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乌镇
从杭州到乌镇,两小时的车程,时光倒流三百年,这就是那时的江南,那时的水乡,那时的似水年华吧?却原原本木地保留到了现在,生活的内核从不曾有所改变,依然是白墙黑瓦,依然是小桥流水,依然是枕河人家,依然是把酒话桑麻……
乌镇建于唐咸通年间,至今已跨越千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绕镇行,民居临河而建、傍河而市,形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唐咸通十三年(872年),文献中始见“乌镇”之名。1950年,乌镇与一江之隔的青镇合并,因乌镇知名度较高,遂用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既是水乡,自然离不开桥,乌镇也是如此,最多时全镇有120多座古桥,素有“百步一桥”之称。且桥的样式多种多样,风格迥异。有古朴威严的多孔石拱桥,有秀美灵巧的砖砌洞桥,还有短小的木质古桥。乌镇吉桥最早建于宋代,在现存的30多座古桥中,年事最高的是浮澜桥,建于明宣德年间,长274米,宽33米,单孔石供桥。浮澜桥是乌镇众多古桥中唯一一座以出资建桥者的名字命名的古桥。
代表性的要数通济桥和仁济桥了。这两座单孔石拱桥,一个是东西走向。另一个是南北走向,成直角相连,任你站在哪一座的桥边,均能透过桥围看见另一座的桥身,固有“桥里桥”的美誉。
乌镇人视建桥为积德之举,常常为了方便两岸百姓而架起一座座桥梁。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桥多名。如翠波桥又名菜埠桥,原因是翠被桥旁边有一个蔬菜交易市场:仁寿桥又叫望佛桥。是因为仁寿桥剪对密印寺山门,在桥上能看到寺里那尊弥勒佛:像这样有着自己故事、多个名字的桥不胜枚举。
乌镇的水阁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一样,街道、民居皆沿溪、河面造,正所谓“人家尽枕河”。与其他古镇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这样描述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撸声软乃,飘然而过……”
传说水阁最初是一个做豆腐的人家为了扩大门面,方便取水,搭建的违章建筑。随着时间的迁移,这种实用又漂亮的建筑因为受到鸟镇人的普遍喜爱而保存和延续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水阁是乌镇的灵气所在,虽然并不奢华,但是多了一份优雅与碗转,拉近了人与水的距离,增强了乌镇的风韵。
到乌镇就不能不品尝一种叫做“姑嫂饼”的名小吃。据说在100多年前,乌镇方家有个名叫“方天顺”的夫妻茶食店,祖上学得一手制作小酥饼的好手艺。为了保持独家经营,方家制定了关键技术传男不传女的家规。也不知传到了第几代,这方家生有一男一女,儿子已讨了媳妇,女儿尚未出嫁。那方某当然是继承祖训,不将技艺传给女儿。日子久了,那姑娘不免会产生嫉恨。于是趁嫂嫂不注意时将一包盐放入了盛放作料的粉缸,准备看嫂嫂的尴尬。没想到第二天小酥饼大卖。经一家人商议后,便给新产品取了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姑嫂饼。这种小酥饼,既香又甜,甜中带咸,特别可口。这样一来,小酥饼不仅誉满乌镇,美名还传到了外乡,店里的生意也更加兴隆了。
来乌镇就必须去凭吊大文豪茅盾的故居。茅盾故居位于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坐北朝南,是我国江南一带常见的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前后有两幢房屋,因购买时间的先后,东单元称“老屋”,西单元称“新屋”。老屋的3间平房为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屋边有一小庭园,内栽棕榈、天竺、冬青、扁柏和果幕。其书房虽处于市中,却是个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的地方。新屋是两层小楼,用作厨房、饭堂、起居室。茅盾故居虽然没有大户人家的气派,但客厅、卧室、书房,简简单单散发着沈氏家族世代书香所特有的儒雅之气。大门上方高悬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纪委原书记陈云亲笔题写的“茅盾放居”匾额。门厅中安放着茅盾提笔沉思的铜像。显示了其“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文豪形象。前楼上有茅盾父母的卧室,室内陈设简易,临窗有一书桌,上面放着文房四宝,茅盾就是在这里接受母亲启蒙教育的。
乌镇对于茅盾来说是生命中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记。他的《多角关系》《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作品都是在故居的书斋中作成,都有乌镇的方言、乌镇的气息、乌镇的影子。
《林家铺子》我们是通过电影故事片知晓的,是茅盾代表作之一,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来乌镇的游客倘若找不到大名鼎鼎的林家铺子,将是非常遗憾的。所以严格遵守“修旧如旧”古镇保护原则的乌镇,破例专门建了这么一个店铺——林家铺子,位于东栅景区观前街兴华桥,是因茅盾的同名小说《林家铺子》而建,在古镇则是唯一。
乌镇千年以上的古迹一共有3处:谭家湾遗址,唐代银杏,昭明书院。
谭家湾遗址是乌镇历史的源头,位于乌镇东郊3里许的谭家湾村的西边,西接红光村的水田,南低河浜以南的桑地,北部延伸至谭家湾村的水田,中心地段在呈馒头款高埠的荡田里。谭家湾遗址属罗家角类型,距今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乌镇的先民约7000年前就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在乌镇市河北花桥西侧城隍庙院落中有一棵参天耸立的唐代银杏,至今已有1000余年树龄了。关于这株银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唐宪宗元和年间,有位英勇的将军。姓乌名赞,人称乌将军。他在率兵讨伐叛军的时侯遭人陷害,被叛军乱箭射死,吴起将军将其葬在车溪河边。日后乌将军的坟上冒出一株银杏,大家都说这是乌将军的化身。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热爱国家的将军,在银杏树旁边建造了一座“乌将军庙”,并在庙中悬挂一块匾额。上书“大树属将军”5个大字。这棵象征着尽忠报国的古银杏树,作为乌镇历史的见证者,虽然历经沧桑巨变,却始终洋溢着生命的激情。
昭明书院也是必去之处,以首编《昭明文选》著称于世。《昭明文选》是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编选的一部诗文总集。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这部文选被称作《昭明文选》。《昭明文选》选材严谨、注重词藻,从古时候就被视为文学的教科书,是士子们必读的一部书。阅读此文选可提升文学修养,提高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现代文的写作水平。据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503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院一座。明万历年间,乌镇同知全廷训出于对萧统才学的敬仰,便在书院前建起一座石坊,里人沈士茂于石坊上方题写“六朝遗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匾额。石坊为花岗岩,门楼式,高约5米,宽3.8米。乌镇人非常珍惜这一文化遗迹。1977年茅盾欣闻故乡这一古迹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仍大难不毁,在给家乡的一首词《西江月》中写下了“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的佳句。
徜徉在乌镇的街道,向左或向右,总会不期然地遇见一条小巷,让人很是惊喜。临河的那一面,是通廊的长椅,只在与桥相连的地方和取水洗衣的小码头处稍稍断开,但视觉总是连绵的,望不到头,让人一见之下,即有坐上去歇歇的欲望。这一溜的长椅,有个香艳的名字,叫“美人靠”。只是这一刻,“美人靠”上空无一人,长廊寂寂,乐声不闻,一切都在午后的阳光里甜甜的睡着。
“江南有许多的表妹,而我只能采其一朵。”诗人如是说。乌镇这样的水乡,让人太想谈恋爱,便不由得生出许多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