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悠悠不寂寥
昨天下午,接近傍晚的时分,我与妻冒着炎热,专门来到了西湖边,通过手机导航,寻找雨巷。
我的之所以要寻找雨巷,是因为我年轻的时候,读过诗人戴望舒写的《雨巷》,诗中那“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还有那“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一直是我心底里藏着的浪漫之意象。
那时,我不知道诗中的雨巷是在杭州。但即便知道了,亦不会产生专门去寻找雨巷之念头的。我那时没有机会,亦没有条件去杭州的。
这几年,因为孩子在杭州工作,我与妻便经常会来杭州住上一段时间。前两天,我百度杭州的一些古街,无意中发现那“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原来居然是在杭州。于是,我便有了要去寻找雨巷之念头了。
一
史载,当年的戴望舒就在大塔儿巷住过。但我到了现场之后,发现大塔儿巷已经没有了古街古巷之迹象了。两边全是现代的楼房,已不是巷之格局了,给我的感觉是:当年的雨巷,不悠长,更不寂寥。而是人来人往,车来车往,热热闹闹的!
反倒是与大塔儿巷构成丁字形的小塔儿巷,多多少少还是有点迹象可循的。如,右边那栋不高却有木质阁楼的房子,从外到里,感觉都是有点历史感的,是政府要求保护起来的建筑。里面住的都是外地来的租客。我进到里面看了一下,里面的过道,低矮且窄。那条连着主屋与后面附房的巷子,窄而潮湿,是一些公共设施的容纳处,如卫生间等。十几个人租住在这里,几乎是蜗居着。
沿着此木质阁楼的房子往前走一段,右拐,便是一条名为觉苑寺的巷子,其左边的白色围墙上,满满的书写着《雨巷》诗的全部内容。至此,我才相信自己没有找错地方。
此觉苑寺巷里的房子,尽管亦不高,亦是保护对象,但却显得高档。细看门牌,原来是浙大二院的宿舍。
我感觉到,住在这里的人们,若不是文学爱好者,是断然不知道戴望舒这个名字的。即便他们每天进进出出地看了无数遍那满围墙的《雨巷》,亦是不知道《雨巷》是怎么回事的。我在现场问了几个人,有住在那栋木质阁楼房子里的,亦有住在觉苑寺巷子里的,均以摆手或者摇头示意我。
我站在那面写有《雨巷》诗的白色围墙前,静静地读着《雨巷》,脑海里努力地还原着诗人当年“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之情景。
戴望舒写《雨巷》的时候,是1927年的夏天。我想,他当时未必就是在这里写的。但他儿时住在这里,却是不争的事实。诗中的雨巷之实体意象,应该就是这里的一条巷子。也许是大塔儿巷,也许是小塔儿巷,抑或是这条觉苑寺巷。
鉴于戴望舒是现代派的象征主义诗人,而《雨巷》又是其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所以,我个人觉得,对于《雨巷》的解读,要像解数学里的绝对值之题那样,分几种情况的,如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等。至于究竟是在哪种情况下解读合适,那就要看读者的心情了。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我年轻的时候第一次读这首诗,委实是不太懂的,总以为是一首爱情诗。
二
若说《雨巷》与爱情不沾边,我个人觉得,其实亦是不妥的。毕竟,诗的情调与格调,乃至意象,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诗的一开头就表白:“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诗的中间又在诉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诗的最后,再次呼唤:“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而事实上,诗人在一生中,都没有收获到像丁香那样纯洁而又美丽的爱情!
我了解到,戴望舒写《雨巷》时,年方二十二岁,正值青春好年华。而他的初恋,就发生在这一年,即1927年。这一年,戴望舒爱上了小他五岁的施绛年。在这段长达8年的苦恋中,戴望舒是一厢情愿的,属于单相思。即便后来与施绛年走进了婚姻,亦是戴望舒单方面的思恋与爱慕。从一开始,两人就存在性格上的差异。戴望舒忧郁内向,而施绛年开朗、活泼、富有个性。施绛年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戴望舒的,但拗不过戴望舒的苦苦追求。
戴望舒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也就是说,这个姑娘是要与他志同道合的。初恋时的戴望舒,当然希望施绛年就是那个像“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与自己志同道合。但施绛年偏偏不是,偏偏与其貌合神离。而戴望舒却又偏偏苦恋上了施绛年。这就使得诗人更加忧郁,更加地愁肠百结!1935年5月,戴望舒从法国回到上海,发现施绛年真的是已移情别恋了,便不得不面对现实,痛苦地结束了这场“像梦一般”的苦恋!
这之后,戴望舒尽管先后又有两次走进婚姻,但收获的都是爱情悲剧。从爱情这个角度而言,他终是没有“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他的爱情人生,一直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三
如果说《雨巷》完全就是一首爱情诗,我个人觉得,自然亦是不妥的。毕竟,戴望舒当年就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进步青年。事实上,他后来于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过狱。
以诗抒革命情,以诗言革命志,应该是《雨巷》的另外一种意境。毕竟,他写《雨巷》的时候,是1927年。而这一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戴望舒不得不躲到施蛰存的家里去避难。
既然是避难,就说明当年的戴望舒参与了一些革命工作,或者是进步活动。这个时候,他有彷徨和忧愁的情绪,自然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才二十二岁,很年轻。年轻的诗人,希望找到与他一样的志同道合者,共同实现今后依然还会遭遇到各种艰难困苦的理想、抱负和志向。站在这样一个角度,亦就不难理解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之情绪与意境了。
我个人觉得,诗中“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应该是象征着诗人心目中的那条充满着艰难困苦的理想之路、抱负之路和志向之路。年轻的诗人当时尽管有“独自彷徨”的苦闷情绪,但其理想不灭,依然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与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致,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尽管年轻的诗人当时的理想和事业,“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但是,诗人以诗言志,暗示自己依然要坚持探索,坚持前行,即使前进的路上有风有雨,而且窄得像一条乌黑乌黑的巷子,但亦要“撑着油纸伞”,勇敢地走出去的!即便是独自彷徨在那“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但亦依然相信未来的路上会有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总而言之,站在这样的一个角度,我从《雨巷》中隐隐约约地看到:当年的戴望舒,在彷徨与惆怅的情绪中,依然没有熄灭心中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其骨子里,甚至还有那么一点革命英雄主义!
四
我虽然在如今的大塔儿巷里,没有找到当年那条“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之踪迹。但我却在如今的小塔儿巷里,找到了觉苑寺巷,在觉苑寺巷里看到了那满墙的《雨巷》!
我想,戴望舒当年住在这里的时候,一定有过如是一幕——
撑着油纸伞,满腹心事地独自漫步着,不知不觉走完了大塔儿巷,又不知不觉走进了小塔儿巷,最后走进了觉苑寺巷。然后,又不知不觉原路折返。如此一遍又一遍地,走在那“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里!
我的昨天下午的傍晚时分,就是沿着这样的路径,寻找着雨巷的。我当时的心情,真的是希望在此能够“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帮我细细地解读一下那满墙的《雨巷》。遗憾的是,我问及的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均以摆手或者摇头示意我:不知戴望舒,更不知《雨巷》!
总而言之,当年的雨巷,如今已不再悠长而寂寥了。没有人在这里彷徨,亦没有人在这里叹息,大家忙忙碌碌的是自己的生计,过的是踏踏实实的美好之日子!
2023.7.5.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