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寻踪
笔者先祖自南方北迁山东,跨渤海,至辽东,历经数百载,由此,七公对南方地域文化颇感兴趣。今天不谈辽海、齐鲁文化,而把目光南行至岭南一带,探寻一下潮汕文化的踪迹。
潮汕地区地处粤东,现含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若从民系角度,还包括梅州部分地区。
潮汕地区历史悠久,有上万年人类活动史。潮汕文化作为岭南文化一支,具有曲折性和丰富性。
地理上看,潮汕地区三面环山,一面朝海,河湖众多,主要有韩江、榕江、练江、黄冈河、龙江、鳌江、濠江、狮石湖水、雷岭水等,北回归线从此地经过。
潮汕地区风光优美,乃鱼米之乡,可想起汉乐府《江南》之景致。七公作《南浦渔歌行》:“空寻南浦赛龙舟,顺步西湖望翠楼。转看莲花拨锦鲤,回思稻蟹醉悠悠。”“南浦渔歌”系揭阳古八景之一,古时此处河宽滩浅,风平流慢,刺鱼翔集,敲柝击船,驰骋渔捕,摊鲜互市,亦有渔舟晚归、繁星灯火、弦曲渔歌之画境。
潮汕地狭人稠,精耕细作,有“种田如绣花”之说。在如此狭窄之地,潮汕地区融汇了古中原、闽粤等陆地与海洋文明,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分支,得“三个潮汕”之誉,以其人文荟萃、民商之盛(潮商与徽商、晋商齐名)、红头船精神(下南洋、过番邦)等,蜚声海内外。
夏商周时期,潮汕属百越之地,又历逢战国楚越、秦汉、两晋(永嘉南渡)、唐(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人口南迁)、宋(建炎南渡)等几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其中在两晋之交、唐至五代十国、两宋之际,有“衣冠南渡”之说,南渡的不仅是人口,更是技艺、文化等深层次要素的传播交流,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多层面发展。在汉族民系上,从人口南迁历史的早、中、晚各个时期,逐渐形成了广东地区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
潮汕地区自秦朝起有了建制,最早称揭阳(揭阳名称源于五岭之一的揭阳岭,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设揭阳县,属南海郡),后期名称及管辖地区经历了一定变化。隋、唐、宋时期称潮州,元代称潮州路,明清称潮州府。
1904年起,著名爱国实业家、印尼侨领张煜南兄弟回乡开工兴建“潮汕铁路”(潮安至汕头,后增潮安至意溪支线),开创了中国近代民营铁路之先河,也首开“潮汕”之称呼。
潮汕从唐代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之一,至宋代,得到更深入开发,自此享有“岭海名邦、南国邦郡、海滨邹鲁、文化橱窗”之美誉。北宋陈尧佐称“海滨邹鲁是潮阳”,南宋杨万里称“如今风物冠南方”,老舍先生作诗“渴慕潮汕几十秋”。
潮汕地区在唐宋,群贤涌现,蔚为大观。潮汕有揭阳学宫(也称“揭阳孔庙”,始建于1140年,即南宋绍兴十年),规模甚巨,系中国第二大孔庙,是古代祭祀孔子、培养当地学子的最高学府。潮汕地区还与韩愈、苏东坡、林则徐等结缘,又有前后“八贤”等加持。
这里讲一下苏轼与潮汕“前八贤”之一吴复古的故事,七公作《咏双溪》云:“榕江南北画清秋,伴月七星照曲流。畅想东坡逢子野,乘风万里下杭州。”
关于“双溪明月”,七公在《南潮行》云:“南潮水网榕江地,物阜民丰世有贤。子野东坡相友好,双溪伴月护麻田。”
