业余爱好,是他工作的助推器,是他奉献家乡、人民的工具。他正如毛主席评价白求恩那样: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从政也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需要情怀,更需要文明的引领。那个时代的人,能有这种情怀,实在是难能可贵。1957年,他晋升为清坪区副区长时,写下了《记一个党支部的生活会》,首发在当年的县报上。
刘德山对文化知识的孜孜以求,深深感动了各级领导。1958年除夕之夜,他接到县委电话,说让他到省委干部文化学校去读书,他一蹦三尺高,正月初二便毅然出发。他虚心地从1、2、3、4、山、水、田、林开始,5个月学完小学课程,顺利毕业。紧接着,他又用一年半时间,攻下了初中课程这个堡垒,并被评为优秀学员。在他的同学中,也有小学毕业证也未拿到的。其间的酸甜苦辣,他至今记忆犹新。当是正值三年困难时期,饿得心里发慌,瘦得皮包骨头。即使这样,刘德山却放弃了三个假期的休假,与其它5个同学留下来要求校方补课。学校领导很受感动,不但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还安排了4个老师为他们补课。
早在合作化运动期间,刘德山就倡导和力行用新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对孝歌、山歌、民谣等加以改造,用旧瓶装新酒,以达到娱乐遣兴或寄托哀思或鼓舞劳动干劲等目的。谈起那段火热的生活,刘德山常常就即兴哼起当年发表在《恩施日报》上的山歌:
泡桐开花一口钟,经营管理莫放松;
小段包工要抓紧,千万莫搞一窝蜂。
他的这些新山歌许多还在《恩施报》上发表。1965年前后,刘德山在小村分管宣、教、文工作,掀起文化高潮,小村被评为恩施地区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并在小村召开现场会。随后,恩施报社记者到小村采访,住了两个月。从此,刘德山的新山歌传遍全地区。
退休了,刘老不是钓鱼养花,也不是含饴弄孙。他要与终生热恋的文学、文化长相厮守,为少数民族文化彪炳千秋和走出山门而竭尽所能,他要发掘传统文化、彰显革命先烈精神激励后人。他经常探访革命老区、名胜古迹、穷乡僻壤,采访风土人情,了解国计民生。退休当年即写成了9800字的调研文章《充分发展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咸丰茶叶生产》供领导参考,并发表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北茶叶文化荟萃》一书中。
咸丰同样是一块被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沃土,同样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同样有许多开国元勋留下的铿锵足音。刘老生怕某一天一觉醒来已是来生,他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风风火火投入采访、收集、编写、完善咸丰县革命斗争史实,一部32万字的《唐崖河风云录》,在贺龙元帅指挥的忠堡大捷70周年庆典上,向前来参加庆典、凭吊先烈的老领导、老将军、先烈后代献上了一份厚礼。在我党八十周年之际,刘老又拿出了他的献礼作品《咸丰老区诗歌选》。
其间,他还策划了一个浩繁的文化工程《旁搜博览乐陶然》。为此,他带上干粮,背上军用水壶,向全国“进军”。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搜集名人、伟人墓联、厅联、墓志铭,了解民族英雄的家属情况、有意义的轶闻。一路上,栉风沐雨,披星戴月。饿了,啃一团干粮;渴了,掬一捧泉水。他耗费了19.8万元退休金,先后6次赴11个省市82个县市区,整个行程两万五千里;他自筹经费,编辑出版了八部文集,推介少数民族地区文学、文化,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为咸丰先进文化涂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为了到彭德怀墓地实地考察,他从湘潭县出发,78公里路,捣腾颠簸,转了三次车;祖国的山山水水,许多地方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令刘老异常兴奋,他一抄就是几个小时,既无桌子也无板凳,常常累得腰酸背痛,汗流浃背。类似艰辛,不计其数。为了赶时间抄誊、拍照,当地组织有时安排了客餐他也不去就餐。他先后拜谒过上至伏羲、仓颉、神农、轩辕、孔子、屈原下至新中国的元帅、大将等先贤的陵寝或者故里,搜集对联、墓志铭等达6000多副(篇),拍照200多张。他的追求、格调、毅力、精神无不令人感动。在去谭嗣同的墓地时需要步行25华里,还要找向导,一个老丈主动为他带路;当听说湖北咸丰县有一位老人千里迢迢要去拜谒谭嗣同墓,沿途群众踊跃加入带路者队伍,并争相介绍谭嗣同的英勇壮举。每当回忆到这些地方,刘老都是泪光闪闪。他觉得无数志士仁人、中华先贤致力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精忠报国,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中华魂,这就是先进文化。在采访过程中,刘老每天都被深深地感动着,并激励着他朝着既定的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脚步。
他的旁搜博览,不分信仰、民族、党派,他以司马迁为榜样,秉笔直书,搜集到许多珍贵的信史,为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比如曾国藩、左宗棠、阎锡山等提供了新的佐证。这种共产党人的襟怀让人肃然起敬!
