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只是故乡的孩子 --读《鹅公坪》有感
一个多月前就听闻《鹅公坪》这部书的盛名,拿到后急不可耐地翻动崭新的书页,它并没有过多优美的语段,也没有十分激昂的感情色彩,只是轻描淡写着,将记忆中故乡的人与事娓娓道来。聂雄前老师的这部力作,全书收录的这些散文,质朴无华,篇篇精彩,独特的风土人情,平实的文字记述, 文中相似的年代,似曾相识的经历,让我倍感亲切,难以忘怀。
我有看书做笔记的习惯,却生怕个人的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书里面我只记录一些该书读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有人说,中国乡村,本身就是一篇篇散文,每个乡村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文化、伦理与趣味。聂雄前老师的故乡在湖南双峰,一个叫做鹅公坪的地方, 是湘中丘陵少有的一块平地,与我的家乡甘棠更是土壤相连之地,是故乡成就了聂雄前老师,所以,他虽然走出村,却永远忘不了村庄。
故土难忘,作者以饱满如成熟稻谷的文字,以沉静、真切的情感,向我们讲述老家一件接一件的往事、农事、人事,水牯斗架、叫魂、八个月饼、催工的《东方红》乐曲、三哑巴、走南闯北的富求……
特别是他身边的父老乡亲,春婶叽、细公公、胡老师、妙玉、建前哥哥……,还有大公公投塘自尽时的场景,当着六七个亲人的面咬牙切齿地诅咒:哪个下塘哪个绝子绝孙,哪个救我哪个雷打火烧,可见那代人在当时环境下的绝望和倔强,他用一声沉重的叹息在哥哥身上得出一辈子都记得住的五个字眼: 峣峣者易折。
书里的每个人都是真实的写照,每一个人,都有沉甸甸的命运!作者有一双混沌初开时的眼睛……这一方土地上的歌唱,被作者饱含深情一一描摹,村落、土地、月饼,看水人,算命人,细公公……生生死死,留下来的,走出来的雄前宝,屋檐水就只滴在旧窝窝!满崽”,“发蔸公”,“细妹砣”,“冇得了”是常用的感叹,”春风吹拂的夜晚,细公公在春风里游荡,星光璀璨的夏夜,细公公在星空下游荡,秋风横扫湘中大地的时候,细公公在凋零的树叶里游荡”,这些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表述,听上去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谈生活、谈所见,谈所闻,从而产生了这么自然舒畅的作品,使得我们能够直接清楚地感受到,聂雄前老师做人、做事的认真态度和作风。
书中记述到喝了铁牛水的女人时,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十来年前,她每一个月都要到七里之外的采石湾挑一担煤炭。十来年间,她每一年都要养两只猪,风雨无阻地割猪草。十来年 前,她每天都要挑两三担水,洗衣,做饭,干旱季节还要挑水抗旱。短短的几个段落,轻描淡写间描绘出一个活灵活现、勤劳善良的湘中妇女形象,用家乡话来说,这是一个喝了铁牛水的女人,一个了不起的女人。我和妙玉一样,同样来自双峰的农村,为了分担父母的辛苦,早早就承担起家中长子的责任,从小就做家务,割猪草,洗衣做饭,十几岁就和大人一起下地挖药材,晚上把药材加工剥皮,为了赶时节,往往忙到凌晨两三点,腰酸手痛,手脚全然不听使唤,那份艰辛,在记忆里刻骨铭心。
我不自觉地把自己和他归为同一类人。对于走出村庄的,在乡愁漂泊中,只赢得在他乡生白发的一代乡村人而言,也许未曾离家,家已不见。所有的回味,所有的乡愁,都记录在文字里,故乡因童年的经历,往事,亲情,在我脑海里,它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青山、碧水,还有被清晨的露水沾湿的泥路,故乡载满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在聂雄前老师笔下的故乡,也是青山、碧水、蓝天。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故乡、离故乡、忆故乡三个时期的所见所闻,以及所经历的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家乡的怀念和回忆,他爱这里的晚霞,爱这里乡民的吆喝,爱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这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如此清新隽永,余味悠长。
成长的岁月中,有太多的痛楚,端阳姐姐,进财,殊财接连不断的噩耗……一个一个的灾难在春香姑姑的身上发生着,也一遍遍在作者的脑海中晃悠,也在磨砺着作者向着更坚强的方向努力成长。而在成长路上,聂雄前老师拥有的是接受一切沧桑的巨大勇气。只有拥有这,才会对苦难不再彷徨,不再迷惘,才会对大是大非有所触动,会对任何美好有所发现。还有,作者由于自我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从鹅公坪那个小村落,到外面的大千世界,那些质朴的、善良的、霸蛮的、沉默着的人们,每一种人生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让人唏嘘感叹,在起伏的人生际遇里,在他们温情或者悲伤的故事中,有一种历尽世事后对生命的重新理解与感悟。
每个人,都有一份关于家乡的缱绻记忆,那缱绻里,有父母的叮咛,有撒满屋顶的点点星辰,更有厨房里飘动的缕缕油烟味。回顾一生,我们会发现许多所谓的选择,其实都是命运的漩涡。眼见风云千樯,而我们却还以为那只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看似平静的决定早已成为煽动翅膀的蝴蝶,扇动着风暴的力量。
因为文化的深度,不会选择所谓的时髦,乡土乡土,它在散发出永恒的轻香,这种轻香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像清茶入口,苦涩回味却甘甜,这是跨越了时空留下的记忆,身体之外,唯有黄土,心灵之外,皆是异乡。
“哭脸巴,轧棉花,三斤籽,两斤花,到屋后菜园子里摘黄瓜.黄瓜冇打花,回来还是个哭脸巴。”,乡里巴拉的文字刻画出聂雄前老师对这片故土难以割舍的桑梓之情,眷念之情,感恩之情,我相信,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每个人都只是故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