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简单”的罗甸
清早,在从都匀去罗甸的车上,罗甸的一位同志坐在我旁边,小声地聊罗甸的一些县情。我头脑里忽然跳出“何元亮”“大关精神”这些字眼。
记得王琳老师曾经深入大关村采访过何元亮支书,有其合影作证。其长篇通讯《向贫困说不——大关村的变迁》发表在《中国人口报》一九九七年五月七日头版头条,并获一九九八年《中国人口报》特约记者好新闻一等奖。这篇文章我到二0一一年底才从王琳老师的文集《心灵的律动》中读到。写得好,很感人,后来我在作该书的读书体会时专门点到该文。
想到这里,越发好奇,就见缝插针地打断他的话问道,你知道大关吗,有多远,现在的情况如何?
“当然知道,大关不远,就离我们县城七八公里,但那个村在大山上,以前条件比较恶劣,当年的村支书何元亮因带领村民砸石抠土造田而一举成名,成为全国劳模。”对方答道。
那何元亮支书现还健在吗?
“大概在二0一四年就去世了。”
现在大关村发展得怎么样,有什么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吗?
“现在还是有点难,好像也没什么特别像样的产业,村里大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的晚辈们难以想象当年何元亮们那种做法……”
听了对方的一席话,我顿觉诧异。听得出他是个爽快之人,并无“逢人只说三分话”的世故。也许这些可能是难以听到的真话,当然这些话也可能有失偏颇。我就在想,当年轰轰烈烈的“大关精神”,莫非就像“一阵风”,竟然没能长久撑起该村的后续发展?真如此,那就太可惜了。
昨天晚饭时,都匀的同志提醒我们说罗甸这几天有点热。今天到达县城时,接近中午时分,果然,室外气温虽才二十七摄氏度,但已明显感觉到比都匀闷热得多。沿街植有棕榈树、野香焦树,更多的是枝繁叶茂的榕树,这些都是适宜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中生长的植物。据介绍,罗甸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达十九点六摄氏度,有“天然温室”之称,尤其是冬天,适合避寒,所以又有贵州“小三亚”之称。午饭时,室外气温已升至二十九摄氏度,比刚才闷热得多。他们说这段时间的气温还算好,要是到了盛夏,气温在三十五摄氏度左右,那就算是“凉爽”的了,但通常都高出三十五摄氏度。
餐桌上,备了一款饮料叫芒果醋,一改其他接待方首上“刺梨”饮品的惯例。他们说罗甸最有名的水果是火龙果,遗憾这个季节还没出来,现在无法品尝。罗甸是贵州最大的火龙果产地,主要出产红心火龙果,果肉富含糖、有机酸、植物蛋白、维生素等微量元素,有“果中之王”的美誉,二0一五年罗甸被评为“中国火龙果之乡”。
一会儿,餐桌上就上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黄豆鸡、边阳血豆腐、琥珀糕(俗称荷叶粑)、五色花米饭、边阳剪粉……据说都是罗甸的特色美味。其中,黄豆鸡是罗甸的第一传统美食。过去罗甸百姓招待客人主要就是宰鸡炒黄豆。五色花米饭其实就是把一个盘子里的糯米饭拌成五种颜色依次摆放,只是吃起来有点硬。我看,大家最喜欢的还是荷叶粑、边阳剪粉,几乎当作主食了。轻轻拆开荷叶四方包,紫色的糕粑软糯糯的,轻轻咀嚼即顺喉而下,不像吃干锅牛肉,回嚼半天也难以下咽。尤其是剪粉,非常爽口,每人吃了一碗,有的还添了半碗,可能是天气暑热的缘故吧。
下午,我们的主业任务完成后,闲聊中,罗甸的同事向我们推荐了一本新书《逐梦新时代——贵州省罗甸县全国劳模群英谱》(贵州大学出版社,2022.5)。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吓一跳。新中国成立以来,罗甸县英模层出不穷,先后涌现出了十一位全国劳动模范和两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外界称为“罗甸现象”。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模之一的王甫小荣,到一九七零年代边阳交砚“战天斗地的开荒人”饶早明;从一九八零年代“大山深处一面不倒的旗帜”何元亮,到从悬崖绝壁上凿出“麻怀出路”的当代“女愚公”邓迎香,十一位全国劳模中,五位劳模事迹与劈石造田、坡改梯有关,两位劳模事迹与修路凿隧道有关。其中,石漠化重灾区的沫阳镇,就出了潘玉先、胡天英、汪财发、邓迎香四位全国劳模。此时,我才发现,走进罗甸,就是“走进劳模的故乡”。
