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恰逢六月六
大暑恰逢六月六
程耿
天波易谢,寸暑难留。转眼间已经进入大暑时节了。大暑节这天,暑气逼人,才六点过,太阳已然挂在窗头,明晃晃的,实在耀眼。室内闷热如蒸笼。阳台上的绿植倒是精神十足,他们或姹紫嫣红,或翠绿一片,要多新鲜有多新鲜。
记得昨日傍晚,它们垂头搭脑,无精打采。朦胧恍惚之间,似乎有一个细微的声音在说,渴,渴呀。为弱小生命的一丝感念牵动,几瓢水浇灌下去,泥土顿然发出吱吱的声息,那种轻微的细响让人心生柔软的念头。
一夜过去,那种恹耷耷的样子一扫而光。站在面前的绿植全然是另一副模样,好可爱,好刚强,新鲜,昂扬,脆嫩。这是一幅画,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哦,那上面还挂着露珠呢,你看,植株叶片上的细小绒毛清晰可见,啊,你看你看,这是叶脉,仿佛是大地的河流,河流因为有充沛的营养和活水浇灌,就生命阳刚,蓬勃兴盛,叶脉如托起的手掌,那里面蕴藏无穷无尽的力量呢。
这是大地,叶片仿如大地,它起伏广袤,这片碧绿的是湿地,这片有些淡黄的是丘陵或者高地,因为缺水,就多了一份浅色。大地与河流的毛细血管紧密相连。有了河流,生命得以浇灌,大地就郁郁葱葱、多彩多姿。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藉,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关于大暑,南宋诗人曾几留下了他的名篇。这位做过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的诗人,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得意学生陆游为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
故乡地处长江中游北岸。每年大暑时节,也正逢长江中游梅雨季节。漫长的梅雨,让鄂东黄梅大地闷热潮湿。俗话说,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大暑不热,五谷不起。尽管炎热难熬,但是,人们依然希望天气多阳少雨。这时候到地里走一走,看一看,无处不是郁郁葱葱。山是绿的,水是绿的,田野亦是绿的。
走进坡地,只见红薯满坡漫地延拓,真是绿得气势磅礴,绿得天遥地远。人在大自然,入目之处,皆是繁荣景象。这是天地精灵的造化,这是大地绘就的华美篇章。叫人感叹,叫人惊讶节气造就出如此奔腾狂野的生命景象。
鸣蝉歌唱不息,大大小小的虫儿哼哼唧唧,纺线姑在灌木上起舞,偶尔,声息全无。在你以为它们进入深眠,忽然翅膀振作,嗡嗡有声。高粱、玉米已经高过人头。走入地里,立即被庄稼遮蔽。地里更加炎热。湿漉漉的庄稼,湿漉漉的水汽,好像空气也是热热的湿漉漉的。
故乡的大暑,永远是一幅阳光的景象,它气息浓郁,吐着生活的芳香。
大暑多潮湿。为了去除衣物上的霉味,故乡时兴大暑节晒衣物,民间称为“洗晒节”,有“六月六,晒红绿”之说。农历六月初六又是天贶节。相传“六月六晒红绿”之俗起源于唐代。
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印度)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开始,皇宫内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以后又从宫中传向民间,家家户户都于此日在大门前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在我们的家乡还是方兴未艾、如日方升。
这一天,我们家乡的人们格外勤快。他们开箱掀柜,将衣物、布匹、棉絮等悉数搬出来,接受阳光的暴晒。晒过了,潮湿没有了,霉味一扫而光,人们重新将这些轻易不用的贵重衣物打包装箱入柜。
这是一幅忙碌的,多彩的景象。这一天,每家每户门前横竖架起的竹竿上挂满花花绿绿的衣物,家家户户连成一片,好不壮观。
在我的印象中,最为壮观的是我们村里的退休老教师程道衡先生晒书。程道衡先生腹载五车,知识渊博,是黄梅县一中的创始人之一,他所教出的学生如满天的星星,桃李满天下遍布全国各地,老人是湖北省赫赫有名的教育家和书法家。
