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
缺 失
对于历史的考察是一件辛苦的事,谁也不愿意错过人生享受乐趣的机会去自寻罪孽。可是,针对人间繁杂的涛声,还是有几个愿意尽自己所能去奔波、去付出,尽管对于文化基础要求极高,还是要有人面对。无论是四季变化的常态还是社会时常爆发的烟云,对于各方的冲击都要面对,都要在默默无闻中消化。别说窗外繁花似锦,室内总是风平浪静,别有一片天色伴随着手头的笔墨延续下去。谁都想成就一番功业,又忍耐不住孤独。
黑夜是为耕读者准备的圣餐,繁星点点为空旷的心灵带来些许遐思,是智者的洒脱还是愚人的梦幻,不知道每个生命的存储在不同环境中会有什么突出表现,这也许是先天性的局限与后天发展的比对,为整个人生奠定的不可估量的基础。别说季节的变化对于自身的影响,谁都有过过往的知觉,都逃不过季节的风化。关键是自身对于季节的敏感会产生出额外的收入或支出。这就是为别人落下的记忆中的效果,是认识印记的一部分,只有自己才是全部。
人情世故固然重要,对于自我感觉良好的事业更加认真对待,致使一些交往有些疏离,没有人生的人情味。在许多时候,走过才知道路途中的坑洼深浅,总觉得失去的多,得到的少。其实,多少只是数量的划拨,没有真正的得失分界;汗水流失不是命中注定,而是自己自愿的把握;身不由己是意识储存的发挥,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才是本体。这就是世界转换复始的要素之一,也是产生错综复杂意念的策源地,更是为某些人寻求智障的策源地。在这策源地里会产生出许多让人回味的过往。
聪明人有聪明人的烦恼,是因为聪明人想的太多,需求太多,是心眼太多,总有某些方面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也就给自己带来一些无症状的烦恼。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证明。因为人生能量有限,再聪明也掌控不了世间的一切。愚笨的人自有自己寻找快乐的资本,不争不抢的安稳本身就是一种知觉,这是因为欠心眼,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存在。所以说人类多少都会经历“达克效应”来实现自己最终目标,无论心眼多少都是自身把握的一种现象,善良才是根本。善良不是软弱,被欺骗的对象不是都能适合每个人,更不是能承受的范围内都是傻子。日常生活中,有收割的利益不是都能成就意愿,不同的生存环境总是有千变万化的人与事在划分类比。经过类比后的结果,聪明与愚笨之间产生出具有冲击力的群体,是睿智的存在。只有睿智是人生取得成就的途径,是理想实现的启点。
火红与冰封在常见的自然界中起落,不是感觉如何,而是心中装载的是什么来决定。只要在思维中成就了的成果,无论环境怎么恶劣,乐观是永恒的载体。要想实现自己,那就去充满自信和包容。自信是创造力的添加剂,包容是超越的动力。
1、一个半的诞生,栽种了人生苦短
在许多正直人心里总是装着一把衡量世界曲直的尺子,谁也不想给人留下把柄,唯恐背后被人玷污、议论,特别是在做父亲(母亲)那一刻起,更不想让后代传承不光彩的余音。所以说,从先辈足迹中延续了的优良传统不能在此遗失,更不能扭曲。只能发扬光大,让其理直气壮地走下去,为人生光华更加光鲜,让人生理念更加正直,让社会价值更加持重,叠加出门庭旺盛,族谱荣耀。那就是在社会变革中,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坚持兴盛的主线。尽管由于被动中出现衰气,也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回归,那是回望的资本。这就看人的潜力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前进的脚步,是聪明还是愚笨都不重要,最为现实的是适应。适应不适应关键看能否敞开胸襟去拥抱广袤原野,现在看看一个被称为一个半的人在变革大潮中能否适应,能否拥抱山巅河流。
说起一个半,恐怕使人感到摸不着头脑。这里所说的一个半是指一个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名字叫宋志远。其父宋钦毅是个老实本分、要强的人,一直坚持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孝敬父母、为人诚实,自从二十来岁就在村里任生产队队长,盼望着孩子志向远大,光宗耀祖。
宋志远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家里有祖父母和父母,上有个姐姐宋雪莉,比他大两岁。等到宋志远五岁时,又添了个妹妹宋雪梅。在那个年代多数家庭都是吃穿紧张,有上顿无下顿。尽管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还是由于营养不良而瘦弱不堪,看样子好像有些发育不全。其实,作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宋志远的成长过程还算平淡。自小虎头虎脑、聪明乖巧,等到上学时期,在学校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班长的人选。
