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悠悠纵奇兵
五月下旬,天气适宜,正是赤水河畔风光旖旎之时。
悠悠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场坝镇豆戛寨山箐,流经滇、黔、川三省,绵延五百多里,纳万水千山、越千沟万壑,一路浩浩荡荡,高歌猛进,以锐不可当之势在四川省合江县的李子林汇入长江。
赤水河有四分之三流域在大山中,两岸陡峭,激流险滩遍布。自古险峻处,多是兵家必争之地。果然,在赤水大瀑布景区中的风溪河谷就有“奇兵古道”的石刻留证。
石刻立于风溪河谷中,高约两米,宽约四米,“奇兵古道”四个遒劲大字,在奔腾的河水中犹如四面不倒的战旗,镌刻在一方巨石上。滔滔河水,从上游咆哮而至,似雷鸣,分明又像那永不停息的战鼓声。
溯河而上,石刻旁的河畔,立着“奇兵古道”的简介:全长3.15公里。清代同治元年(1862)四月初八至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先后两次取道赤水入川,其中一支队伍走过古道,突袭复兴场,扫平入川的障碍。
读着简介,眼前浮现石达开率领大军在赤水河与清军激战的场景。那是1862年4月,避祸离京的翼王石达开先后转战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在发动“宝庆会战”未捷后,自桂南北上,经湖北入川。期间,太平军从四川合江县进入贵州赤水境内,准备渡赤水河去四川叙永县,不料与赤水本地团练发生激战。仍是那年7月,太平军二渡赤水河,再次跟赤水本地团练发生激战。部分太平军神奇地绕开了赤水团练的追击,北上合江县,继续对封建势力予以沉重打击。从此,赤水河畔留下了“奇兵古道”的佳话。
当然,“奇兵古道”更多传颂的则是我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伟大战绩。所以,那处简介还记载:1935年1月29日,红军一渡赤水时,红二师一部从奇兵古道进入四川古蔺境内,至今在盘龙古道石壁上还留有红军标语。
我没能寻找到红军留下的标语,却在浩繁的战史中查到了红军在“奇兵古道”上的踪迹。
根据遵义会议的决定,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离开遵义,向川南挺进,准备在四川泸州、宜宾间渡过长江,到川西北地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为达此目的,中央红军决定先夺取赤水县城作为渡江的桥头堡,然后强渡长江。
一渡赤水的序幕是土城攻坚战,目的是为北渡赤水扫除障碍,因为土城是赤水的一个重要渡口。1月28日,中央红军经娄山关、桐梓,在通往赤水必经之地的土城青杠坡,红军从凌晨起对敌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地进攻,战至下午仍未能撕破川军拦截部队的防线。
鉴于红军进占赤水受阻,使北渡长江的计划不能实现,打掉尾追敌军的战斗亦未能成功,而土城东西两侧的敌军又在不断增加。毛泽东及军委果断决定:撤出战斗,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改为从土城西渡赤水,进入川南。
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除少数部队阻击敌人外,主力分三路从元厚、土城南北地区第一次巧妙地渡过赤水河,向川南的古蔺、叙永地区推进。
此后,红军“四渡赤水”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胜利,开创了世界战争指挥史上的奇迹。“四渡赤水”被高度评价为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
太平军、中央红军先后经过的是同一条古道,同样被民间誉为奇兵,然而结局却完全不同。信步在赤水河畔,一幕一景仿佛在陈述,在比较。越往前,越接近赤水大瀑布,轰鸣般的瀑声越来越清晰,仿佛是战斗的队伍在冲锋、在呐喊。太平军似乎在喊,“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可是,他们的口号成了洪秀全等少数人愚弄群众的外衣,所以注定了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而中央红军,却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为指引,大家都有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即使路上困难重重,依然义无反顾地长征,直抵延安。
这种精神,就像绵延的赤水河,流经之地虽蜿蜒曲折,但不屈不挠,终到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