记得小时候,每年六月六日这天,各地不少学者、知名人士趁他晒书之机,不远万里从四面八方登门来拜访他。
清晨,当东方刚出现瑰丽的朝霞,村庄里的一些人们便将自家的竹榻抹擦干净,不约而同地搬到他家的院子里。井井有条一字排开,然后,毕恭毕敬地站在先生的书斋门口听候先生吩咐。
先生对搬书、晒书是很有讲究的,先搬晒古籍线装书、再搬个人的手抄本和硬壳精装书,然后按照书籍出版的年龄和收藏的价值依次顺序,从头到尾摆放开来……,
当然,院落只有这么大,书是摆不下的,对一些普通的、常见的书籍只有集密齐整地排列,如同摆放在书架上似的。老人说,这样作也只是为了让这些书走出书房,让烈日晒湿去霉,吸收大自然的热量、接受阳光的沐浴和洗礼。
这是书的世界,这是知识的海洋。在那知识匮乏的年代,这浩浩荡荡的书啊,俨如一家小书店,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一码码、如此庞大、如此壮观,令人咋舌、令人惊羡、令人称赞,别有一番赏心悦目的感觉。
过往的行人无不止步感叹地说,程先生不仅仅是在晒书,而是在用心用情向人们传承着知识的力量。
往事如烟,岁月如梭,小时候许多事情大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烟消云散。然而程道衡先生晒书这件事,却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历六月六,送日子,这是我们江北黄梅县,开天辟地就流传下来的风俗。虽然现在旧俗遗风已呈淡化之势,但是求吉利,重喜庆的心理依然存在,特别在农村“开年庚、看日子”、“送日子”这三件大事还是非同小可。
“开年庚”男女准备完婚的时候,男方去女方家中,从父母亲手中拿到女方的生辰时间(具体到时辰),写在红纸上(叫庚帖)的庚帖。
“看日子”,就是男方把女方的年庚开回去后,就请来懂阴阳八卦的先生,将男女双方的年庚生月进行分析配伍,找出最好的结婚吉日。星相先生“看日子”后,将已经择定了吉日佳期,用红纸写好,在“六月六”送至女家,谓之“送日子”。
按照先祖的传统文化,这送日子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星相先生写好的日子和随行的礼物,还要选择吉日吉时,请村里福绿双全的老人装进古代的吉祥物一一拜匣后,等到六月六由男方送到女方,才算是大功告成。
五年前的“六月六”,为了儿子的婚事,我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朋友的亲戚家借一个拜匣,并办全了送日子的流程。
朋友的亲戚自豪地告诉我,在这周边的几个乡镇,现在也只有他家还收藏有这个拜匣,15年前,每年“六月六”送日子还有不少人慕名去他家借,现在喜事新办,废旧迎新,用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所谓拜匣,就是古时候存放柬帖使用的长方形礼品盒,它是用上等的红檀木制成的,用于拜客或送礼的。这个木匣长五百八十九毫米、宽四百六十九毫米,厚度三百六十九毫米。看上去表面油漆斑驳,显得有些陈旧,细细端详,它的正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地雕刻着“龙凤呈祥”的图像,在图像的正中央一排“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车遥遥篇》中的两句山盟海誓的爱情经典诗句,镶嵌在拜匣正中间,凹凸分明,有梭有角,精致美观,让人赏心悦目。
底面四角箱脚是用上好的黄铜箔卷曲为“乚”型,而包装出来的,镜亮镜亮的。上面同样雕刻着,高山、大海、月亮和一群婴儿的图案,但这些浮雕比正面浮雕明显浅薄多了。这一组图蕴藏着古代人们对爱情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绝不动摇的真情表白。
整个拜匣的尺度尾数都以“九”的数字出现,以示“长长久久”,点点滴滴都彰显古人的匠心和智慧。古老的拜匣装帧着厚实的乡村文化,弥漫着时光的痕迹。
