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碗头
2020-09-24叙事散文季大相
八碗头季大相写下这个标题时,我自己也忍不住而窃笑起来。因为,当年吃八碗头的场景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其中,不乏馋相败露的镜头。记忆中,家乡人总将走亲戚、参加宴席之类与吃喝有关的事,说成是“去吃八碗头啊!”路上熟人碰面打招呼,也会送上一句:“
八碗头
季大相
写下这个标题时,我自己也忍不住而窃笑起来。因为,当年吃八碗头的场景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其中,不乏馋相败露的镜头。
记忆中,家乡人总将走亲戚、参加宴席之类与吃喝有关的事,说成是“去吃八碗头啊!”路上熟人碰面打招呼,也会送上一句:“今天穿戴这么齐整,去吃八碗头?”被问之人往往也会笑答,是的,某某过生日或者谁家小孩生日满月等等。直到今天,还有许多老年人还习惯于将各种赴宴应酬说成是去吃八碗头。
一九八0年代以前,家乡的八碗头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八”碗,是做生日、婚嫁等宴席时用以招待宾客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八碗头就是八道菜,一碗红烧肉、一碗肉圆、一盘鱼,这三道大菜是必须有的。其它五碗,无非是烩豆腐之类的蔬菜。特别是肉圆子,有数量的,一桌围坐八人,碗装十六个肉圆子,约同乒乓球大小,人均两个。在那年月,这桌菜是丰盛的。但是,如果放开肚皮,一个食量大的人就能风卷残云般地一扫光。庄上有一汉子,绰号“四二”,即:一顿能吃二斤肉和二斤米煮的米饭,一肩能挑二百斤的重担走上二十里路。食量大,关键是当时肚里长期缺油缺食所致。所以,一桌八人坐下来,虽然口中垂涎,但表面上大家都是彬彬有礼的,相互招呼着夹菜喝汤,文文雅雅。至散席时,没有人能够将肚皮填饱,可没有人会说出口,因为自家办宴席时也是这样的八碗头。看看别人,想想自己,大家不在乎吃喝,图的是亲朋好友相聚的热闹劲儿。当然,对于孩子们来说,眼巴巴地盯着红烧肉、肉圆,满脸馋相,则是另当别论的事了。那时,孩子最盼的事就是走亲戚,好跟随父母前去解顿荤馋,叫“做锅铲子”,大意是到人家的锅内去蹭吃蹭喝。主家开席了,我们一帮“锅铲子”手拿碗筷,便开始围在桌边转悠。大人们见了,就会心领神会地往“锅铲子”的锅内夹放红烧肉、肉圆子,父母不好意思往自家孩子的碗内夹放,一般都会夹到别人家孩子的碗内,礼尚往来,别人也会将红烧肉、肉圆往你家孩子的锅内夹放。等一帮“锅铲子”吃饱喝足了,桌上的红烧肉、肉圆子也就所剩无几了。当然,家长们也是有原则的,一般赴庄邻之间的宴席是不带“锅铲子”的,只有亲戚之间走动带“锅铲子”而显现关系更为亲密。
小时候,我不像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一出门去走亲戚,就尾随在后做“锅铲子”,撵也撵不回。在乡间的道路上,经常看到有小孩跟路而被大人打着痛哭流涕也懒着不肯返回的场景。这时,随行的亲友或者路人就会出来劝解:“算了,你就把他带着吧!小孩子能吃多少?”大人虽然气咻咻的,但也只好顺水推舟的作罢。记事起,每次父母走亲戚赴宴席时,都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带我去做“锅铲子”,每次都被我断然回绝:“不去。”这一来,正合小我两岁的妹妹的心意,她是家里的“老锅铲子”。八岁那年的一天,老姨娘过生日,要我们一家人都过去,我还是象往常一样说不去,父母轮流哄劝我,说家里没人做饭,老姨想你了,让你去她家玩玩之类的理由。我依旧偏执地不肯答应。太阳渐渐地升高,父亲不耐烦了,用手揪住我的耳朵拎着走,父亲手一松,我就往回跑。结果,我是眼泪鼓鼓地被父亲拎到老姨娘家的。老姨娘见我这副模样,很是心疼,把我拉进厨房,拿碗盛了半碗红烧肉递给我,说道:“不要哭了,快来吃肉。”我接过碗筷,一边抽咽着一边夹肉往嘴巴里塞,醇香醇香的红烧肉,自是挡不住的诱惑。很快,碗里的红烧肉就被我消灭殆尽。老姨娘问道:“吃没吃好?再盛些给你?”我点点头,将碗伸过去。老姨娘接过碗,又盛了半碗红烧肉递给我。多年以后,才从大表哥的闲谈中得知,我那次享受的待遇,羡煞了一帮做“锅铲子”的表兄弟、表姐妹和姨兄弟、姨姐妹。其时,老姨父是大队干部,家庭条件相对于普通人家来说,要好得多。所以,老姨娘家的宴席上的红烧肉都是用大海碗盛装上桌的,份量足够的多,达到一般人家的两倍。缘于这份原因,老姨娘家办事,在一干亲友之中,到她家的“锅铲子”是最多的。殊不知,家乡“吃伤”的说法在我身上验应了,在老姨娘家一顿吃的红烧肉太多,着实解了顿馋,但也由此倒了胃口,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我见到肉食就想吐。以致时至今日,我对肉类依旧兴趣不大。