一九七七年七月二十三日,高中毕业的宋志远和村里几个同学回到了固守已久的家。冬季恢复高考时,他和姐姐宋雪莉及宋家家族中符合高考的有九人一起参加了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某名牌大学录取。宋雪莉考上了中专,长门三伯家宋志凡被省里重点大学录取,宋志轩、宋志浩等名落孙山。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宋志远的命运就是在这关键的时刻出现了转折。那年他十八岁,随着录取通知书的接受,他也成了大学生。就在走进大学的第二天得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怪病,高烧、昏迷、不省人事,在医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月。高烧虽然退去,然而,以前的正常人做派却消失的无影无踪,好似成了精神病的症状。
就此,常人有十个心眼,他只有八个半心眼,要是说人有三个心眼,他只有一个半。因为不能正常学习,被学校辞退。从此变得老实、呆板,过去的聪慧、说笑再也没有了踪影。与人来往也少了许多,好似别人都欠他什么似的。这种状态在华北平原地带俗称缺心眼,欠心眼。
在治疗医生所谓的病愈回家后,家人为之哭笑不得,他并没有把被学校辞退当回事,见人问及就说:“被学校辞退了。”别人看着就是一场灾难,他却泰然处之。对于其他事看似困苦难堪,他倒是漠不关心,人生事态好似过眼云烟。对任何人情世故,不是视若无睹,就是一笑了之。针对具有理性的具体事情,倒是能够认真对待。特别对于技术性的问题,一定会认真处理,并且能够完整的完成,从不懈怠。对于感性的认识有时正常,有时反常,给人一种缺心眼的感觉。正如前面所说的正常人有十个心眼,他只有八个半心眼,要是说人有三个心眼,他只有一个半。慢慢的就叫起来“一个半”。一个半就是这个所谓“名牌大学生”的名字,也许他本人并不了解其真实意义,就欣然接受这个“一个半”的称谓,在许多场所宋志远的名字已是历史的记号。
没有生活交际的体验,就没有感情的投入,血缘也只是灵动的触动才会更加密切。不是谁都能为付出去尽职尽责。有时候越是亲近越在意被反叛的路上走的越远,因为只有了解实情才有反击的最佳理由。就像宋志远的病情一样,外人不会在意结果如何,只有身边的人才会注意事态变化的去向。
宋钦毅看到孩子这样的境况,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到处求人情,请大夫,还带着志远专门跑到上海找二伯宋长林所在的医院,做了全面检查,也没有查出什么病因。是人为的灾难还是天意,宋长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加上经营这个大家庭也有许多不如意,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致使本就有肺气肿的病根复发。宋长福已是六十一岁的身体,虽然没有叱咤风云的经历,也有艰苦劳作的体验,曾经的体强力壮已为病变付出了代价,从此只有召唤的动作,再也没有身体力行的根基,由此在这个大家族中受到了一定影响。特别对于宋钦毅更是感到雪上加霜,自咎难耐。一度寻思着是自己的无能,给父亲带来如此打击,实属不孝之举,应该将志远边沿化,任其自消自灭。在爷爷眼里每个孩子,终久会有他自己的路。生活方式是历经环境的变化而顺势形成。自然都有所差异,不是失去了原来的样子,而是在体内发生了变异。镜子的对面不再有风发的气魄,意识中的沧桑感会加深。正如雨水本身没有什么,而在异乡的心情差异很大。这些都是大人们的揣度,其本身并没有什么,是表象带给人们的不可思议产生了反差。
春天,明媚的阳光照射大地,催生地球上动植物的苏醒,应该是人们感到精神爽朗的季节。黄河水平稳度过,地里的麦苗绿油油生长,靠天吃饭的宋庄人,各有其生活的资本。宋志远家的粮食已为自己治病卖的差不多了,爷爷病重,还得靠卖仅有的粮食作为医疗费。当宋钦毅看到全家已无粮可卖的时候,明知道叔伯兄弟家都没有多少钱财,想借也没有地方。不是借不出来,而是本来都没有;作为亲属不是不想帮忙,而是没有能力去帮。又不想去外姓人家去借,不是关系不好,作为全村的大家族都穷到如此地步,怕丢人显眼。真是:看花人自愁,雨落怨人秋。
宋志远得知困难的出处,硬着头皮来到同学李敏家,说明原委后,李敏母亲拿来二百元,算是解决了眼前给爷爷看病支付药费的急事。就此开始了一生的“跋涉”:
千辛万苦壮行酒的味道
为妆点一份情怀昼行夜归
踏上荆棘路
浓墨重彩为铺垫生活光辉
追逐曙光
开创人生花蕾
披星戴月
抛却坎坷的劳累
穿过艰辛路途时
汗流浃背
铺平桑梓摇篮的重负
擦干眼泪
所思所想
面向绿色旷野
宫阙不如平推
朦胧中笑脸
羁绊成堆
牵动心房的真情
半就半推
狂风暴雨中坚守
品评四季变色龙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