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荡歌声
欧君武
在榕江众多的传统民族村落中,每一个村落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标志在世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摆贝以古楠为奇,大利以花桥为宝,空申因短裙而名,滚仲因芦笙而骄,那么宰荡——我想该是侗族大歌了。
作为地道的榕江人,于宰荡而言,我是有愧的,村落都那么出名了,我却只去过两次。第一次是路过的,算不上是到访,之后只隐隐约约地记得,在榕江与从江交界之处某个世外桃源的地方,珍藏着一个天上人间的村庄。第二次是专程的,收获满满,并借以写下这篇短文,也算是在内心里减少几分歉意。
第二次去宰荡时,正是人间四月时光。
根据县里统一安排,相关单位人员负责陪同浙江桐庐县县长方毅先生所率领的脱贫攻坚帮扶团队。
根据党中央的号召,在全国脱贫攻坚的新时代背景下,东部发达省份肩负起帮扶西部贫困地区的历史使命。因此杭州市挑起了帮扶黔东南的重担,对应桐庐县与榕江县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命运共同体。而宰荡村便是其中帮扶点之一,今天帮扶团队前去宰荡,就是要实地为宰荡村发展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进行把脉问诊。
接到陪同通知,我当然乐意前往。一是客人们不远千里来到榕江走亲,做好服务是本份。二是自己曾经在桐庐挂职学习一年,他乡亦可作故乡。
去宰荡的公路,穿行于山水间。梯田作伴,青山为帐,野花遍地,鸟语满林。不得不佩服道路设计者的伟大。公路两岸的大山深处收藏着一些零零散散的人家,在斜阳下断断续续地飘着炊烟,仿佛是上天为大地画板上点缀了几朵淡墨。单从旅游的要素上讲,这条线路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中的极品。车子轻快地奔驰在这条精品线路上,整个行程,既是一种淡忘江湖的享受,更是一种原生文化的体验。不仅让我陶醉,就连阅遍万水千山的桐庐客人也为之惊叹!
行近四十分钟,中巴车在寨门前轻轻停下。
花桥式的寨门里,十几位侗家少女身着盛装一字排开,从车中望去,好似盛开了一地的杜鹃花。
客人一到,迎客大歌随即唱起,歌声悠扬清脆,回荡在山谷之间,或如蝉鸣,或如风语,或如鸟啼,或如流泉。
桐庐县财税局局长孙叶华先生,连忙打开手机全神贯注进行拍录,其他客人纷纷效仿。
欢迎仪式结束,孙叶华先生将我拉到一边,悄悄问道:“君武兄弟,这歌声是我遇到最动听的了,美得天旋地转,真想不到榕江县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么深厚,这是什么民族的歌呀?”
“是侗族的迎客歌。”我说。
“你帮我翻译一下不吧,回去我好向朋友们分享。”
“我们美丽的侗家山寨,迎来了远方尊贵的客人,青山笑了,绿水笑了,轻风是甜的,心情是甜的,千言万语说不完,且用一杯米酒表达谢意……”我向孙叶华先生讲解了歌词大意。
“她们太厉害了……”
“这里的姑娘天资聪颖,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趁机予以推介。
“啧啧——”孙叶华先生一个劲地称赞。
过了寨门,前面有栽麻镇的同志引路。
大家沿着石板古道进村,古道下面便是一条小溪,古道随同溪形,九曲回肠。石板应该沉淀了一定年纪,经历了很多风雨,表面已被人们踩踏得光亮光亮的。而同行的溪水缓缓而流,清澈见底,偶尔看到几尾小鱼在水中追逐嬉戏,小溪旁边或远或近的大石头上,三三两两的村妇正忙洗涤着刚从地里采摘回来的鲜菜。这种人与山水恬静怡然的村居美景,深居在城市里的人们是没有眼福欣赏到的。
宰荡的房子均为全木结构,顺着小溪借势而建,每栋座向不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大门对朝小溪而开,想必是应了古人所说的“藏风纳水”吧。不管怎样,至少门朝小溪,为主人浣衣洗菜、取水养禽等等提供了许多方便。
客人们行走于穿越房子之间七弯八拐的石板古道时,个个小心翼翼,非常虔诚,心存敬畏。我也不解。记得同行的一位客人是这样说的:“这些古道和房屋,承受了百年风雨的沧桑,汲取了天地日月的精华,是有灵性的,对它们要心存敬畏之心。不仅如此,还要敬畏天地法则,还要敬畏自然规律,更要敬畏人民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俗话说,细微之处极能体现个人的修为。客人们在精神层面所达到的高度,与我们当前的现状进行对比,呈现出了鲜明的层次感,我想,这一切应该与浙江的文明溯源领先几百年是分不开的。
于是我对客人们顿生敬意,一个常怀敬畏之心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后来在单位的党风廉政会议上,我还用这个生动的事例,向同事们解释什么叫作“敬畏”?我们应该“敬畏”什么?如何去做“敬畏”之事?