在采风过程中,若发现具有传统美德、公序良俗、人文风范的好典型,又具有传奇色彩,他还及时写成文章,投到媒体。2002年,《秭归乐平里的牛,耕田不用鼻绳牵》就被《恩施晚报》采用过;他发现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管理上存在疏漏,他当即给《半月谈》写信,受到编辑部高度重视,及时予以刊发。
当他听说恩施州药业产业化纳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消息后,为了弘扬中华药文化、推介华中药库,以利济苍生,刘老又临时放下手中的活儿,组织力量,主编《恩施中医药诗歌集》。
这时,刘德山从报上看到一些人否定中国的传统中医,称之为“伪科学”,感到十分气愤。他随即组织了一次研讨会,希望营造良好氛围。哪知会上仍有关键人物泼冷水。70多岁的人,刘老气定神闲,力排众议,保证了会议主旋律。
在恩施民间,有不少以中药为题的诗词歌赋,有的治病偏方也以诗歌形式出现,在中医药的正式殿堂里也有《汤头歌诀》、《药性赋》等专著。有鉴于此,刘德山决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推介恩施州内的中药材——编辑一本吟咏中药的诗歌集。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拿出了26万字的初稿。然而付梓却是在又过了两年之后。由于出书的经费一直没有着落,他心里很着急;再者,长期超负荷工作,他终于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差一点就“长使英雄泪满襟”了。年底,刘德山将5个儿女召集到一起,向他们“化缘”。5个孩子过去就曾资助过父亲出书,这次也义不容辞慷慨解囊。《恩施中医药诗歌集》终于正式出版,这不仅是对恩施少数民族地区中医药地域文化的一种挖掘,而且填补了我国中医药文化的一项空白。
国家住房制度改革时,为了那些文集的出版,刘德山退掉了购房款,租房住。每一次编书,他都要对相关人士交待:我首先是拿退休费自费编书,如果没有单位赞助,各位编辑、作者是没有稿费的。但是仍然应者如流。他献身国家、民族和待人平易和乐的人格魅力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作者、编者、记者,任何人只字不提钱的事。
他的一些文集出版后,收到清华、北大等52所大学或科研机构的贺函、荣誉证书,众口一词给予高度评价,并被那些大学的图书馆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的图书馆以及五个省的图书馆收藏编目,供陈列借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乡土教材,给专家、学者提供了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间文学的重要资料,助推了咸丰旅游经济。
在我们土家山寨,歌声伴着太阳升、鼓点陪着月亮落。那些民歌、祝酒词、民间故事、三棒鼓、薅草锣鼓、夜锣鼓大量活跃在民间。尤其是流行于咸丰、恩施乃至于整个武陵山区的祝酒辞,其文化含金量远远高于流行于汉族地区的行酒令,这种现场即兴发挥的口头文学形式也比一个人在书房里从容琢磨更考验人。凡是遇到乔迁高升、添丁进口、开业升学、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知客司都要代表东家说上一段祝酒辞,这是给客人劝酒的一种礼仪。这些祝酒辞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音韵铿锵,文采飞扬。可惜它只是口耳相传,不少优秀段子濒临失传。为了保护这份独特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刘德山将在游历中搜集到的素材专门整理出来,并广泛征稿,历时6载,《土家族祝酒辞》终于正式出版,从正能量方面丰富了中华酒文化的内涵。
小村乡是红色革命老区,是绿色产业之乡,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乡”,是“全国环境优美乡”。刘德山一直关注着生养之地。在他病入膏肓的最后几年里,氧气瓶备在家里,他带着氧气罩与时间赛跑,终于,他用鲜血和生命凝成《多彩小村》正式出版。《多彩小村》以510首诗歌、90副民间对联、20则民间故事、34幅彩图,向人们展示了多彩的小村、鲜活的小村。
从多彩的小村走出来的刘德山,以其生命和鲜血铺就的人生、以优秀文化铺就的人生也是多彩的人生、灿烂的人生。
云水襟怀,书生意气,
德山仰止!丰碑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