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已远离的父亲
清明时节,乍暖还寒。
白天去父母的墓地祭拜,忘记给父亲祭上一杯酒。
夜,窗外风紧雨骤,灯下静听谭维维《乌兰巴托的夜》,泪眼蒙眬中,浮现父亲的身影。
父亲一米七左右的个子,骨架单薄,40岁已头发花白,鼻梁上架着酒瓶底厚的高度近视眼镜。那个时候,物资匮乏,父亲时常呼朋引伴,把母亲收藏起来的皮蛋、花生米或者其他稍好一点的吃食,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出来,做了下酒菜。偶尔,酒醉的父亲还会向在一旁唠叨不休的母亲挥起老拳,是母亲生气时口中的军阀作风、酒癫子。
年少的我,讨厌父亲喝酒、讨厌他在并不宽敞的家里,唯一一盏白炽灯下,在既当餐桌又写作业的木桌上,帮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写家信、写证明材料。也讨厌父亲收集民谣(母亲口里的灵梆子)时,以手指为鼓点,敲响木餐桌,哐起哒呲、哐起哒呲,拉腔拉调地哼起京剧。母亲老是嘲讽,哼了半天,人都快哼掉气了,还不得一句话出来。
那年,因父亲档案中查出了曾任国民党军需官的历史,加之平素父亲自视甚高,鄙视一个老读错报纸的小领导冇文化,便让那人抓住小辫子,很快整成了国民党残渣余孽,关到防空洞里,写检查、写交代,写了个不分日夜,天昏地暗。
接近年关的时候,母亲拖着六七岁的我,说是去接父亲回家过年,因走得急,我一脚捅到路上泥塘子里,每走一步,棉鞋便会冒一股泥水,母亲便让我在路经的舅舅家等。等舅妈把的我棉鞋在煤火上烤干,母亲已接到了父亲。
围坐火炉边,舅舅一家听母亲复述成功营救父亲的经历:当了多年街道主任的母亲,拍桌打椅,与单位看管父亲的人争吵,先是背诵毛主席的“唯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的语录,再控诉万恶的旧社会,我家老公受苦出身,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是抓壮丁出去的,是地地道道的无产阶级、是投诚起义的革命军人,我19岁参加革命工作,根红苗正,热爱党、热爱毛主席,么子国民党残渣余孽,你们是这拿了鸡毛当令箭,公报私仇。你们关着他不让他回家,是迫害无产阶级革命派,还不放人,我要带了屋里的三个崽女,死得单位来,我要到北京去,向毛主席喊冤。恰好单位的工宣队长路过,是和母亲一起上过夜校扫盲班的同学,于是,就让母亲领回家了父亲。
自此,父亲被戴上了国民党残渣余孽的帽子,发配到翻砂车间劳动改造。
烧炼铸件的闷火炉升温时,温度可达2000多度。熄火后,高温烤炙依然热烈,高度近视的父亲从炉里往外搬铸件时,因铸件烫穿帆布手套,铸件一不小心砸到了脚上,大脚趾应声碎裂。当班的班长是个厚道人,差人把父亲送回家,破天荒让父亲在家休息了差不多一个月。
晚上,母亲便悄悄去找一个叫艾爹的四类分子,他是解放前国民党潜伏下来的特工组长,治跌打损伤在当时很有名气,当时作为街道管区主任的母亲,从来没有为难过他。
艾爹摸了摸、捏了捏父亲的大脚趾,敷上草药,绑上杉木皮,父亲竟然立马止了疼痛。伤筋动骨一百天,躺在凉床上的父亲闲得无聊,和我约法不能和外人说道后,便给我说起了《封神榜》。
至今,那些故事中的人物在我脑海中依然鲜活。
