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决定人生
人品决定人生
惊人的一幕让我不战而栗:一位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棍,颤颤巍巍地随同叫她“奶奶”的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在蹒跚移步。孩子要撒尿,顺手递过手里的半边苹果命令般地说:“奶奶,拿着,我撒尿!”不知老人是耳聋还是故意逗孙子一乐,假意把苹果放在嘴边做了一个“咬一口”且慢慢嚼着的样子被孩子瞅见。瞬间,孙子撒完尿转过身来,明白奶奶吃了他的苹果,立即露出凶相:暴跳如雷,面孔狰狞、拳头挥舞,出言不逊:“你个老婆子,要你吃、要你吃!吃就吃光。”孩子扑上去抢下奶奶手里的半边苹果,重新使劲“塞”进奶奶的嘴里,说:“我数一、二、三,吃不完叫你生吞下去。”奶奶一再解释:“我没吃,哄着你玩的。”但孩子的“三”已经喊完,苹果还不见动静,也许是孩子“可怜”奶奶根本就咬不动、再说一口根本也吃不下,他干脆将半边苹果拿下放在地上,旋即用脚一踩:碎了。然后抓起踩碎的苹果渣全部塞进了奶奶的嘴里……奶奶在这般折腾下,已经老泪纵横……他们祖孙两人所发生的一切,不知就在他们身边不远的女人堆里叽叽喳喳、指指戳戳的笑谈是不是有孩子的母亲?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拦孩子一下。我倒有这个想法,但怕人堆里蹿出孩子的妈来,更害怕落个“爱管闲事”或一顿臭骂,不忍再看下去而选择了离开……几步之远,与我共同目睹“事故现场”的人相互谈起,他说“见怪不怪,现在成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啊!,现在的娃娃好多都是被大人惯坏了,唉!”“嗯?啊……”细想之下,这类现象的确并不少见,其根源应该追溯到老奶奶的子女辈、孩子的父母辈身上。
这个瞬间发生的故事,凸显出的一个社会问题,我觉得应该归结到大人们对孩子的 “孝”与不“孝”教育的问题上来思考;如果说这是一种并不少见的现象,那么,孝文化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几方面都有责任去共同解决的问题,家庭教育应该列入首位,尤为重要。
一、家庭的孝文化教育:
当今,我们的国家经历了“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个伟大的飞跃;我们的人民从“保温饱”到进入“小康”,物质条件的改善对于青少年来说无需养亲,相反的是,如今好些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家中的小皇帝。可是,父母的包办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没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产生了反作用。父母觉得“理所当然”,但所有付出还得不到孩子的理解,更谈不上“回报”。尤其是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个别孩子,久而久之,他们根本不懂物力维艰,饭之不易,形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严重依赖父母的习惯。有的不会做家务、况且喜欢与富裕家庭攀比;没钱就要,要不到就闹,更有甚者以威胁的方法来“摆平”;这样就谈不上孩子身上有孝敬的道义了。
我们说,凡是子女孝敬父母的行为,不是要女子满足父母吃好喝好了就算孝敬。从广义的角度讲,子女对父母孝养先是表情和颜悦色及精神上的体贴安慰,让父母身心愉悦,使父母心情快乐,基本不违背父母的意愿等。可是当今,不少孩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这应该说没有错,孩子少像宝贝似的爱护,有的几家人只有一个小孩,好多人围着孩子转,大有顶在头上怕摔,含在嘴里怕化;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其父母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各种愿望的同时,首先应该考虑到,孩子受宠是孩子的福分,那么,溺爱惯养与正当理性教育要明确区分,做父母的要旗帜鲜明、态度明朗:爱是爱,宠是宠;但不能无原则地娇惯。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父母要有意无意地让孩子留下“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印象,同时具备敬老爱老的人性。如果父母全身心只急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子女很难理解父母的心意,更说不上和颜悦色;倘若一味地迁就放纵,代之而来就会是多有抵触,和父母顶嘴、较劲儿。孩子在祖辈们的眼里本来就是“苦口婆心,百依百顺”,甚至无原则地娇惯,尤其祖辈们在家的地位孩子本来就认为比父母更“逊色”一筹,那“孝”从何来?父辈们一定要做好“孝道”文化的传帮带,让其潜移默化,不然,祖辈们根本无计可施,隔代教育也很困难,恶习就自然滋生,最终有害孩子。
二、社会的孝文化教育
传统孝道文化不是简单局限对父母的孝敬,而是由亲及疏、由内及外、由近及远,逐步向外推广,从爱父母、爱长辈、爱家庭的情感扩展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的泛爱。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可见推己及人,博施于众,义行天下,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传统的孝文化为我们进行“孝道”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古到今很多行“孝”的故事、中华孝文化,在激励和鞭策一代又一代人在传承和发扬,应该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实践中去获取“孝道”事例:听孝道故事、看孝道宣传画和视频影像。但践踏孝文化者不仅有之且屡见不鲜,父母在弘扬正能量和优良的新风尚等方面,要给孩子一个正确认识的机会,至少明白不“孝道”是不对的,某某人的做法是不对的,会遭到是人的谴责,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另一个决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的孝道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写在书本上,除了必要的理论说教,更应该付诸行动,要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活动中,从平凡的小事中亲自去实践,要把孝心变为孩子自觉的行动,让孝心伴着孩子一路成长。
青少年孝道缺失已经不是个别问题,而是同由一种现象演变成普遍问题,应该从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齐抓公管,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把孝道教育视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紧密配合,共同督促,把“孝文化”浸透于日常教育与管理之中,学校的孝道文化直接可以参与有母的、有计划、有安排、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课,以此提高孩子的道德素养,养成良好的品格,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学校的孝文化教育
当代著名作家冰心曾积极主张要教会孩子如何关心父母、爱护父母。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呢?有些孩子在家里就有了强烈的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我行我素,自然就会滋生品行恶劣,纪律松懈,学习懒散的毛病,在学校不知道尊敬师长,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或与老师对抗,更有甚者辱骂、讽刺、挖苦老师,缺乏感激他人的心理,缺乏尊敬长者之心,这是他的品行已经有了问题。不是说哪个老师想要这份“尊敬”,而他本身就没有具备那种品格,这样长大的孩子是有害无益的。
学校是青少年德育的主阵地,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善孝为先”,孝是人类最基本的伦理,被称为原道德,它是一切道德习惯最原始的来源,离开孝道谈道德都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学校德育注重孝道教育这一课、并把孝道教育纳入到德育体系中,如:知道祖父母、父母的生日,有极其简单的形式给他(她)们过生日,让孩子心里有他人;注意“父亲节”、“母亲节”在哪一天?这个节日是谁的?你怎样想的?等等。当然,学校可以在班级范围内组织一些相应的、简单的、主题鲜明的活动,举手之劳、信口一说,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许多方便,至少,“人”的思想工作好做的多了。
有了良好的品行或人品教育,就不会导致老奶奶“连同泪水咽下那一把碎脏的苹果”,一个人在幼年、青少年时期,具备良好的人品将影响人的一生,良好的品行将让你终身受益。
人品决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