“双溪明月”乃潮州古八景之一。“溪”在潮汕也称“河”,“双溪”就指潮汕地区“榕江北河”与“榕江南河”,两河交汇处称“双溪嘴”,“双溪明月”就发生于此。据说每逢月历十五,尤其在中秋期间,当人们从“双溪嘴”向江中俯瞰,江水涌动,会看到三月齐映奇观,这是天上一轮明月、榕江南北二河互映折射结出的硕果。清代揭阳先贤卓伯先赋诗赞曰:“南溪水接北溪流,影落银蟾缟夜秋。我欲弄潮吹玉笛,徘徊如泛海中洲。”
“双溪明月”见证了苏东坡与吴复古的忘年友谊。吴复古,北宋高士,字子野,赐号远游先生。复古自幼聪颖,任侠好义,博学多才,精通经典,被荐举为孝廉,宋神宗年间被封为皇宫教授。吴先生曾隐居于榕江北岸砲台南潮村,在南岸麻田山远游庵之侧有吴先生墓冢。
子野大东坡33岁,传说二人曾在双溪嘴泛舟游赏,东坡还为双溪嘴渡口题下“海不扬波”四个大字。
世事变迁,东坡原题刻字早已不知所踪。关于“七星伴月”,宋熙宁二年(1069年),据说子野游临登州,于北海得数块奇石,带回潮汕麻田山,想与东坡共赏,但终不得相见,便为遗憾,于是复古抛奇石于双溪,化作“双溪七星石”,无意间造就了“七星伴月”的天工之作。
潮州和揭阳各有西湖,杭州也有西湖。东坡任职杭州期间,子野为建设杭州西湖出力不少,至今杭州西湖在建设史上,仍记有吴先生的一份贡献。
东坡被贬江南,子野并不避忌,常与他书信往返。东坡曾为子野作《远游庵铭》,赠诗数首。
宋“绍圣”四年,东坡徙谪海南儋州,当时子野已年过九旬,仍冒险到儋州探望,令东坡大为感动。数年后,吴先生再次渡海去儋州拜会东坡,告之获赦内迁之喜,令东坡喜出望外,并随东坡渡海北归,至雷州分手。后得知东坡已到广州,子野又追饯至清远,不幸途中病逝。东坡惊闻此讯,十分悲痛,在《祭子野文》中,大赞吴复古“急人缓己,忘其渴饥,道路为家,惟义是归,卒老于行,终不自非”。
包括吴复古在内,潮汕地区唐宋时期“八贤”称为“前八贤”,包括唐之赵德、宋之许申、林巽、卢侗、刘允、张夔、王大宝、吴复古等;“后八贤”系明朝时期同为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科进士的八位贤才,包括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李士淳,如果不含因地界划分发生变化的李士淳,其余七人亦称“后七贤”;也有称“后七贤”为翁万达、林大钦、萧端蒙、郭之奇、黄奇遇、许国佐、罗万杰等人。
潮汕地区名家辈出,不仅有前后“八贤”,还有柯玉井、林大春、薛侃、唐伯元、林熙春、郑大进、黄仁勇、丁日昌、曾习经、饶宗颐、现今多位院士、企业家群体等。
唐代韩愈曾谪任潮州刺史,任期虽短,但带来先进文化,做了许多好事,对潮汕文化影响深远。七公作《潮汕韩文公祠》:“韩江笔架韩公祠,海滨邹鲁尽吾师。传道起文颂千载,门前解惑橡华滋。”也为明代潮汕名医柯玉井作《颂玉井公》:“柯氏大夫传岐黄,医贯相赠归故乡。潮梧辗转造福地,浮洋井里太安堂。”以示敬意。
潮汕文化的子文化可圈可点,以桑浦文化为例,桑浦山为粤东潮汕第一名山,因“昔时同南滨海,北麓遍植桑树”而得名。桑浦山是韩江平原与榕江平原的分水岭,是潮州市潮安区、揭阳市地都镇、汕头市金平区的界山。桑浦山东北山体叫小桑浦山,又称“内桑浦”,西南山体叫大桑浦山,又称“外桑浦”。历经万年千载,桑浦山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底蕴。笔者在《桑浦山行》提到:“野鹤闲云何所在,藏修桑浦谓仙山。 攀岩砥柱摩崖地,草范中离胜迹传。”
“野鹤闲云”,可指元末明初何野云,原名邹普胜,曾任元末陈友谅军师,后云游潮汕地区,世称“虱母仙”“邋遢道长”“龙尾圣王”等,桑浦山一带多有其传说遗迹。