我讨厌那个阴险狡诈的申公豹,特别喜欢土行孙。擅长遁地术的土行孙活泼可爱,幽默滑稽,又真诚热心,法力高强,手拿铁棍,腰间掖着捆仙绳。威力无比的捆仙绳,可以根据土行孙的指令,伸缩自如地自动捆绑敌人,且被捆者越挣扎越紧,即使法力高强如杨戬哪吒,一旦被捆也无法逃脱,土行孙凭借法宝捆仙绳力克天下英雄。
土行孙曾被申公豹蒙骗,当上商汤先锋将军后,曾一度生擒杨戬与哪吒。土行孙孙醒悟后知错改错,将二人释放,还做了哪吒的好伙伴,改投西歧,帮助周武王姬讨伐昏瞆无道的纣王。
最新奇的桥段,是土行孙找到姜子牙,嘚瑟地卖弄他的飞头新法术,来试探姜子牙的道行。不料被南极仙翁发现后,一通教训,派童子化身白鹤将其头颅衔走。父亲抑扬顿挫的讲述,带儿时的我走进一个天马行空、梦想无尽、光怪陆离,魔幻无比的世界。
再后来,母亲因为不愿和父亲划清界限,丢掉了废油再生厂厂长的位子,全家从当时算是高大宽敞的三层楼套房搬出来,一条大木船装着家具与全家大小,横渡资江,搬到了西流湾一个大柳树下,一间阴暗潮湿,伸手能摸到屋檐的房子里。
我转学了。当时的桃花仑小学我上学的班级,有不少老红军、军分区司令、政委、地委领导的子女。他们穿着相当普通工人半月到一月的工资的花的确良或洁白的衬衫,当时流行的克拉米雨伞被他们撑在雨中,曾经是卡在我心头的一根鱼刺。黑得发亮的伞衣、银白的不锈钢伞骨,时不时在雨中转动伞柄,雨水便会洒出一圈晶莹的水花。那漂亮的雨伞闪烁的银光。
每当下雨时,如非倾盆,我会裹着一条我自认为好看的头巾去上学,多年后,还有同学记得我进教室时,一下下抖动头巾上雨滴的动作。
一个春雨淅沥的下午,临近放学。在学校木质结构的风雨长廊内,穿着单薄的父亲来接我回家,腋下夹着把长了黑色斑点的黄油布伞,雨衣上的水滴落地面,留下湿答答的一摊。我极不情愿地走近父亲,懊恼道:你怎么来了?并伸手推开了父亲递给我的油布雨伞。
几十年过去了,我却还依稀记得父亲那有些错愕的面容。回头审视自己,可能是在父亲没受冲击之前,那个年代少见的毛线风雪帽、深筒雨靴、过年的新衣,别的孩子羡慕的眼光,早已滋养了心里小小的虚荣,年少的我,不能理会父亲的无奈,却在心里责怪父亲不能给自己物质与心理虚荣的满足。
一个夏天的傍晚,父亲与一个在街道上名声不好的中年寡妇在大街上并肩行走,让读初中放学回家的我,顿时提高警惕跟了一路。我在路边选了一块碗口大的鹅卵石,心想,如果父亲过家门而不入,我就拿鹅卵石把寡妇的脑壳砸个大窟窿。因为听母亲说过,父亲曾经在发工资的日子,瞒着母亲,给一个瘦得像风都吹得起、眼睛一条缝、叫翠英的矮个子女人塞了5 元钱,那女人三十多岁时死了男人,还拖着两个流鼻涕的小男伢。母亲说,那个女人曾经是父亲的童养媳,因为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抓了壮丁,生死不明,童养媳就嫁给了别人,哪知所嫁之人是个短命的,留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
那时候,上小学一期的学费也就3元5角钱,一斤肉7角5分钱,5元钱对当时的城镇居民来说,算是巨款了。亏的父亲是转业干部,一个月实打实有三十四元五角的工资。母亲的述说,让我心里时刻绷紧了这根“阶级斗争”的弦。
还好,走到家门口,父亲就回家了。我悄悄地扔了那块石头,装着若无其事地回了家。
2007年,父亲患脑溢血,经抢救,当时已能正常起坐、饮食。一天早晨,从床上坐起摔倒再也没醒来。