农家宴席上的八碗头的变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见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乡村宴席上的八碗头,则是由十六样菜肴组合,又称“双八盘”、“八碗八碟”。“双八盘”除了鱼肉、肉圆外,还增加排骨、牛肉之类的品种,并有盐蹄、果盘等六个冷盘菜,除了冷盘菜以外,一般都是用大海碗盛装上桌,不但菜肴的品种多了,而且份量也足,宾客基本上都能吃饱喝足。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乡村宴席上的菜肴花色品种越来越多,十八样、二十样、二十二样、二十六样……宴席桌上摆满了碗碟,大鱼大肉、整鸡整鸭、老鳖等等,算得上是琳琅满目,有好多荤菜,像整鸡整鸭之类的,甚至还没有人动筷,奢侈而浪费。明知是浪费,但也没有人家愿意从俭办事,主要是怕落得个“小气”的名声,花点钱没关系,排场是万万不能小的。随着菜肴的花样增多,做“锅铲子”的孩子也与时俱进的越来越少了。过去,小孩子热衷于随大人赴宴席做“锅铲子”,图的是解一下子口头馋。现在,已很少有小孩子愿意跟随大人走亲戚赴宴席了。
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乡村的宴席也于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有很多人家进饭店、宾馆包席,家里不用烦一丁点儿神。并悄然兴起“帮办”这一新行业,厨师自带桌凳、碗盘筷子、锅灶等上门提供服务,办宴席的人家省心省事,再也不象过去那样,办一次宴席,光桌凳就要借遍半个庄子。不过,炭炉、煤气灶烹饪出的菜肴,少了份草锅的烟火味。还有,已很少能见到做“锅铲子”的孩子,乡村宴席已变成了单纯的人际间的应酬,却再也品不出当年那“八碗头”的原汁原味的醇香来,缺少了那份浓浓的人情味。
版权声明
[ 本帖最后由 季大相 于 2010-7-19 08:38 编辑 ]
季大相
写下这个标题时,我自己也忍不住而窃笑起来。因为,当年吃八碗头的场景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其中,不乏馋相败露的镜头。
记忆中,家乡人总将走亲戚、参加宴席之类与吃喝有关的事,说成是“去吃八碗头啊!”路上熟人碰面打招呼,也会送上一句:“今天穿戴这么齐整,去吃八碗头?”被问之人往往也会笑答,是的,某某过生日或者谁家小孩生日满月等等。直到今天,还有许多老年人还习惯于将各种赴宴应酬说成是去吃八碗头。
一九八0年代以前,家乡的八碗头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八”碗,是做生日、婚嫁等宴席时用以招待宾客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八碗头就是八道菜,一碗红烧肉、一碗肉圆、一盘鱼,这三道大菜是必须有的。其它五碗,无非是烩豆腐之类的蔬菜。特别是肉圆子,有数量的,一桌围坐八人,碗装十六个肉圆子,约同乒乓球大小,人均两个。在那年月,这桌菜是丰盛的。但是,如果放开肚皮,一个食量大的人就能风卷残云般地一扫光。庄上有一汉子,绰号“四二”,即:一顿能吃二斤肉和二斤米煮的米饭,一肩能挑二百斤的重担走上二十里路。食量大,关键是当时肚里长期缺油缺食所致。所以,一桌八人坐下来,虽然口中垂涎,但表面上大家都是彬彬有礼的,相互招呼着夹菜喝汤,文文雅雅。至散席时,没有人能够将肚皮填饱,可没有人会说出口,因为自家办宴席时也是这样的八碗头。看看别人,想想自己,大家不在乎吃喝,图的是亲朋好友相聚的热闹劲儿。当然,对于孩子们来说,眼巴巴地盯着红烧肉、肉圆,满脸馋相,则是另当别论的事了。那时,孩子最盼的事就是走亲戚,好跟随父母前去解顿荤馋,叫“做锅铲子”,大意是到人家的锅内去蹭吃蹭喝。主家开席了,我们一帮“锅铲子”手拿碗筷,便开始围在桌边转悠。大人们见了,就会心领神会地往“锅铲子”的锅内夹放红烧肉、肉圆子,父母不好意思往自家孩子的碗内夹放,一般都会夹到别人家孩子的碗内,礼尚往来,别人也会将红烧肉、肉圆往你家孩子的锅内夹放。等一帮“锅铲子”吃饱喝足了,桌上的红烧肉、肉圆子也就所剩无几了。当然,家长们也是有原则的,一般赴庄邻之间的宴席是不带“锅铲子”的,只有亲戚之间走动带“锅铲子”而显现关系更为亲密。
