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馕”相助
我没去过新疆,想象中的它应该有着旖旎的风光,香甜的葡萄和可以堆成山的哈密瓜;我也很少接触到新疆人,对他们的印象因为卖切糕传闻还颇有“畏惧”。可是这天,当我无意间碰见这个来自新疆维吾尔族的小伙,很快,所有的疑虑生畏感消失殆尽,内心被无数感动和敬佩塞得满满当当.
一大早,我驱车到前洲菜场,到了目的地,发现停车位置都没有了,只能绕着菜场找车位,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饶了两圈后在另一面发现了空位。开心停好车,推开车门就嗅到一股好闻的香气,不由地循着香气找寻。走了十多米,便来到一个超市的入口,在入口旁边有一个摊位,玻璃的柜子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里面放着一个个烤好的馕。玻璃柜后是一张宽大的桌子,上面摆放着制馕的工具,一些粉团。其中一个模子像一个手鼓,又像一个大蘑菇,上面还有彩绘,很有异域风情。紧靠桌子的是一个特制的炉子,一个小伙子正在做着馕,那独特的西域外貌特征十分明显的:微卷的头发,高挺的鼻梁,鼻尖略尖,还有略带内陷的大眼睛,一看就是新疆人。只见他把面团胚子进行按压,敲打,撒上芝麻,并且用特制的工具敲上花纹,然后迅捷地探身将馕胚甩贴在炉壁上,又用钩子将烤好的馕勾出。刚出炉的馕色泽泛黄,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
也许我的表现有点奇怪,那个新疆小伙抬头笑着:“要不要买点尝尝?十块钱三个。”我诧异地脱口而出:“啊?你会说这里的话啊?”“我在这里好多年了,早就学会了无锡话,就是说的不太好。”就这样,我们有一句没一句聊开了:小伙名叫坤杜孜江,他2012年曾跟着老乡来过无锡,在江阴、洛社等地方摆摊做馕,后来,2017年又到了山东做生意,但生意不好,就回去了。但是在家乡没待多久,就于2019年7月份又离开家乡来到了无锡,在惠山区前洲镇干起了老本行——新疆烤馕。他的手艺不错,为人又热心,香气诱人的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生意不错。于是和妻女就在这里租房住了下来,一干就这么多年了。
不知何时旁边站了个中年男人:“这个小伙子是个大好人,曾经捐了几千个馕的。”我惊讶地看向小伙,此刻他脸红红的,不知是不好意思,还是被炉火烤的缘故。再三追问下,终于弄清楚了来龙去脉:在2021年7月25日上午,坤杜孜江刷抖音时无意间看到一则揪心的消息:7月17日----23日,河南中北部出现大暴雨,郑州,新乡、开封、周口、焦作等地部分地区出现罕见特大暴雨,雨量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多地道路交通中断,断水断电。群众被水围困,缺水缺粮。看到这些他难过极了,做生意也没了心思。他不断在各个网络平台上搜索着,关注着河南的汛情,心情也随着灾情报道越发沉重。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要尽自己所能,为河南灾区出份力。自己没别的本事,只会做馕,那就倾“馕”助豫。
回到家,他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也很支持。考虑到疫情期间食品安全和捐赠渠道、捐赠对象、运输等一系列问题,他联系了河南灾区当地政府。最终在惠山区民宗、公安等部门的协调帮助下,联系好了捐赠接受地和快递公司,快递公司负责人还主动承担了这笔运费。
解决了捐赠和运输问题后,他马上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在当地的一个朋友和同样在无锡市开烤馕店的侄子,大家一拍即合,说干就干。他们三人分头准备好各种材料,一切就绪开始打馕。制作一个馕需要和面、制饼、烤制等多个环节,一炉可烤制二十余个,一天可制作三百余个。虽然有亲友帮助,但要完成二千个捐赠数目绝不是易事。为了能尽快将最新鲜的馕送到灾民手中,他一刻也不敢停歇,夜以继日赶工。从25日下午一点多一直忙到了第二天上午八点多,实在累极了,就简单休息一下,三个多小时后,又继续开始打馕。他想着,早点完成就可以早点装车,早点发车就可以早点到达灾民手里,早一点到灾民手里,他们就可以少受一点罪。干,继续干!这一忙,又是从中午十二点一直到第三天下午的五点多,整整两天两夜啊,熬红了眼睛,酸胀了胳膊,总算将馕饼顺利制作完成。接下来又是一系列事情,装袋、打包、装箱,累得腰酸背痛腿抽筋,可是,当看到装满烤馕的车子发动的那一刻,这位三十多岁的新疆小伙脸上露出疲惫而又满足的笑容。
“你太了不起了!”我看着朴实的坤杜孜江,由衷赞道。“没有没有,这是应该的。”他连忙摇头,“我来到前洲这几年,一开始人生地不熟,幸亏我们的生活、工作各方面得到了街道和乡邻的帮助,我当时就想,以后有能力有机会一定也要尽力他人。对我来说,只会制馕,也只能做这点表表心意。还有,现在我正在攒钱,准备在前洲买房,只要肯干,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一定会的。你家有几个孩子呀?”他笑着说:“一个女儿,取名古丽。在维吾尔语中是花朵的意思,希望她像花朵一样美丽。”多么美丽的名字,多么美好的寓意。相信这朵新疆小花一定能在美丽的无锡茁壮成长,绽放出独有的光彩。
时间不早了,我买了三个馕,挥手与他作别。在车上,我忍不住咬了一口,细细咀嚼。那特有的香气萦绕鼻端,溢满口腔,钻进心田。能吃到如此美味的馕,遇见如此可爱的人,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