父亲走后,哭得最伤心的,是父亲在安化大山里办转运站时,从大火中救出的义女。
一场山火中,在火势浓烈的茅草房内,父亲救出了两个女孩,一个十来岁,一个七八岁。当父亲再次冲进大火中抢出一坛米时,茅房一下就坍塌了。
当山里的汉子连滚带爬赶到废墟边,拉着两个女儿就给父亲跪下了,感谢父亲的救命之恩。从此,我家就多了一个大女儿。逢年过节,大姐都会给父母亲拜年,家里会比别人家多出那时少有的安化腊肉、无烟木炭。
而二姐时常回忆父亲的,是自己托养在乡下的日子。
二姐两岁的时候,父母都要工作,因为保姆在带二姐的同时,也拉扯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一半吃食进了保姆孩子的嘴里。二姐营养不良,媠媠(母亲的姐姐)就主动把孩子带到自己生活的兰派溪镇抚养。
一次,媠生了病,乡下卫生院的医生怀疑是癌症。走了几十里路去看女儿的父亲,恰好听到了媠与自己的大闺女哭诉。
父亲进屋抱起三岁的姐姐就走,飞快地赶上了刚要启程的机帆船回家,把孩子送回家后,立即赶到单位,借了30元钱,又一路小跑赶到镇上。一进门,就听到媠的女儿在大骂父亲不是人,听闻病情,招呼都不打一声,抱起自己的崽就跑了。
父亲听了也没计较,径直走了媠面前,把30元钱递给她:姐姐,莫急,你先拿了这三十元钱去省城诊病,不够的话,告诉我,我再想办法。第二天,媠乘着父亲联系的汽车车去了省城医院,幸好,不是恶疾。后来,嘴快的表姐告诉母亲,说自己骂了姨父。母亲责怪父亲,当时为什么不讲清楚情况。父亲说,一则,我不晓得预支到工资不,二则我要是赶不到那一班船,厂里财务室就下班了。
让我一直心绪郁结的,是与父亲的一次争执。
七十年代末,父亲终于有行动的自由了。由闷火炉工提升为仓库保管员。
那时我已护校毕业,到医院工作。一次科室交班会后,同为一个单位的家属子弟的科室的护理员,当着全科室的人面,大声说,你父亲昨天晚上唱孝歌子了。
孝歌子是家乡一个古老的习俗。谁家老(死)了人,便会搭起灵堂,请会唱戏的人去热闹两个晚上,俗称唱孝歌子。唱一晚上的孝歌子,每晚能得到一包烟、一条毛巾,晚上还能吃到一碗肉丝面。越热闹,孝家越有体面。但唱孝歌子的人是没有体面的。父亲唱了几首孝歌子,没有要烟与毛巾,当然,也没有吃面。
下班回家,正好遇上有人来邀父亲唱孝歌,我立马阻止父亲,父亲觉颜面大失,坚持要去。我跪下,威胁父亲道:只要你现在去,我马上从楼上跳下去。那时我家住的跑马楼是三楼。在别人的劝阻下,父亲终于没去。从此,父亲再也没有去唱孝歌了。
八十年代末,我已成家。因丈夫自费学习,单位每月只发30元的生活费,我又生了孩子,生活负担沉重。当时已退休的父亲,默默找了一份当大厨的工作。那时交通不便,父亲每天起早贪黑,往返二十多里,每月给我300元,另300元交给母亲,济济我的哥哥、姐姐,一直坚持到我丈夫毕业工作。
现在想来,当年曾是西南军区文工团文化教员的父亲,是否在《苏三起解》的西皮流水板中,怀念自己曾经引以为快乐的岁月?是否在哼唱中,回忆起读私塾时,代替夫子打不会念书的同窗手板心的日子?是否在哼唱中,回想在抗战期间,在重庆的空袭中,写好血书,与日寇决一死战、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悲壮场景?当内心悲凉,发声沉寂时,他是否想借逝者狭小的一角,发出自己的声音、渲泄自己内心的苦闷?
