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坝的驻村情怀
文/杨 鹏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离开在镇远县大地乡双坝村驻村帮扶的日子已有五个年头了。从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驻村生活的忙碌,更多的是找到了“家乡的味道”。平淡的生活,幸福的时光,我对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解读:生活有一种幸福叫群众满意,有一种生活叫“双坝”驻村。前段时间,我再去双坝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道路平坦通畅,组组通户户连,新房子一片连一片,烤烟、中药材、猕猴桃等产业示范竞相开放,双坝父老乡亲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我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亦是愈发浓郁。
2018年,听说县里安排每个单位要选派一名科级领导干部到帮扶村真蹲实驻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于是,我主动请缨,一颗红心要到基层一线去锻炼、回炉。5月13日,县委组织部正式红头文件下来,让我与双坝村结了不解之缘,担任双坝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期间,工作笔记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民情幸福和真情爱意。那里面记录了院坝会、处理矛盾纠纷、组长会、夜访贫困户、帮贫困户打扫卫生等等。一件件民生实事在商量和争议中得到民主集中、贯彻落实,也让我跟群众的距离又近了一步。我接过了脱贫攻坚驻村的接力棒,与村两委一道,立足双坝村实际,统筹谋划特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红色文化旅游相结合,着力打造集溶洞奇观、农家旅馆、红色文化展览馆、农耕文化陈列室为一体的QQ扶贫农场升级版,带领广大贫困户加入农场,抱团发展特色产业。一枝独放不是春,在QQ扶贫农场的辐射效应下,双坝村一片片繁花,缤纷着季节的色彩,一缕缕阳光,斑斓着岁月的情怀,乡亲们的生活就像花一样,有着自己的美丽,散发出生命应有的灿烂,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一条条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广。
驻村生活很充实。除了参与村里重要事情的商议之外,我练就“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本领,从建设多彩贵州美丽镇远新未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战略生动实践中获取灵感,采风创作,让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反映出“泥土”的芬芳、“双坝人”的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书写双坝的绿色之美、红色之美和人文之美。双坝的美丽,让我难以呼吸。走进双坝,一条小溪沟静静地流淌在苦竹园的小桥人家边,这条小溪沟虽然不如大海壮丽,也不如西湖的镜子美丽,但却有其独特的美。小溪里的水是绿色的,就好像被周围的古树浸湿了一样。双坝村的山山水水都充满诗意,一旦爱上就舍不得离开,那山那水密林,鸡鸭牛羊犬声声,乡村情炊烟袅袅,参天古树,浓郁的原生态村落,都给我一种都市中久违的空灵。1934年10月7日,红军长征在贵州石阡甘溪,遭遇湘、桂、黔三省敌军24个团兵力围追堵截,发生激战伤亡惨重,红军突围后进入镇远境内的大地乡活动,前后两天时间。白天忙完了,我就去老柴坪组拜访杨昌金老人,听听他老人家讲红军长征在大地乡的故事及传说。聆听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我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杨昌金只有小学文化,却是一个十足的“红军迷”,他从细微处探寻红军长征的每一个足迹,被当地人称为研究红军长征文化的“土专家”。他的研究成果实属不易,我由衷敬佩。很惋惜,前段时间村里的人告诉我,杨昌金老人过世了,安详地走了,长眠在青山翠柏中,再也看不到他嘴里习惯叼着陪伴40年的老烟杆,再也听不到他讲红色故事时绘声绘色的自豪摸样……
那几年,我所帮扶的6户主要集中在中地龙组,虽然他们贫困各有特殊性,但是他们的心情是一样的,信心满满地向幸福出发。“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在我的帮扶户邓光权身上得到了美好见证。原来一家三口住在破旧老木房子里,拥挤地住了几代人。70多岁的邓光权生活节俭、勤劳淳朴,整天忙碌于田间地头,平时还养一头牛喂两头猪,加上儿子外出务工收入,算下来年底总有一笔收入。不到两年,一栋两楼一底的砖房在马路边高高耸起,温顺漂亮的儿媳从外省远嫁过来,两个孙女活泼可爱,小轿车也开到家门口......全家人其乐融融,整天沐浴在和美的幸福时光里。我每次回到双坝看望邓光权老人时,虽然已经身形佝偻,可是菊瓣似的笑容从他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大家有说有笑,不知不觉记忆又重现了驻村时的每一个难忘瞬间。
驻村的记忆正如家乡的味道。她就是那袅袅的炊烟。每当暮色向晚,那缕缕炊烟升腾在空中,弥漫在黄昏的双坝小溪沟里。单位所有下层的帮扶干部集中吃住在地名叫苦竹园的一家民房里。一觉醒来,才发现苦竹园便是梦开始的地方。吮吸着清晨的露珠,眯起眼睛,叶凋深褐的古树,守护在几栋小砖房旁,小溪里鸭鹅来回嬉戏、三五个钓友悠闲地在垂钓......我已沉醉在这生活风景画卷里。吃过晚饭,我和同事们一起沿着小溪沟散步,你一言我一语,大家总有说不完的帮扶感言,六个人同住在一间屋子里似乎又回到了大学生活时代,不知多少个夜晚,有几位同事还长谈到深夜。双坝的夏夜,天上缀满了闪闪发光的星星,在我的夜空高高悬挂着,格外明亮。一轮明月将我的梦想存放在那间小屋子里,除了偶然一声两声狗的犬叫,凉风吹过的小屋是寂静的。皎洁的月光明亮照耀着人间,像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正向我微笑。
驻村的时光总是很温暖。如果没有真蹲实驻,那一定不会体验到边远乡村摆脱贫困的艰辛。如果没有走村串户接地气的政策宣传宣讲,就很难听到群众的很多想法,往往不是在那些很正式的场合、当着很多人的面会讲出来的,而是要同他们坐在一根凳子上,以心交心聊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光说不做,是无法向群众交待的。我的驻村工作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政绩,但总是力求润物细无声。2019年12月份,我的胰腺炎突然发作,有十多天不在村里,我帮扶的那6户得知情况后时常打电话来嘘寒问暖,他们的精神力量在我心中燃烧,病情很快好转康复。卸下吊针,我又回到村里来了。刚到村门口,帮扶户邓光进遇见我时,唠叨的安慰我不要太劳累,身体有点瘦了,还留一只母鸡执意挽留我去他家吃饭。听了这一番话后,尽管邓光进语言障碍(二级残疾)表达不太清楚,尽管我帮不了太多,但我通过眼神和手势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诚意的、淳朴的、无辜的,顿时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温暖我人生的整个四季。还有另外的几个帮扶户逢年过节打电话约我去他们家里团聚已成为新常态,每一次的邀请,我的心里自然多了几分感恩,感恩所有的遇见都是缘分和安排,无时不刻让我难以忘记。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驻村工作和文艺创作一样,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文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同样应把握好新时代的铿锵脉动,通过提升生活厚度、情感温度、审美高度来增强文艺力量;深入基层一线,细心描绘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文艺画卷,讲好乡村振兴故事,让基层故事更加生动、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