我想,每一个劳模光环的背后一定有一串生动鲜活、感天动地的故事。跟着编者走进“群英谱”,凝神学习劳模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受到“劳模”称号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更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以“大关精神”和“麻怀干劲”为代表的一座座精神高地,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逐渐形成“罗甸精神高原”,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修身立德、干事创业的一面精神旗帜,引领并催生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贵百、余安两条高速“大动脉”打开了曾经封闭的山门,崇山峻岭间天堑变坦途。二0一九年,罗甸全县一百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十二点三六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深度贫困的罗甸县提前一年脱贫摘帽,“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巨变。
我们相信,在迈向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新征程上,罗甸必将重整行装,踔厉奋发,勇闯新路,又开新局,再出新绩。
罗甸“盛产”劳模,是不争的事实。其数量之多,也许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罕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怀着好奇心,查阅了相关资料,综合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自然环境的挑战,激发了罗甸人强烈的斗争精神。罗甸县地处贵州省正南端的珠江水系干流红水河中上游北岸,是黔南州地域面积最大的县,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于一身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罗甸历代各族儿女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不怨天尤人,不甘落后,自强不息、敢于斗争、奋起反击,依靠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改变落后面貌,努力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
其次是红色基因的传承。罗甸县凤亭乡政府所在地一棵大榕树下,坐落着一间灰墙红窗的瓦房,这里是中共蛮瓦支部旧址。一九二九年,邓小平领导广西百色起义,成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作为“右江”的红水河,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中掀起了一场红色风暴。一九三二年九月,黔桂边区党委在罗甸成立中共蛮瓦支部,作为邓小平“上贵州发展”方针的主要革命据点。此后,中共黔桂边委、边革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罗甸,有力支援了百色地区革命斗争,播下了革命的精神种子,并锻造成为一种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
三是罗甸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对典型模范的培育、选树和宣传。比如,刚建成的麻怀州级劳模职工教育基地,陈列了罗甸历年荣获国家级、省级、州级先进模范的典型事迹。鲜活的故事,诠释了罗甸人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及时让干部群众汲取奋进的精神力量。
在这部群英谱中,有两位劳模被评价为“不简单”。
第一,在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国务委员陈俊生说,二月十六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大关村事迹后,全国很多地方给他写信,都说大关精神,很不简单,值得学习发扬。大关精神不仅对贵州战胜贫困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国都有重要意义。
第二,二0一0年国庆节后,为了实现“一定要把隧道再打高、再打宽,像真正的隧道一样,能通汽车”的梦想,麻怀村计生专干邓迎香连续五次组织开会,动员村民一起干,终于所有人都同意了。但又面临资金和设备的困难,邓迎香和李德龙找到乡里,跟着乡干部一同去县上“化缘”(找资金)。没有路费,他们就卖家里的米;没钱住宾馆,他们就给人家干活,坐在人家沙发上睡一整夜。县环保局领导听说此事,深受感动,觉得这个女子不简单,就批给了三万元资助。
这两个“不简单”与我本文最初的主题不谋而合,更与我对罗甸最初“简单”的印象截然相反。我忽然意识到,这不只是大关或何元亮或邓迎香的“不简单”,而是整个罗甸及全体罗甸人民的“不简单”。
2023.6.15初稿
2023.6.24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