父亲已走多年,每当听见京剧唱响,我仿佛看到父亲的样子,听到父亲的哼唱。
父亲留下的这些习惯爱好,像冬日的荒野里、沉睡多年睡莲的种子,终于穿过风、穿过雨,穿过沉寂多年心灵的旷野,在春寒料峭的日子,发芽了。
而今,我却越来越像父亲,我也喜欢和谈得拢的朋友一起,喝点小酒,也开始收集民谣、开始在草地上盘膝而坐,打着拍子,哼唱父亲时常哼唱的《空城计》《苏三起解》。
父亲没有给我留下什么金银财宝,但给我留下了隐忍、宽容,留下了前行路途上一盏善的灯。
当太阳落下,黑夜弥漫,这灯火便照亮我前行。
悲欢离合总无情,窗外清明雨,一任点滴到天明。
渐渐读懂父亲,鬓已星星。
清明时节,乍暖还寒。
白天去父母的墓地祭拜,忘记给父亲祭上一杯酒。
夜,窗外风紧雨骤,灯下静听谭维维《乌兰巴托的夜》,泪眼蒙眬中,浮现父亲的身影。
父亲一米七左右的个子,骨架单薄,40岁已头发花白,鼻梁上架着酒瓶底厚的高度近视眼镜。那个时候,物资匮乏,父亲时常呼朋引伴,把母亲收藏起来的皮蛋、花生米或者其他稍好一点的吃食,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出来,做了下酒菜。偶尔,酒醉的父亲还会向在一旁唠叨不休的母亲挥起老拳,是母亲生气时口中的军阀作风、酒癫子。
年少的我,讨厌父亲喝酒、讨厌他在并不宽敞的家里,唯一一盏白炽灯下,在既当餐桌又写作业的木桌上,帮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写家信、写证明材料。也讨厌父亲收集民谣(母亲口里的灵梆子)时,以手指为鼓点,敲响木餐桌,哐起哒呲、哐起哒呲,拉腔拉调地哼起京剧。母亲老是嘲讽,哼了半天,人都快哼掉气了,还不得一句话出来。
那年,因父亲档案中查出了曾任国民党军需官的历史,加之平素父亲自视甚高,鄙视一个老读错报纸的小领导冇文化,便让那人抓住小辫子,很快整成了国民党残渣余孽,关到防空洞里,写检查、写交代,写了个不分日夜,天昏地暗。
接近年关的时候,母亲拖着六七岁的我,说是去接父亲回家过年,因走得急,我一脚捅到路上泥塘子里,每走一步,棉鞋便会冒一股泥水,母亲便让我在路经的舅舅家等。等舅妈把的我棉鞋在煤火上烤干,母亲已接到了父亲。
围坐火炉边,舅舅一家听母亲复述成功营救父亲的经历:当了多年街道主任的母亲,拍桌打椅,与单位看管父亲的人争吵,先是背诵毛主席的“唯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的语录,再控诉万恶的旧社会,我家老公受苦出身,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是抓壮丁出去的,是地地道道的无产阶级、是投诚起义的革命军人,我19岁参加革命工作,根红苗正,热爱党、热爱毛主席,么子国民党残渣余孽,你们是这拿了鸡毛当令箭,公报私仇。你们关着他不让他回家,是迫害无产阶级革命派,还不放人,我要带了屋里的三个崽女,死得单位来,我要到北京去,向毛主席喊冤。恰好单位的工宣队长路过,是和母亲一起上过夜校扫盲班的同学,于是,就让母亲领回家了父亲。
自此,父亲被戴上了国民党残渣余孽的帽子,发配到翻砂车间劳动改造。
烧炼铸件的闷火炉升温时,温度可达2000多度。熄火后,高温烤炙依然热烈,高度近视的父亲从炉里往外搬铸件时,因铸件烫穿帆布手套,铸件一不小心砸到了脚上,大脚趾应声碎裂。当班的班长是个厚道人,差人把父亲送回家,破天荒让父亲在家休息了差不多一个月。
晚上,母亲便悄悄去找一个叫艾爹的四类分子,他是解放前国民党潜伏下来的特工组长,治跌打损伤在当时很有名气,当时作为街道管区主任的母亲,从来没有为难过他。
艾爹摸了摸、捏了捏父亲的大脚趾,敷上草药,绑上杉木皮,父亲竟然立马止了疼痛。伤筋动骨一百天,躺在凉床上的父亲闲得无聊,和我约法不能和外人说道后,便给我说起了《封神榜》。