“草范”指潮州唐宋时期“前八贤”之一的林巽,他是北宋人,又称林巽之,号草范,著有《易范》等书。其墓于民国期间发现于桑浦山南麓,今汕头大学附近。
“中离”本指明代大儒潮汕人薛侃,字尚谦,其师王阳明赠其号“中离”,世称“中离先生”;“中离”亦代称中离山、中离溪、中离书院等。
薛侃曾隐居桑浦山附近的中离山讲授阳明心学,从学者众。他在桑浦山下潮安金石镇塔下村中离溪畔创建宗山书院(又称“中离书院”“王阳明祠”,桑浦山古时别称“宗山”),明嘉靖年间潮汕文状元林大钦曾在此就学。现宗山书院旧址附近,存宗山书院山门、仰止牌坊、“薛侃开溪记”及“林熙春嗣浚中离溪记”石刻石碑石亭、圣王庙、伯公庙等遗迹。可以说,桑浦山之近邻中离山、桑浦山下之中离书院,是桑浦文化的渊薮之一。
潮汕人多源自中原,从江浙、江西、福建等地辗转迁入,其中从福建迁入为多,与古闽越原住民融合,较好保存了古中原文化传统。
潮汕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语言、建筑、潮剧、潮乐、武术、教育、民俗外,又以侨乡、饮食(潮菜、工夫茶等)、陶瓷(“中国瓷都”之一潮州)、雕塑(木雕、石雕、贝雕等)、玉器(“亚洲玉都”揭阳)、纺织(“潮绣”与“广绣”合称“粤绣”)、五金、医药、网购等闻名于世。
若说古中原文化“基因”密码,通过潮汕话(也可通过客家话、粤语等)了解古汉语是个便利途径。潮汕话属于广义上的闽南语范畴,是闽南语一支。潮汕话非常难学,这种方言在用词和音韵上,有着浓郁的古中原汉语色彩,如在声调上,潮汕话有阴、阳两类各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合计八个声调,区别于普通话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已派进其他三声)。潮汕话普遍存在以“直而促”“短促急收藏”为特征的“入”声,这种古音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如果用普通话念一些古诗词,有不少做不到合辙押韵,而用潮汕话诵念,却通顺多了。
建筑方面,诚如潮汕人阳阳所言:潮汕传统民居与环境合而为一,传承了宋代建筑的园林生态特点,其中“厝仔楼”前榕、中厝、后竹、环水等是经典布局。尤其在南宋,随着政治重心南移,潮州府城抓住机遇,“山水宋城”风格内涵更是被深深定格。这些对现代建筑力求效率与古建优势相结合,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潮汕文化遗迹众多,以枫江为例,它位于榕江北河上游,是揭东诸镇的母亲河,这里有玉滘镇山美村郑大进府。
郑大进(1709~1782),字誉捷,号谦基,又号退谷,谥勤恪,清乾隆元年进士,著名廉吏,其勤政爱民,颇具经济头脑,是富有改革精神的实干家,史载乾隆帝为其“御制墓碑,赐祭赐葬,追谥勤恪”。郑大进有劝和名言“世有千年池厝渡,而无百年郑大进”传世,这在潮汕可谓家喻户晓。
枫江流域还有弥勒寺、梅冈山下梅冈书院遗迹、玉滘(音jiào)镇大滘桥一带骑楼街市、石街商业文化遗迹等。
潮汕地区有知名的潮剧、潮乐,亦有民间故事传承,如黄五娘、苏六娘故事广为流传。七公《雅牡歌》言:“揭阳古有桃山都,潮州湘子望雷浦。黄五遍寻苏六娘,益春桃花唱溪渚。”
关于黄五娘,在粤东潮汕、闽南一带,流传陈三和黄五娘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宋代,涉及的人物主要有陈三(福建泉州城北风山岭脚书生)、黄五娘(潮州富豪黄九郎千金)、益春(黄五娘的丫鬟)。
