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沧桑延生观
延生观位于陕西省周至县楼观镇塔峪村与西楼观之间的就峪口,曾与东西楼观台并称关中地区最有名的“三大道观”。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西眺西楼观庙宇雄伟,紫气缭绕;南依巍巍秦岭,山龙狂舞,蜿蜒横亘;东临大秦古寺,宝塔擎天,古韵悠悠;北望渭水湍流,万里平畴,炊烟袅袅……自唐宋以来,这里建有紫庆门、延生观、玉真观、玉皇庙、公主庙、大王坟、八宝青云渡仙舟、三仙洞、大圣庙、二郎庙和天泉苑等12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其景色瑰丽诱人,气势雄伟。道观宫殿,雕梁画栋;亭台楼阁,飞檐高翘;奇松拥道,曲径通幽;游人如织,香火茂盛……特别是盛唐的李白、储光羲,北宋的苏轼、苏辙等古代圣哲巨匠,在此留下了惊世杰作,光耀青史,名垂万代。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秦岭北麓的周至县延生观尽管山青水秀,景色诱人,但最吸引人的还是这里两位修道成仙的唐朝公主——延生公主和玉真公主。正因为两位修道成仙的唐朝公主的威名,才使这里出现了“群贤荟萃求捷径,诗词杰作垂青山”的绝美盛况!唐诗宋词里歌咏延生观和玉真公主的许多诗歌便流传至今,先撷几首以飨读者: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他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仕途来到了延生观,刚见玉真公主就写下了《玉真仙人词》一诗,诗云:“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此诗作者将玉真公主比作王母,博得公主大悦,深受玉真公主的赏识。天宝元年(七四二),玉真公主让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储光羲再有理了这里的壮美景色之后,情不自禁,挥毫拨墨,写下《玉真公主山居》一诗:“山北天泉苑,山西凤女家。不言沁园好,独隐武陵花。”
《新唐书》记载王维“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岐王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曰:子诗清越者,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如其言。是日,诸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因出诗卷。主曰: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于是王维与玉真公主关系十分要好,常随皇帝到玉真公主的山庄,写诗是常事,最有名的是《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从诗句中看,似乎非常一般,不外乎就是称颂公主的山庄是人间仙境,公主超凡脱俗,浑似仙人天女。诗曰:“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如何连帝苑,别自有仙家。此地回鸾驾,缘溪转翠华。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庭养冲天鹤,溪流上汉槎。种田生白玉,泥灶化丹砂。谷静泉逾响,山深日易斜。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大道今无外,长生讵有涯。还瞻九霄上,来往五云车。”
唐代诗人高适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与李白、杜甫结交。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在此间游历了延生观写下了《玉真公主歌》诗云:“常言龙德本天仙,谁谓仙人每学仙。更道玄元指李日,多于王母种桃年。仙宫仙府有真仙,天宝天仙秘莫传。为问轩皇三百岁,何如大道一千年。”
唐代诗人卢纶游历延生观写下了《过玉真公主影殿》诗云:“夕照临窗起暗尘,青松绕殿不知春。君看白发诵经者,半是宫中歌舞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家苏轼是北宋后期的文坛领袖,诗、词、文都称大家,并工书画。诗、词豪迈雄放、意境清新,题材广博,从怀古、咏物、说理、谈玄,感时伤事,身世友情,到山水田园、闺阁柔情,无所不有,可说是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他在“壬寅(即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自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宝鸡、虢、郿、盩厔四县。既毕事,因朝谒大平宫,而宿于南溪草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十九日乃归。作诗五百言以记凡所经历者,寄子由。”“又西至延生观,观后上小山,有唐玉真公主修道之遗迹。”写下了《留题延生观后山上小堂》,诗云:“溪山愈好意无厌,上到巉巉第几尖。深谷野禽毛羽怪,上方仙子鬓眉纤。不惭弄玉骑丹凤,应逐嫦娥驾老蟾。涧草岩花自无主,晚来蝴蝶入疏帘。”作者在赞美山间奇美景色的同时,更进一步赞美了山顶道观中玉真公主的塑像显得眉发清秀。她的英姿不亚于弄玉骑丹风,她的神韵比得上入主蟾宫的嫦娥。弟弟苏辙和应兄长同时赋诗《次韵子瞻延生观后山上小堂》一首,诗云“谢公游意未能厌,踏尽登山屐齿尖。古殿神仙深杳杳,香炉烟翠起纤纤。岩花寂历飘琼片,庭桧萧疏漏玉蟾。帝子莫归人不见,微风细雨自开帘。”赞美公主的同时,流露出对公主哀怨。
然而昔日的胜景及建筑,在激烈的战火和残酷的岁月无情地砥砺中悄悄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只能抚摸着这里的残垣断壁,品读着这里残碑上那模糊地文字,传颂着这里璀璨美妙的诗作,这些诗歌记载着历史的巨变,演绎着传说,诉说着古观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