朋友的亲戚说,正因为它既有精致的雕饰艺术,又诠释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利用和收藏的价值,所以他一直保留至今。其间,不少古董玩人、业余收藏爱好者以高价收购,他都毫不心动地拒之门外。
用这拜匣办事同样是有讲究的,首先要先在自家的堂屋里(或者去祖坟前),以虔诚的心情,燃香烧纸敬拜一下祖宗。然后将两瓶酒:代表长长久久,两把艾草:寓意相亲相爱(艾),两包芋圆:代表男女之间有缘分,团团圆圆,两包红蜜糖:代表生活如甜蜜一般,甜甜蜜蜜,两包红枣:代表日子红火早生贵子,两把柏枝:寓意白(柏)头到老,等礼物一起摆放在拜匣里面,总而言之放在拜匣里面的物品,都是一些寓意美好希望和祝福的东西。再放上红纸写好的日子,上面压上一些礼金和其他礼品,然后合上拜匣箱,再用红色绸缎包裹着(也可以用大红色的丝带系扎),在六月六日这天上午十二点之前送到女方家。
这个稀罕的物件,在古时候每个村寨里,都有一两户人家备置用来赚些银两,现在几乎再没有了。
当然,送日子是一定要留在女方吃饭的,满桌的美味佳肴不必说,重点的是要喝面条,寓意以后亲家牵牵扯扯,相互关联。女方父母亲打开拜匣,留下日子,其余的东西留一份回一份!这样男女双方结婚日子就这样定下来了,然后静候佳期的来临。
感受文化色彩,传承先祖贤德。首次操用这拜匣,把孩子的婚事办得既体面又非常圆满。亲家一家人也都是文化人,那天他家两桌亲朋好友们对这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拜匣箱,充满兴趣,看了又看、夸了又夸,一个个爱不释手,赞叹不已……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星夜,我坐在办公桌前,凉快的空调风轻轻吹拂,望着窗外如水的夜空,一颗很亮的星星眨巴着眼睛,似乎在同我打招呼。我思潮万千,细细回忆,心中充满了温暖,心中充满了激动,充满了阳光,满眼看到的都是明媚阳光……
故乡的大暑也是萤火虫繁殖的季节。这时候,萤火虫卵化而出,入夜,漆黑的夜空星星点点的小虫带着火把飞行,仿佛在夜空跳跃前行。孩子们耐不住寂寞,拿来玻璃瓶子,将萤火虫捉在瓶中,又光明又好看。遥远的星空,和瓶子里迷离的星光构成梦幻。
天气变得更加闷热。雷雨经常出现,它们仿佛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常常大晴的天宇,稍稍就有雷阵雨袭击。有经验的农人知道,大暑之后,凉爽即将来临。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等,真是有趣。
大暑节气闷热至极,不大为人们喜爱。但是,大暑时节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故乡有些乡村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那细小的陶罐,藏着多彩的梦幻。
由乡村走出的孩子,它们的梦里大约少不了蟋蟀的轻鸣吧。多么的有诗意,多么的让人追忆。
少年时代,为了避开暑热,河水常常是我们的好伙伴。吃过早饭,三两个伙伴,走近清凌凌的河渠。水清鉴人。我们走进水闸,嗵地一声跳进水里,溅起满河水花。眨眼之间,人已在数丈开外……仰泳是我们的拿手好戏。仰躺在水面,任浪花在耳朵里唱响,身体已是极尽悠闲。蓝天,白云,田野,大自然丰富了我们的青少年。在水面漂移得有些倦怠,就下到浅水区,在石缝里掏鱼摸虾。一个上午,常常用狗尾草圈起一串虾和鲇鱼。
恍惚间,那些暑热的假日已经变得遥远。
年复一年,我在供电公司党务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忙碌了一个又一个大暑。那些已然朦胧的少年往事早已随着时光走远,但是,我的心依然牵着故乡,因为明白,那里的民俗,那里的乡情曾经带着难以忘却的记忆入梦。
当夜幕降临,当夜深人静,内心依然在鼓励自己奋斗,奋斗。这是一个离开故土聆听到的有关故土的号角。我知道,许多人如我,一旦离开故土,那份炙热的情怀永远不会冷却,它将催促勤奋的人们扬鞭策马,跨越征程。
六月六,魂牵梦绕在故乡,故乡相思情未了。大暑节,游子心中一曲歌,一曲永远唱不完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