至今,那些故事中的人物在我脑海中依然鲜活。
我讨厌那个阴险狡诈的申公豹,特别喜欢土行孙。擅长遁地术的土行孙活泼可爱,幽默滑稽,又真诚热心,法力高强,手拿铁棍,腰间掖着捆仙绳。威力无比的捆仙绳,可以根据土行孙的指令,伸缩自如地自动捆绑敌人,且被捆者越挣扎越紧,即使法力高强如杨戬哪吒,一旦被捆也无法逃脱,土行孙凭借法宝捆仙绳力克天下英雄。
土行孙曾被申公豹蒙骗,当上商汤先锋将军后,曾一度生擒杨戬与哪吒。土行孙孙醒悟后知错改错,将二人释放,还做了哪吒的好伙伴,改投西歧,帮助周武王姬讨伐昏瞆无道的纣王。
最新奇的桥段,是土行孙找到姜子牙,嘚瑟地卖弄他的飞头新法术,来试探姜子牙的道行。不料被南极仙翁发现后,一通教训,派童子化身白鹤将其头颅衔走。父亲抑扬顿挫的讲述,带儿时的我走进一个天马行空、梦想无尽、光怪陆离,魔幻无比的世界。
再后来,母亲因为不愿和父亲划清界限,丢掉了废油再生厂厂长的位子,全家从当时算是高大宽敞的三层楼套房搬出来,一条大木船装着家具与全家大小,横渡资江,搬到了西流湾一个大柳树下,一间阴暗潮湿,伸手能摸到屋檐的房子里。
我转学了。当时的桃花仑小学我上学的班级,有不少老红军、军分区司令、政委、地委领导的子女。他们穿着相当普通工人半月到一月的工资的花的确良或洁白的衬衫,当时流行的克拉米雨伞被他们撑在雨中,曾经是卡在我心头的一根鱼刺。黑得发亮的伞衣、银白的不锈钢伞骨,时不时在雨中转动伞柄,雨水便会洒出一圈晶莹的水花。那漂亮的雨伞闪烁的银光。
每当下雨时,如非倾盆,我会裹着一条我自认为好看的头巾去上学,多年后,还有同学记得我进教室时,一下下抖动头巾上雨滴的动作。
一个春雨淅沥的下午,临近放学。在学校木质结构的风雨长廊内,穿着单薄的父亲来接我回家,腋下夹着把长了黑色斑点的黄油布伞,雨衣上的水滴落地面,留下湿答答的一摊。我极不情愿地走近父亲,懊恼道:你怎么来了?并伸手推开了父亲递给我的油布雨伞。
几十年过去了,我却还依稀记得父亲那有些错愕的面容。回头审视自己,可能是在父亲没受冲击之前,那个年代少见的毛线风雪帽、深筒雨靴、过年的新衣,别的孩子羡慕的眼光,早已滋养了心里小小的虚荣,年少的我,不能理会父亲的无奈,却在心里责怪父亲不能给自己物质与心理虚荣的满足。
一个夏天的傍晚,父亲与一个在街道上名声不好的中年寡妇在大街上并肩行走,让读初中放学回家的我,顿时提高警惕跟了一路。我在路边选了一块碗口大的鹅卵石,心想,如果父亲过家门而不入,我就拿鹅卵石把寡妇的脑壳砸个大窟窿。因为听母亲说过,父亲曾经在发工资的日子,瞒着母亲,给一个瘦得像风都吹得起、眼睛一条缝、叫翠英的矮个子女人塞了5 元钱,那女人三十多岁时死了男人,还拖着两个流鼻涕的小男伢。母亲说,那个女人曾经是父亲的童养媳,因为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抓了壮丁,生死不明,童养媳就嫁给了别人,哪知所嫁之人是个短命的,留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
那时候,上小学一期的学费也就3元5角钱,一斤肉7角5分钱,5元钱对当时的城镇居民来说,算是巨款了。亏的父亲是转业干部,一个月实打实有三十四元五角的工资。母亲的述说,让我心里时刻绷紧了这根“阶级斗争”的弦。
还好,走到家门口,父亲就回家了。我悄悄地扔了那块石头,装着若无其事地回了家。
2007年,父亲患脑溢血,经抢救,当时已能正常起坐、饮食。一天早晨,从床上坐起摔倒再也没醒来。
父亲走后,哭得最伤心的,是父亲在安化大山里办转运站时,从大火中救出的义女。
一场山火中,在火势浓烈的茅草房内,父亲救出了两个女孩,一个十来岁,一个七八岁。当父亲再次冲进大火中抢出一坛米时,茅房一下就坍塌了。