小时候,我不像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一出门去走亲戚,就尾随在后做“锅铲子”,撵也撵不回。在乡间的道路上,经常看到有小孩跟路而被大人打着痛哭流涕也懒着不肯返回的场景。这时,随行的亲友或者路人就会出来劝解:“算了,你就把他带着吧!小孩子能吃多少?”大人虽然气咻咻的,但也只好顺水推舟的作罢。记事起,每次父母走亲戚赴宴席时,都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带我去做“锅铲子”,每次都被我断然回绝:“不去。”这一来,正合小我两岁的妹妹的心意,她是家里的“老锅铲子”。八岁那年的一天,老姨娘过生日,要我们一家人都过去,我还是象往常一样说不去,父母轮流哄劝我,说家里没人做饭,老姨想你了,让你去她家玩玩之类的理由。我依旧偏执地不肯答应。太阳渐渐地升高,父亲不耐烦了,用手揪住我的耳朵拎着走,父亲手一松,我就往回跑。结果,我是眼泪鼓鼓地被父亲拎到老姨娘家的。老姨娘见我这副模样,很是心疼,把我拉进厨房,拿碗盛了半碗红烧肉递给我,说道:“不要哭了,快来吃肉。”我接过碗筷,一边抽咽着一边夹肉往嘴巴里塞,醇香醇香的红烧肉,自是挡不住的诱惑。很快,碗里的红烧肉就被我消灭殆尽。老姨娘问道:“吃没吃好?再盛些给你?”我点点头,将碗伸过去。老姨娘接过碗,又盛了半碗红烧肉递给我。多年以后,才从大表哥的闲谈中得知,我那次享受的待遇,羡煞了一帮做“锅铲子”的表兄弟、表姐妹和姨兄弟、姨姐妹。其时,老姨父是大队干部,家庭条件相对于普通人家来说,要好得多。所以,老姨娘家的宴席上的红烧肉都是用大海碗盛装上桌的,份量足够的多,达到一般人家的两倍。缘于这份原因,老姨娘家办事,在一干亲友之中,到她家的“锅铲子”是最多的。殊不知,家乡“吃伤”的说法在我身上验应了,在老姨娘家一顿吃的红烧肉太多,着实解了顿馋,但也由此倒了胃口,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我见到肉食就想吐。以致时至今日,我对肉类依旧兴趣不大。
农家宴席上的八碗头的变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见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乡村宴席上的八碗头,则是由十六样菜肴组合,又称“双八盘”、“八碗八碟”。“双八盘”除了鱼肉、肉圆外,还增加排骨、牛肉之类的品种,并有盐蹄、果盘等六个冷盘菜,除了冷盘菜以外,一般都是用大海碗盛装上桌,不但菜肴的品种多了,而且份量也足,宾客基本上都能吃饱喝足。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乡村宴席上的菜肴花色品种越来越多,十八样、二十样、二十二样、二十六样……宴席桌上摆满了碗碟,大鱼大肉、整鸡整鸭、老鳖等等,算得上是琳琅满目,有好多荤菜,像整鸡整鸭之类的,甚至还没有人动筷,奢侈而浪费。明知是浪费,但也没有人家愿意从俭办事,主要是怕落得个“小气”的名声,花点钱没关系,排场是万万不能小的。随着菜肴的花样增多,做“锅铲子”的孩子也与时俱进的越来越少了。过去,小孩子热衷于随大人赴宴席做“锅铲子”,图的是解一下子口头馋。现在,已很少有小孩子愿意跟随大人走亲戚赴宴席了。
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乡村的宴席也于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有很多人家进饭店、宾馆包席,家里不用烦一丁点儿神。并悄然兴起“帮办”这一新行业,厨师自带桌凳、碗盘筷子、锅灶等上门提供服务,办宴席的人家省心省事,再也不象过去那样,办一次宴席,光桌凳就要借遍半个庄子。不过,炭炉、煤气灶烹饪出的菜肴,少了份草锅的烟火味。还有,已很少能见到做“锅铲子”的孩子,乡村宴席已变成了单纯的人际间的应酬,却再也品不出当年那“八碗头”的原汁原味的醇香来,缺少了那份浓浓的人情味。
版权声明
[ 本帖最后由 季大相 于 2010-7-19 08:38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