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胜利
在手机上刷到一则视频。一位老板面对两位分别穿着黑、白服装的美女,沉重地说:“公司经营不善要裁员,你们两位都是公司优秀的员工,很遗憾我们只能留下一位。你们是最要好的朋友,我想让你们自己选择留下哪一位。”两位美女对视想了片刻,黑衣美女附在白衣美女耳边说:“我们就说用石头、剪刀、布游戏决定,到时我们都出布,让老板自己决定吧。”白衣女子无奈地点了点头,向老板说了两人的决定,老板表示尊重她们的决定。二位美女石头、剪刀、布说完后同时伸出了手,视频特写了二人惊异的表情:黑衣美女出了剪刀,白衣美女出了石头!当老板遗憾地跟黑衣美女说只能让白衣美女留下时,黑衣美女羞愧地转身离开了……
黑衣美女落寞的背影让我想起了博弈论。
博弈论最早是现代数学领域的一个分支,1928年,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宣告博弈论正式诞生。后来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领域,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约翰·海萨尼、普林斯顿大学约翰·纳什和德国波恩大学的赖因哈德·泽尔滕等三位博弈论专家,此后还有7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与博弈论的研究有关。
博弈论最著名的例子是“囚徒困境”:警察在一个纵火案现场抓到了甲、乙两个犯罪嫌疑人,却没有足够的证据。只能把他们隔离囚禁起来,要求他们坦白交待。若他们都承认纵火,每人都将被判入狱三年;若他们都不承认,因证据不足每人只能被判一年;若一个抵赖而另一个坦白并且愿意做证,那么抵赖者将被判入狱五年而坦白者将被释放。
根据博弈论占优均衡理论,在甲看来,若乙抵赖甲坦白,甲将被释放,但甲也抵赖将被判入狱一年,两相比较甲认为选择坦白对自己更有利;若乙坦白甲也坦白,两人都将被判三年,但甲若抵赖则将坐牢五年,两相比较甲还是认为坦白对自己更有利。于是甲认为不管乙如何抉择,坦白都对自己更有利。同样,乙可能也会这样认为。于是他们可能都选择坦白而都被判三年。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就是这样选择的。因为每个人都从利已角度出发,而不愿意去考虑他人,但这样的结果是最佳吗?显而易见不是的!
假设他们换一个角度想:在甲看来,若乙抵赖甲坦白,乙将被判五年,但甲也抵赖乙将只被判一年,两相比较甲认为选择抵赖对乙更有利;若乙坦白甲也坦白,两人都将被判三年,但甲若抵赖则乙将被释放,两相比较甲还是认为抵赖对乙更有利。总之不管乙如何抉择,甲抵赖都对乙更有利。如果乙也这样想会有什么结果呢?两人将都只被判一年!
为什么两人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结果却不甚理想,而认为对他人最有利的选择,却得到了最佳的结果呢?这就是所谓“本能”和“人性”的区别。何谓“本能”?就是在考虑问题时更多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人不为已天株地灭;而“人性”则不同,在考虑问题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人之初,性本善。事实上“本能”与“人性”最大的区别是利已还是利人。
那则视频告诉我们,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别人的选择,反而输给了只考虑别人而不考虑自己的选择,不但站在了道德的一边,还站在了胜利的一边。看来“本能”的选择往往并不能得到最佳结果,我更愿意看到“人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