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恩师孙方友
怀念恩师孙方友
文/俞传美
2023年7月26日是当代中国文坛大师孙方友逝世10周年的日子;在周口文学之乡的灿烂星空中,孙老的小小说散发着幽默绚丽的星光,他的作品浪漫、传奇,令人玩味无穷;孙方友先生离开我们十年,但他的创作没有走,他的《陈州笔记》没走,他的音容笑貌没走,一身军装包裹着壮实的身材,一张英俊的面庞,一双明亮闪烁着光芒的眼睛,全身散发颍河泥土清香,一双有力的大手把他的故乡颍河写成一片原始森林。自1978年开始,在《人民文学》、《收获》、《钟山》、《花城》、《大家》、《中国作家》等刊物发表作品,已出版长篇小说四部,中短篇小说集二十四部,电视剧《鬼谷子》、《工钱》、《衙门口》等近百集,计600多万字。孙老的代表作“陈州笔记”系列、和“小镇人物”系列如璀璨的星河闪耀文学之光。他的作品曾获“飞天奖”、河南省第三届第五届文艺成果特等奖、首届金麻雀奖、小小说创作终身成就奖、首届吴承恩奖等各种奖励70余次。有近百篇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捷克、土耳其等文字。
2011年5月13日在项城的一次笔会上,孙老与一线作者面对面沟通,谈小说的创作,孙老谈到与恩师李泓情同手足,谈到动情处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泪光盈盈……谈到故乡——新站对他是影响,谈到他爱的颍河,谈到周口籍作家群、谈到历史人物袁世凯如数家珍,谈到小说的三要素:1、小说的语言要幽默风趣,2、故事跌宕起伏、3、艺术的表现手法多样,尤其要求我们初学者要多读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每天坚持练笔,每天背诵古诗、词,把生命献给文学,鼓励大家往文学的高度发展,往艺术的高度拔节……用生命去体会、实践文学……他说,什么是小说的脉搏,要置情节于死地而后生,小说就是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绝!他把沙颍河的风土人情写得刻骨铭心,孙老的小小说曲径通幽,即抒古朴情怀,又剖析人性深结。多少年过去了,会场的情景历历在目,那爽朗的笑声,那幽默的语言,您对家乡的热爱,视小小说为生命的作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您还在写作,鼓舞人心!
2013年4月6日,孙老为我的散文集《温一壶月光》写序,他放下手中的没写完的文字,一页一页地阅读我的书稿,对我的作品给予极大的肯定,同时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我虚心接受孙老的批评,孙老写的序《诗意的真诚之美》,发表在《大河报》报上,给予我莫大的鼓舞,奠定了我散文创作的方向。每当我想起孙老,我便会推开窗户,望着天际的云,望着浩瀚的星空,因为您在云端上,在星空中,俯身亲切地凝视着我,仿佛慈祥地对我说道:“希望你一直写下去”……
2013年6月在淮阳莲社“名家看周口作家崛起现象”笔会上,孙老作为淮阳文学领军人物坐在前排,当自由讨论到11点40分,领导宣布上午会议结束时,孙老说:“不行,我讲完再吃饭,饿了也不中……”,他激扬文字,鼓舞青年一代认认真真学文,实实在在地写作,有感而发,深入生活,潜心创作,走出去,文学创作就是一片蓝天。
读孙老的作品《捉鳖大王》太精彩了、《新女匪》美丽、善良、机智栩栩如生、《新蚊刑》如临其境。他从颍河出发放眼世界,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1972年曾去新疆盲流九个月。1980年冬与同辈的许多文友一起去西南的云南四川、华东的上海采风。逐步著名之后,受到各地邀请,或获奖或研讨,皆为座上宾,南方北方,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成了专业作家之后,又有了机会去了欧洲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奥地利、卢森堡、梵蒂冈,俄罗斯。践行着行万里路,践行把故乡写成一片原始森林的誓言;孙老是小小说界的一面旗帜,特别是九十年代,孙老连续荣获小小说的年度优秀作品奖,每次他都会站在颁奖台上领奖和发表感言,目光炯炯地一展风采。他幽默风趣的语言赢得全场喝彩,蹩脚的淮阳普通话让人懂三分猜三分,他语言的幽默与煽情。难怪他能写出那么优秀幽默的小小说,这跟他的开朗豁达和幽默息息相关。
