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姿余芳凤凰山
文/张悦华
凤凰山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高庄办事处朝阳村东,南接仙人山。嘉靖《莱芜县志》载:“凤凰山,在县南二十里,昔有凤凰鸣于其上”而名,清宣统《莱芜县志》载:“凤凰山,在县治南二十里,状如翔风,故名。”瞭望风凰山金貌,其山形确实形似凤凰,又有安期生修仙的“风岩仙踪”遗迹,凤凰山名副其实也。凤凰山海拔440米,面积3.5平方公里,属青石山,山有山寨、朝阳洞、紫台秋室、庙宇、姑子墓等景观。山上植被茂密,松树、柏树、刺槐等成片成林,犹如清末莱芜进士张梅亭所云:“松桧香草生层崖间,秋深红叶满山,灿如织锦。”
从凤凰山下竹楼沿竖陡的石台阶拾级东上499级,然后缓行左折右绕再折北,过半山腰陡壁崖下的百米台道,便到达朝阳洞。朝阳洞因洞口在凤凰山阳而名:传说洞出盛云,又称云高洞;因朝阳洞与相距二十里的汶河北雅鹿山伏龙洞时或出盛云,南北“两洞云连”,又称连云洞;因洞中多蝙蝠栖息飞动,亦称蝙蝠洞;传说安期生曾在洞内隐居修行,用所采草药在此炼丹,故又称安期洞、丹炉洞,六名皆为一洞,可谓名洞。该洞既有奇异深邃的自然风光,又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明嘉靖年间莱芜知县陈甘雨称其为东鲁名洞。
朝阳洞口开阔敞亮,洞口高3.1米,宽4米,深500多米。朝阳洞上有陡峭绝壁,下有百丈悬崖。洞口东侧峭壁间有一“凤”字刻石,字小如核,不经意难以见之。名家高手只镌一“凤”字,名谓凤凰山。洞口西侧峭壁间亦刻有洞名“云高洞”石刻,字竖列。洞口上方刻有洞名“朝阳洞”篆字石刻,字横列。三刻石均无落识。
朝阳洞左侧石壁有雪蓑《寄中麓山人句》诗的石刻。石刻就石面凹凸而刻,,竖排八行,第一行诗名;第二至第五行诗云:“夫子别来跨凤山,凤山勒石初入手。飘笠烟蓑问肻许,春风二月中旬酒。又云。万幻而空。保身为上。”第六至第八行落款:“雪蓑渔者,峕。嘉靖丁未岁(1547)阳月十有一日,同凤岩谭子、碧山董子、凤台任子漫书诗援笔。”文之右有雪蓑书押,并书“石工尚玷刻”。雪蓑是一位流寓山东的历史名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莱芜、章丘、青州、济南、历城、临朐等地从事文化活动前后16年时间,而在莱芜寓居最早、时间最长、墨迹众多。他与章丘进士中麓山人李开先是好友,游凤凰山朝阳洞时,见洞景生情,遂作诗刻于凤凰山石壁。诗歌表达了游览凤凰山景、超然尘外的洒脱情态,并劝告好友善于放下万缘,学会保身养生之道,切忌执虚为实。
朝阳洞东南侧岩壁上,从左往右刻写着四幅大字榜书,均为竖式平底阴刻,都是明嘉靖年间莱芜芜县令陈甘雨所书。第一幅:“空谷”。 左款:少渠;右款:洞里千丈,任泽刻。“空谷”一般指空旷幽深虚静的山谷,贤者隐居的地方,这里喻指安期生修行的朝阳洞。第二幅:“直穷到底”。左有款曰:少渠烟游。第三幅:“高深绝处”。左有款曰:少渠抹笔。这两幅题刻大气磅礴,生动描述了凤凰山朝阳洞的特征。第四幅是笔法俊逸,雄劲有力的“东鲁名洞”。右款:“明进士闽人陈甘雨题。”左款:“嘉靖戊申(1548)春日琴堂满暇、太学董碧山、尚郁庵同刻。” 其中“琴堂满暇”是陈甘雨取杜甫诗句“尘满莱芜甑,堂横单父琴"之意而代笔名,是他干事游刃、刑清事简的自负体现。陈甘雨,字应时,号少渠,福建莆田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至二十六年(1547)任莱芜知县,在任“修蔽茸颓,率有成效”。他首次将莱芜景观筛选出八景,并赋诗吟诵。陈甘雨在离任前和董碧山、尚郁庵再次登临凤凰山,观景作赋,吊古怀今,在莱芜留下他赞誉朝阳洞的题刻。
走进朝阳洞,迎面是安期生坐像,坐像后面是供奉道教三清神像的小庙。转过小庙向洞里行进,有一座弥勒佛像,像左肩上方石壁上刻着“龙宫”两个描红大字。幽深的洞内壁石千奇百怪,形态各异,脚下石板砌就的弯道曲曲折折,小道两侧有微细的水流,让人仿佛进入姿态万干的龙宫仙境一般。由“龙宫” 前行数米,在洞左侧延伸开阔处,上方有一个嵌在墙壁里面、类似大石床的顶洞,称为“仙人炕”,据说是安期生休息的石床。传说,古时朝阳洞是安期生炼丹的地方,陈甘雨《风岩仙踪》诗前小序“安期生尝修炼于此”,诗云:“碧梧红日影斓斑,风彩岩花绕石关。何代仙翁骑凤去,至今遗迹在人间。” “风岩”即仙翁—安期生修炼过的凤凰山,仙翁留下的仙人遗迹又称风岩仙踪。清翰林院庶吉士潘绍烈的恩师张鼎文(字墨宾)在同题《凤岩仙踪》诗前用小序“旧有丹炉洞,名云高,十八间,但闻水声,不可入”来描述朝阳洞窟如“十八间”房宽敞高大和朝阳洞的幽奇杳渺,其诗云:“跨凤飞来自海东,丹砂只在翠微中。云高洞口深无极,肻许人间一棹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凤凰山暨朝阳洞因仙人安期生隐居修行而名,并有凤岩仙踪的景观。