关于苏六娘,潮汕有俗语“欲食好鱼金针鲳,欲娶雅牡苏六娘”。在桑浦山西侧,揭阳有一个千年古寨“雷浦村”,流传明朝弘治年间苏六娘与郭继春的爱情传说。苏六娘,系雷浦村(又作“荔浦村”)苏员外女儿;郭继春,系苏六娘表兄;桃花,系苏六娘丫鬟。
潮汕(闽南)地区苏六娘和黄五娘传说,与《西厢记》《牛郎织女》《董永七仙女》《天河配》《梁祝》等,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传统戏曲曲目、民间文学作品,值得深入挖掘、传承和保护。
潮汕民俗中,还有不少古中原文化的缩影,如“出花园”仪式,这是一种成人礼,象征着花季少年从“花园里”迈出,进入成人世界,需要担负起成人的责任。
对于年满15虚岁的少年(包括男孩、女孩,尤其侧重女孩),“出花园”仪式除了另选吉日,一般会在农历七月初七进行,大致有以下流程:先问选吉日;进行“洗花水”,用若干(一般12种)吉祥鲜花及枝叶放入红盆,泡水洗脸或放入沐浴之水;沐浴更衣,穿好新衣红鞋(古用红木屐);系红肚兜,肚兜袋里放若干吉祥果草;拜“公婆母”(又称拜“床神”);吃“头彩食”(“出花园”孩子先吃);咬全鸡头等。
“穿红木屐”“咬全鸡头”传说与潮汕文状元林大钦有关,他年少家贫,念私塾首日,以穿涂红木屐取代红鞋,途中巧遇一路边老者,摆摊求对难“对子”下联,少年林大钦成功对上,而获老者大公鸡奖励。林大钦放学回家后,父母为他蒸吃全鸡头以示鼓励。后来,林大钦考上状元,人们对孩子“穿红木屐”“咬全鸡头”纷纷效仿,以求好的兆头。
“出花园”仪式如果未能及时举行,潮汕孩子可在婚前择期补办。追根溯源,这种成人礼与中国古人冠笄之礼一脉相承,可追溯到周代,同时这也是与古百越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潮汕人非常注重传统节日、祭拜天地神圣、先贤、英雄和祖先等活动,含有潮汕人强化家庭责任、乡情与宗族团结等因素,这除了是继承古中原优秀文化传统,也是潮汕人在应对自然灾害、抗击倭寇、抗击外敌入侵等艰苦卓绝斗争中形成的需求与追求。
潮汕民间还有一种扛旗仪式,又称扛标旗、骑标旗、拿标旗、营标旗、擎标旗、抬标旗、扛大旗等,多在营(迎)老爷、祭祖等巡游活动中进行。巡游队伍中,有文武标旗,其中文标旗队伍甚是引人注目,每一长方形文标旗,多由两名打扮得美若天仙的未婚女子来扛,含有“女子能顶半边天”“女大当嫁”等意思,也算是一种“相亲”准备工作。
传统文标旗一般长约4米,高约1.2米,绸缎材质,多用潮绣技法双面绣上花草云纹、吉禽瑞兽等吉祥图案和四字成语,成语通常写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人丁兴旺”等吉语。旗下边缘常饰有彩色边穗,似步摇般迎风摆动。旗上穿有约5~6米长的旗杆,包括方旗两端各余1米左右的旗杆,用于手持肩扛,并在旗杆头挂以小彩篮(里面放置吉祥物品)、中国结、随身包等饰物。
旗杆在过去多用新取的竹子制成,杆尾留有新鲜竹叶,意味生活如竹“节节高”。现在旗杆多用不锈钢管制成,使用时两端还可另外支架,便于手持和支地歇息。这种仪式随巡游进行,好多面方旗纵向排开,走到哪里就意味好运和祝福来到哪里,据说这种活动从明朝朱元璋时期就有了。
此外,潮汕地区还有英歌舞、曲溪镇龙砂村“竖灯杆升彩凤”、大锣鼓、挑花篮、玉湖炒茶等传统民俗和技艺活动。
潮汕文化是陆地文化,也是海洋文化,它面向海外,富于开拓性,以“下南洋,过番邦”“红头船精神”享誉世人,取得了瞩目成就。七公曾作《散四南兴园》:“砲台新寨南兴围,孝行邹鲁岂口碑。遥想当年过番客,寄粮桑浦恐迟归。”
可以说,对潮汕文化,进而对中华各地域文化的寻踪,也是与中华文化、华夏文明、人类本身相契合的过程,那里有陆地,有海洋,更有阳光和辛勤劳动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