读孙老的《陈州笔记》、《小镇人物》。缓缓走进孙老的文字里,深深感到:他的文字深植于一个叫新站的颍河小镇,文字扎根于陈州,滋养您的颍河,颍河上空的太阳,颍河原野上的季风,与百年来曾在那里和正在那里生活的百姓,陈州市民的喜怒哀乐全扎根在您的文字里。小镇人物在孙老的小说里丰满俊俏,现实或浪漫或传奇,故事全在孙老心中;一颗悲悯爱怜的心灵,一个有趣的灵魂,一双热情渴望的眼睛,便会感知那是取之不尽的文学宝藏。
在一次孙老的家宴上,他逗孙子玩,他声情并茂的表演,幽默的语言,让他孙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家捧腹大笑。他说:“写作,需要一种灵气,灵气很重要,要靠培养,灵气有时天生的,我和孙女爬山,我经常说这句话,说谁铁呀?孙女说:“老天爷铁。”这是六岁的小孩儿,她在我的语言环境当中,经常听一些幽默的笑话,就有了灵气,灵气是最重要的东西,你有一桶汽油,没有火柴也点不着。每一个村子里都有农民幽默家,他善于一下子抓住点子,有一次马季在说笑话,马季,你的肚子这么大,他说我肚子里是有一个小孩的。大家都喜欢他的幽默,这是语言的磁场,所以大家要锻炼语言磁场,要学习这些东西。孙老标准的淮阳方言听得我十分振奋,感觉到从孙老嘴里蹦出来的文字个个精彩。
唯一留下纪念是和孙老合影的几张照片,是在郑州他家门口照的。
孙老说:“传美,你的散文集出版后,送给我6本!”当我手捧着带有墨香的《温一壶月光》走向您,您还是目光炯炯地看着我,可是我怎么呼唤也听不到您的回音?孙老,您的书房依旧,文字依旧,您没有写完的文章散发着墨香,您却走远了……
我们在文学路上探索、实践,花开花落,云来云去,在生命的悲与喜中,相信您的关怀、教导、一路叮咛永不停止!
2013年8月4日,孙方友先生骨灰安葬仪式在淮阳县新站镇举行,孙老的骨灰从郑州抵达淮阳,在淮阳高速出口,市文联、市作协代表及40多名当地作家、文学爱好者列队迎接。
孙老离开家乡淮阳近20个年头,最终魂归故里,长眠在他创造的文学世界里的“颍河镇”。师母送走牵手一生的爱人,孙老的儿女送走挚爱的父亲,孙老的胞弟——墨白腰间扎着白带子,送走自己的胞兄,青年文学评论家孙青瑜及家人,省会作家八月天、陈泽来、江媛等为他送行,“周口作家群”代表人物刘庆邦、陈廷一等,纷纷发文悼念,我捧着《温一壶月光》跪在孙老的墓碑前,把他想要的六本书烧给他……
2016年是孙老去世三周年的日子,我们前往郑州看望孙老的家人,孙老的女儿写给父亲的文章《亡父不知亲人痛》,那是她对父亲痛彻肺腑的文字,她化悲痛为力量。潜心写作,成绩斐然,孙老的儿媳孝顺师母,善待酷爱文学、身体瘦弱的海霞妹妹,故事感动了媒体,成为新闻人物,孙老的后人在继续用善良写故事。
再一次回到孙老的书房,感觉书房处处有孙老在谈文学振地有声,处处都有他爽朗的笑声,站在孙老的遗像前,那被颍河上空的太阳和颍河原野上的风吹得黑红的脸庞,心很疼很疼,师母打开书柜,在书柜里找到了我的散文集《温一壶月光》、孙老的文集《找花镜》》、《杨林集的狗肉》、《颍河风情录》、《美人展》、《小镇人物》、《陈州笔记》……师母送给我一些书,我捧着书来到新站,小镇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颍河上空的太阳依然光芒四射,颍河原野上的季风依然温柔,生他养他的颍河依然潺潺着,孙老的胞弟依然在新站生活,那里的父老乡亲依然上演着生活的传奇,或悲或喜,少了那支神笔,颍河在哭泣,四季风在孙老墓前哭泣,孙老的音容笑貌镌刻在我们心里,一个可亲可敬可近的近似孩童般的纯真老人、大写的人走了!在漫漫的文学征途上,我们一如既往地铭记着他的教诲、鞭策和殷切期望继续前行。
在十年的日子里,我在心底纪念他。仪式不重要,记住这个人才重要。
有些人你是不会忘记的,也不应当忘记!斯人已去,长歌当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