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桥边苏小小
西泠桥边苏小小
游西湖,看什么?
赏断桥残雪,观雷峰夕照,或者是,听柳浪闻莺,闻曲院风荷。好像都是,好像都不是。
假如游西湖只关注湖光山色,只钟情自然风光,那等于你只玩了一半西湖,即西湖的自然部分,西湖之美其实还有其后面蕴含大量的人文故事。假如你是一个文化人,假如游西湖没有凭吊苏小小墓,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你的西湖之行实在是不完美了。
很多人都去过楼外楼,再细心一点的人,还注意过,西泠印社就在楼外楼的背面,现在,西泠印社已经更名为中国印学博物馆了。跟西泠印社隔着一座西泠桥的湖边,有一座八角十二柱的亭子,亭子里有一个圆丘,对着西泠桥方向有块碑,上面写着“钱塘苏小小墓”几个字。
很多游客在亭子边,几乎不做停留即绕道而行。假如不是奔着文化来西湖的,过去了也不足惜,假如你是文化人,那就真的太遗憾了。因为,那是西湖的一个文化存在,自中唐以后,文人骚客去西湖,必去拜谒苏小小墓,那里几乎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网红打卡地”。
墓主人苏小小究竟何许人也?史料上没有记载苏小小其人其事,但是,江湖上有不少她的美丽传说,
从江湖上传来的消息是,苏小小为钱塘名妓,钱塘太守因为她的美貌和才情,向她示好,她断然拒绝,可她竟然爱上了一个穷书生。那应该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像所有的爱情故事一样,结果可能都是悲剧性收场。
因爱生怨,苏小小英年飘零。苏小小的故事最早见于南北朝乐府《玉台新咏》,印象中《孔雀东南飞》也是出自《玉台新咏》。
《苏小小歌》的内容如下: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有人说,这首歌是苏小小所作,有人说是后人为她而作,假如此歌真的出自于苏小小,那这就不是歌,而是她人生的预言,或者说是谶言。向往并追求爱情的苏小小,最后孤零零地魂归西泠桥下。
其实,苏小小的墓也不知道是不是在西泠桥下。不要迷恋,苏小小,她只是一个传说。可这个传说在苏小小亡故后的二百年后,越传越是神奇。最早传颂苏小小的应该是大诗人白居易。
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相当于杭州市长),他不仅整治了西湖的水域,改善了杭州城的用水问题,且写了很多关于苏小小的诗,据记载达20余首。白居易的诗虽然也是称赞苏小小的,可他始终忘记给苏小小正名,苏小小在白居易的笔下还是一名歌妓。随后,大诗人刘禹锡、元稹都写过苏小小的诗歌。
真正让苏小小得以正名的还是唐朝的诗鬼李贺,当他牵着瘦驴,瘸着腿来到苏小小的墓前,读到《苏小小歌》时,立即才思泉涌,写下了著名的《苏小小墓》诗: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假如世间真有苏小小其人,她一定在九泉之下都会含笑,也只有这个其貌不扬的鬼才真正懂得她的心,并用神仙一样的辞藻歌颂了她的情。有李贺的诗放在这儿,再来苏小小墓的后人,一定会恭恭敬敬,不敢有一丝怠慢之心。
李贺之后,不知道有多少人拜谒过苏小小墓,以至于乾隆皇帝第一次到杭州都在打听苏小小墓的位置,当乾隆第二次到杭州的时候,属下还真的“找”到了苏小小墓。
清代文人袁枚因为仰慕苏小小,刻了一枚“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印章。据说袁枚出了诗集,尚书大人求诗,袁枚在诗集上盖上这枚印章。尚书大人十分不悦,后果非常严重,尽管袁枚一再解释,可尚书大人依然不依不饶。袁枚也急眼了,回复尚书大人说,百年之后,世间只记得苏小小,谁记得你尚书大人呢!袁枚真的说对了。
现在西湖边苏小小墓是一个孤零零的存在,也许因为它是文革后新修的,尽管墓亭的柱子上是当代十二位书法家的对联,游人大多没有心思去辨析,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所在。
西湖是杭州市中心的一个内湖,有湖的城市很多,为什么西湖能名扬天下,主要原因是,杭州它不仅拥有半城湖水半城山的美景,更为重要的是,西湖边沉淀了很多文化元素,这是西湖比其他湖高级和高贵的地方。历代文人为什么会在西湖边追思歌妓苏小小,那是因为,她已经变成爱与美、美与文完美结合的一个象征。
那是别样的美好,一种独属于文人的美好,这种美好可以意会,但是难以言传。这样的美好可以独居其心,在喧闹的朝堂,在熙攘的街市,在独处的幽室都可以用心品鉴,每个人都可以品出独一份的美好,并将美好升格为一种不懈追求的精神力量。
西陵变成了西泠,楼外楼的繁华让苏小小墓几乎淹没在岁月的风雨里了,假如有机缘到楼外楼大快朵颐,顺便在西泠桥驻足一下,西湖就没有白来,苏小小就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