入洞二十米处,洞渐缩小,高阔各两米。再进,遂豁然开朗,洞高6米,宽7米,纵深16米。再前行,则曲曲折折,怪石嶙峋,形态万千。里面冷气逼人,潮湿冷清。再进,有些地方只有一米多高,需要俯身前行,也有的地方狭窄,需侧身而过。除主洞外,洞内不时出现拐角小洞。朝阳洞幽奇深邃,相传,城南凤凰山朝阳洞与城北雅鹿山(矿山)伏龙洞,两洞相距二十里,时或出盛云,南北相连,云连即雨,被称作二洞云连。陈甘雨诗云:“南北岐头两洞天,祥云飘渺远相连。人间最有苍生渴,好作甘霖济八埏。”朝阳洞纵深500多米,走到尽头从洞而出,便是凤凰山后半山腰,由此可登临山顶观览凤凰山寨的雄姿。
凤凰山上古山寨。凤凰山寨是莱芜区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山寨。明嘉靖《莱芜县志》所载 “凤凰寨在县南十五里”(6)是该志中唯一记录的山赛古迹。明代正德六年(1511),河北刘六,刘七起义军大举进攻山东,莲花山一带兵乱严重,南部山区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在凤凰山建起了风凰寨。
凤凰山山巅平缓开阔,东、西、北三面是陡削的悬崖峭壁,适合建筑防护城墙和避乱房屋。借助险要的山势作天然屏障,易守难攻,防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山寨南北长约500余米,宽250米,沿悬崖建有寨墙,寨墙上有马道,可行走巡视。山寨建筑规模宏大,标准较高,寨有南门堡、中门堡和北门堡,并有石房密集区,石房数十间。石房虽已全部坍塌,但从残存的墙基,还能看出石房密密麻麻,错落有致的样子,如同山顶上的村庄。南门堡外建有放哨的圆形瞭望堡,南门堡基本保存完好,门堡分为两层,石墙高5米,底层是并排发发碹的石门洞,寨门的两个腰枕石刻有长槽以固定门框。门洞中间有台阶到二层,二层有门洞上方一有平台,平台边沿有一米高的垛口残墙。平台一侧有间起脊的石屋,门口向南,其余墙面都有方孔,可瞭望,可射击。南门堡、中门堡和北门堡一路贯通,如遇危机时刻,可出寨门走山间小道去朝阳洞藏身。从山寨的规模来看,显然是经过了清末和民国初年的加固、重修,扩大了规模。
清末至民国年间,附近村民为了躲避战乱或土匪骚扰,再次上山重修山寨,把这里当成避难所。1926年2月,为防止土匪战乱,南十里河武庠生张克勤,领导村民还重建风凰山寨,进一步扩大规模。数座石墙围成的山寨院落目前保存尚好。登上凤凰山寨,纵览凤凰山寨的雄姿可以想见当年战争岁月里人民群众避免匪患、自我防守所经历的烽烟。
紫台秘室奉仙人。紫台秘室,又称凤岩石室,位于朝阳洞东南侧,是利用悬崖凿刻而成的石龛。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女道吴承贡来到凤凰山朝阳洞修行。明崇祯十五年(1642)与徒弟化缘开凿石室,在碳酸钙石质的青石上纯人工创闢,至清顺治十六年(1659)竣工,历经18年艰辛努力大功告成,墙壁、门窗、阶台、造像皆依山石而凿,雕工精细,壮观宏伟,成为境内最大的人工石窟,隶属山东之最。
石窟仿四梁八柱建筑,总高3.9米,长5.4米,进深3.9米。前厦高2.7米,进深1米。厦里石门高1.8米,阔1米。门两侧各凿有直径0.71米的圆形窗户,窗棂雕琢成“卍”图形,圆形窗户和方形窗棂构成天圆地方格局。石室进深2.9米,高2.2米,长5.3米。石窟顶上有“紫台秘室”楷书字匾,识款清顺治十六年。窟顶主脊中间刻着玉皇殿匾,脊匾上方浮雕着一宝葫芦,两端有高翘的浮雕图。坡面凿刻出条条瓦纹和屋檐瓦当。石窟结构精巧,从外面看和砖木结构、顶帖瓦片的佛寺殿宇一样,实际上紫台秘室的门窗、造像、阶台、墙壁皆依山而凿,完全是浑然一体的全石艺术精品。
石室内雕刻着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碧霞元君三个塑像。雕像东侧立着身着蓝袍、神态安然的安期生塑像。厦内两石柱上有雕刻篆书楹联:“藤萝翠扫千峰雪,苔蒲香传一殿风。”石室外面东墙壁上刻有“仙迹余芳”四个楷书大字,额下有《凤岩石室记成》楷书碑文,洋洋洒洒600余字,介绍了安期生仙人事迹、汉武访仙故事、紫台秘室的开凿缘起与过程。此记于康熙元年(1662)岁次壬寅孟夏,李瞻撰文,李之栋书丹。紫台秘室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迹,1997年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
登上凤凰山,纵览周边全景,南望莲花山,北眺汶河,高庄大地,尽收眼底,心旷神怡!登上凤凰山,欣赏到了朝阳洞奇异深邃的自然风光;观朝阳洞石刻,感受到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