当山里的汉子连滚带爬赶到废墟边,拉着两个女儿就给父亲跪下了,感谢父亲的救命之恩。从此,我家就多了一个大女儿。逢年过节,大姐都会给父母亲拜年,家里会比别人家多出那时少有的安化腊肉、无烟木炭。
而二姐时常回忆父亲的,是自己托养在乡下的日子。
二姐两岁的时候,父母都要工作,因为保姆在带二姐的同时,也拉扯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一半吃食进了保姆孩子的嘴里。二姐营养不良,媠媠(母亲的姐姐)就主动把孩子带到自己生活的兰派溪镇抚养。
一次,媠生了病,乡下卫生院的医生怀疑是癌症。走了几十里路去看女儿的父亲,恰好听到了媠与自己的大闺女哭诉。
父亲进屋抱起三岁的姐姐就走,飞快地赶上了刚要启程的机帆船回家,把孩子送回家后,立即赶到单位,借了30元钱,又一路小跑赶到镇上。一进门,就听到媠的女儿在大骂父亲不是人,听闻病情,招呼都不打一声,抱起自己的崽就跑了。
父亲听了也没计较,径直走了媠面前,把30元钱递给她:姐姐,莫急,你先拿了这三十元钱去省城诊病,不够的话,告诉我,我再想办法。第二天,媠乘着父亲联系的汽车车去了省城医院,幸好,不是恶疾。后来,嘴快的表姐告诉母亲,说自己骂了姨父。母亲责怪父亲,当时为什么不讲清楚情况。父亲说,一则,我不晓得预支到工资不,二则我要是赶不到那一班船,厂里财务室就下班了。
让我一直心绪郁结的,是与父亲的一次争执。
七十年代末,父亲终于有行动的自由了。由闷火炉工提升为仓库保管员。
那时我已护校毕业,到医院工作。一次科室交班会后,同为一个单位的家属子弟的科室的护理员,当着全科室的人面,大声说,你父亲昨天晚上唱孝歌子了。
孝歌子是家乡一个古老的习俗。谁家老(死)了人,便会搭起灵堂,请会唱戏的人去热闹两个晚上,俗称唱孝歌子。唱一晚上的孝歌子,每晚能得到一包烟、一条毛巾,晚上还能吃到一碗肉丝面。越热闹,孝家越有体面。但唱孝歌子的人是没有体面的。父亲唱了几首孝歌子,没有要烟与毛巾,当然,也没有吃面。
下班回家,正好遇上有人来邀父亲唱孝歌,我立马阻止父亲,父亲觉颜面大失,坚持要去。我跪下,威胁父亲道:只要你现在去,我马上从楼上跳下去。那时我家住的跑马楼是三楼。在别人的劝阻下,父亲终于没去。从此,父亲再也没有去唱孝歌了。
八十年代末,我已成家。因丈夫自费学习,单位每月只发30元的生活费,我又生了孩子,生活负担沉重。当时已退休的父亲,默默找了一份当大厨的工作。那时交通不便,父亲每天起早贪黑,往返二十多里,每月给我300元,另300元交给母亲,济济我的哥哥、姐姐,一直坚持到我丈夫毕业工作。
现在想来,当年曾是西南军区文工团文化教员的父亲,是否在《苏三起解》的西皮流水板中,怀念自己曾经引以为快乐的岁月?是否在哼唱中,回忆起读私塾时,代替夫子打不会念书的同窗手板心的日子?是否在哼唱中,回想在抗战期间,在重庆的空袭中,写好血书,与日寇决一死战、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悲壮场景?当内心悲凉,发声沉寂时,他是否想借逝者狭小的一角,发出自己的声音、渲泄自己内心的苦闷?
父亲已走多年,每当听见京剧唱响,我仿佛看到父亲的样子,听到父亲的哼唱。
父亲留下的这些习惯爱好,像冬日的荒野里、沉睡多年睡莲的种子,终于穿过风、穿过雨,穿过沉寂多年心灵的旷野,在春寒料峭的日子,发芽了。
而今,我却越来越像父亲,我也喜欢和谈得拢的朋友一起,喝点小酒,也开始收集民谣、开始在草地上盘膝而坐,打着拍子,哼唱父亲时常哼唱的《空城计》《苏三起解》。
父亲没有给我留下什么金银财宝,但给我留下了隐忍、宽容,留下了前行路途上一盏善的灯。
当太阳落下,黑夜弥漫,这灯火便照亮我前行。
悲欢离合总无情,窗外清明雨,一任点滴到天明。
渐渐读懂远去的父亲,鬓已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