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绿野
我一向对夏天没有好感:它给人的印象或感受,几乎全是烈日当头,酷热难耐,汗流浃背。终日里,浑身汗津津,处处湿漉漉,到处潮乎乎······此外,还有蚊子哼哼,苍蝇嗡嗡。
平日里,借助风扇和空调来降温,久之,又对身体有害,不用它,又热得你寝食难安。
夏天,使不少人食欲不振,睡眠不好,折磨得又黑又瘦,人们称之为“酷夏”。
不仅仅是我。在我十分有限的阅读中,古今文人墨客,丹青妙手,多是对春花秋月的礼赞,少有对酷暑炎夏的颂扬,现实让我很难发现:夏天的美究竟在哪里。
我曾几次陪着妻子去田间“锄禾日当午”,那滋味实在难以名状。然而,在劳作小憩之余,当我站在田埂上,放平心态,按下焦虑,稳定情绪,举目四望,我顿时为之一振:夏天,竟是这般生机盎然!美,就在眼前!
远处,一处处小村隐藏在浓墨重彩中,那密如丛林的树木呈现出的是浓浓的墨绿,像起伏的山峦。这浓得化不开的绿色,它远比冬日里“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要美得多(鲁迅《故乡》)。这萧索的荒村,尤其树叶落尽的小村,灰蒙蒙的一片模糊,又有什么好看的呢?
如果说笼罩村庄的各类树木呈现出的颜色是深绿、浓绿,甚至是墨绿,那么,收回视线,放眼天地之间,便是一望无际的翠绿,嫩绿。
家乡自分地以后,田间的农作物,便是收了麦子种玉米,收了玉米种小麦。如果说小麦播种时已经是风寒露冷的秋末,那么,玉米的播种却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天。
烈日烘烤下的麦茬地里,环境可谓恶劣:根根直立的麦茬如刺猬,如刀丛剑树,垄背上更是填满了粉碎后的乱七八糟的麦秸,玉米种子便在这不曾精耕细作的麦茬地里落入泥土,生根萌芽。柔弱的小苗儿便从厚厚的麦秸底下拱出来,给单调的毫无生机的麦茬地增添了一抹绿意。开始时,小苗儿像小手指,很不起眼,弱小稚嫩,惹人爱怜。你会觉得,她会随时夭折,难以在这恶劣的环境中成长壮大。然而,过不了几天,玉米苗儿便开始长叶儿,由两个小叶片儿,到三个、四个。头顶上烈日暴晒,地面上暑气蒸腾。这时候,放眼望去,整个大地依然是“绿瘦黄肥”,小苗儿依然只是麦茬地的点缀,陪衬。然而,一番风雨过后,整个麦茬地里的玉米苗儿,便大显身手,大展神威,生机勃发,势不可当。叶片儿迅速加宽加长加厚,茎秆儿眼看着变粗长高。绿色的生命以无穷的威力把灰褐色的麦茬地完全笼罩,终于一统天下。
入伏前后,气温越来越高,雨水更加充沛。高温多雨,正是玉米苗儿生长的最佳时机,漫山遍野的青翠,壮观极了!玉米苗由前天的没了膝盖儿,到今天的齐了腰际,有些蒜茬地,因为早播种了几天,玉米苗儿已经完全“长大成人”,窜出了“天缨”,抽出了“彩线”,大叶片儿肥厚颀长,在热风中呼啦啦地起舞,那粗壮嫩绿的翠茎,千万别去触摸,因为擦破一点儿皮儿,就会流出汁液来的。每一棵茁壮的小可爱,从根到梢儿,绿得纯净,不见一丝杂色,不见一片儿枯叶儿。遍地是这样茂盛茁壮的庄稼,目睹这种光景,会让你暂时忘记炎热,心情变得清爽。这绿意浓郁的美景,是别的季节所没有的。与小麦成熟时的遍地金黄相比,绿色更养眼,更使人精神振作。
在这绿色覆盖的田野上,在这密密的“丛林”间,地面上很少发现杂草,在这多雨高温的季节里,也是杂草与庄稼苗争夺天下的时候,杂草甚至比农作物的生命力更强,它能喧宾夺主,给农作物以灭顶之灾。是村夫农妇们(年轻人多去打工),或喷药灭草,或弯腰拔除,或挥锄斩草除根,他们对庄稼苗无微不至的关爱,恰如母亲对孩子的精心呵护。
我在想,除了风调雨顺老天作美之外,大地的丰收,哪一年不浸透着主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