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安古镇随笔
在神秘美丽的赤水河畔中下游,一处陡峭的悬崖峭壁之上,突兀地矗立着一座曾经硝烟弥漫的军事古堡----丙安古镇。它真小镇也,如您信步从场头走到场尾,大抵一支烟功夫吧?可古镇的那份宁静休闲、历史沧桑让人很眷念、感动,甚至流连忘返、乐不思归!
丙安相传为炳滩,因屡遭火害,取水困难,乃易名是也。奇特的地理位置,历为川盐入黔古道上水陆分流的重要驿站。自明清以来,一直为八方商贾贸易歇息之地,因而客栈、饭店、茶馆比比皆是,多数居民以此为业。您若置身其间,其超凡的风格与众不同,也许会心生世外桃源之感。
驻足红军渡口纪念碑,遥看对岸,风景尽收眼底,“丙安古镇”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青瓦房鳞次栉比,宁静祥和,吊脚楼错落有致,别有风味,赤水河静静流淌,仿佛像人们诉说历史沧桑巨变……
朋友,您可曾想到,直到二十世纪末,这里淳朴善良的老百姓肩挑背扛,丙安为赤水市唯一不通车辆的集镇,只有靠大小渡船过河出行。也许交通不便吧?让它少了很多外界的纷扰,较好保持了明清以来赤水河谷的古城堡原貌。如今党政爱民如子,筹巨资新建铁索桥,连通对河两岸,大人小孩来去自如,方便快捷,世人盛赞“连心桥”。
站在晃晃悠悠的铁索桥上,手扶铁索,俯看河水,思绪万千,遥想当年,水流湍急,战火纷飞,敌寇围追堵截,红军威武神勇,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为人先的胆识,打破了敌人围歼图谋,取得了长征战略性转移的伟大胜利,拉开“四渡赤水”神来之笔的帷幕。如今不见战火硝烟,不见围追堵截,依稀看见袅袅升起的炊烟,宁静祥和,朴实无华。
走过铁索桥,走入河滨栈道,远远看见太平门,路旁一株苍劲古朴的大榕树,枝繁叶茂,一排年代久远的吊脚楼错错落落地掩映在绿树丛和芭蕉林里,门扉半开半掩,仿佛热情呼唤远方宾客憩息玩耍……
随意走入张氏油纸伞作坊,一家人悠然地劳作。不大的房子里,摆放着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纸伞,散发出阵阵淡淡的桐油味道,让人产生一种超凡脱俗的远古思绪。日子过得恬静而又充满期待,不经意有来自远方的游客,买几把很有地方特色的油纸伞带回去,带到很远的大都市,甚至飘洋过海,带到国外去。让人们在把玩之时,飘渺地,朦胧地产生一些可有可无的梦想。
古镇小街的石板,被长期的雨水洗刷得一尘不染,店铺里白花花的豆花冒着热腾腾的雾气,砂锅里炖着喷香的腊肉、香肠,摆放着豆腐干、胡椒面,还有刚出山的新鲜冬笋,无不透露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山野清香,引诱得过往路人馋涎欲滴。茶馆里三五成群的老年人,围着四方桌悠闲地品盖碗茶,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岁月依旧,小镇的光阴仿佛远古年代,穿越时空一般,不紧不慢,像老式挂钟的摆锤,嘀嗒嘀嗒……
踏着洁静的石板街,看着几乎可以照出人影木板壁,和煦的阳光从两边滴水檐之间撒下来,像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勾起无限的遐思。沿着街道石板路一直走下去,您就会走出东华门,来到建造久远的双龙桥,这座石桥一度是明清时期“官道”,只见矗立着一对昂首嘶鸣的石龙,一雌一雄,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最奇妙的是雌龙耳孔相通,经人鼓捣可发出龙吟般巨响,震彻山谷。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在时光缓慢的流逝中,石桥经历太多风风雨雨,不结实的已经坍塌,不耐久的已经褪色,已失去建造之初的精美,但它经过数百年风吹雨晒,屹立不倒,余音渺渺,保佑苍生,无疑可以驱走我们心中的烦躁与俗套。
赤水河缓缓东流,日出日落,已越千年。丙安古镇发展日新月异,焕发出勃勃生机,犹如滚滚而去的赤水河水,义无反顾地向远方奔腾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