我也学着客人的模样,放空了自己心灵中的杂念,心怀感恩静静行走。仿佛这条两千余米的巷陌,已是一部沉甸甸的乡愁光阴,无论是溪流也好,还是古居也罢,均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审视着这部厚重的乡愁文化,心中暗喜,至少有它,为我们在今后的文明路上,增添了一双后发赶超的翅膀,我们带上它能够飞越梦想。
走着走着,一阵阵如梦如幻的歌声又随之响起。
歌声自宰荡鼓楼之内飘然而来。
侗家有件三宝贝,即花桥、鼓楼和大歌。曾有史料记载,侗族村寨一般可划分为相关等次,村寨的尊卑完全取决于拥有三宝的分量,拥三件宝贝的为一等,拥有两件宝贝的为二等,拥有一件宝贝的为三等。如果哪个村寨同时拥有三件宝贝,则其在相邻的十里八寨中是扬眉吐气的,从这个村寨里走出来的人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时时表现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然而宰荡正是同时拥有三件宝贝的村寨,可见宰荡这个拥有343户1534人的侗族村寨名不虚传。
宰荡鼓楼位于村落正中央,共九层,全木质结构。一楼大厅约有100平方米见方,中间设有一方火塘,火塘四周整齐地布置着几排条凳。这是宰荡人平时商议村里大事或有重要接待时演唱侗族大歌的场所。鼓楼的幕墙上挂满各式各样的奖牌,比如“侗族大歌邀请赛一等奖”、“萨玛节大歌赛一等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等。村里人说,在前两年的“萨玛节大歌赛”中,宰荡人一举夺得从集体奖到个人奖的所有奖项,仅奖金就得十多万元,曾让很多村寨羡慕不已。我向村里的老人们打听鼓楼建于何时,但他们也说不清鼓楼到底有几百年的历史,只记得他们还是小孩时候鼓楼就在那里,现在自己都变老了,鼓楼还是记忆里的那般模样。
今天宰荡人要在鼓楼里举行特别庄重的表演仪式,迎接到访的尊贵亲戚——远在东海之滨的浙江桐庐帮扶团客人。
男女均着盛装,按照男左女右排列,分两组坐在幕墙下的条凳上。男人拉着琴胡,女人唱着大歌。
客人们则坐在对面的条凳上,尽情欣赏。
歌声一曲接着一曲,主人们演唱得声情并茂,客人们听得如痴如醉。
方毅先生听完几曲后感叹:“宰荡村自然生态保存完好,资源禀赋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大有可为,何愁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下来后,我们桐庐县帮扶团的同志要与榕江县的相关同志一起研究,共同破解结对帮扶难题。”
“这几年村里一直在思考‘为何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为何绿水青山变不了金山银山?’这两个问题。通过外出学习取经后,村支两委一班人思想观念开启了新的闸门,决定带领群众向资源要效益,向文化要资金,积极发展民族旅游产业,并以侗族大歌为引子,探索出了休闲观光、文化考察、田园体验、山地探险等多种旅游产业模式,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到村里来的旅客逐年递增。特别是得到桐庐县对口帮扶援建的乡村客栈示范带动后,村里的民宿产业一下子火爆起来,现在都发展了好几家。产业起步了,还要抱团发展,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建立利益链接机制,全覆盖所有的贫困户,做到不漏一人,创新了‘旅游+’的模式……”乡镇和村里的同志连忙介绍。
“以前结对帮扶,无外乎是给贫困户送钱送物,其实只能治标不能治不本。脱贫攻坚的发展大计,必须得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宰荡的帮扶发展就是‘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的成功案例,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帮扶的希望,在今后桐庐的帮扶路上更增添了信心。”桐庐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挂任榕江县委常委、副县长的盛春霞女士如是说,同行的客人们一致予以认可。
得到客人的高度认同,几位老年歌师们非常激动,现编现唱了一首《侗家儿女感党恩》。
夕阳渐渐西下,晚霞如同一杯刚刚沏好的茶水,轻轻地漫过小溪,漫过房屋,漫过村头的古树,漫过村外的田野,漫过四周的山岗,最后整个宰荡板块浸染在一种醉人的色调里,就像是一幅永不褪色的千年油画。
晚餐随机安排在村里的民宿客栈里,大家再次真切地体验了“歌在云上飞,梦随小河流,放慢了脚步忘却了烦忧,放空了心灵米酒解乡愁,长桌宴不散,你怎舍得走……”
时隔不久,桐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晓萍女士,率全域旅游和非遗保护帮扶考察团再次来到榕江,随团前来的还有两位名家——董利荣先生和黄伯君先生。两位先生不仅是桐庐县的名人,也是浙江省的名人。其中董利荣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为桐庐县文联主席,现任桐庐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而黄伯君先生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桐庐县文联副主席、桐庐县美术家协会主席、黄公望画院院长。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是每次通话却如同至交,特别是董利荣先生,多次在电话中鼓励和鞭策我进行文学创作,淳淳教诲,用心良苦,所以我发自内心地尊他为师。这次在榕江考察期间,董利荣先生向我赠送了他的文学专著《宋朝有个范桐庐:范仲淹与潇洒桐庐》,并为我签名留念。同时转赠了黄伯君先生的一幅书法作品《真水无香》。得到两位名家的作品,我非常感动,爱不释手。
董利荣先生回到桐庐后,在《今日桐庐》报上发表了他的考察笔记《榕江印象》,一方面积极为榕江的民族文化推介代言,另一方面更为榕江的发展鼓与呼。他在《榕江印象》中,用“诗与远方”等来诠释桐庐与榕江的兄弟缘分,用情之深,天地可鉴。
此时我想,从今以后,宰荡歌声不仅是两县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更应该是这一章“诗与远方”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