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上词话》书封联想反弹琵琶
文/马同儒
敦煌反弹琵琶,或敦煌反弹琵琶舞,可以由手头上的一本书作为例子说起,由中国书店作为国家计划出版的词学专著《三上词话》①封面,镶于蓝天绿地之间的衬底就是一幅敦煌壁“反弹琵琶》画。问题在于一部词学类书籍,又因何如此设计?其中虽然没有任何只字片语的描述,也许恰恰皆在无言中。
这里不单说书封的设计是如何的费心,要讲的是琵琶到底代表着什么样的含义?要说明这个问题,还需从一个侧面由书的整体内容才能揭开这个谜底。而这谜底恰恰从技术上诠释这个问题。因琵琶由西域传入内地,诗的歌唱形式不得不要求五音向七音转变。对此,无疑琵琶的到来,迎来了唐宋词的诞生和发展,它的功绩可以说是跨越性的变奏,其音至今还像天籁一般在时空中盘绕。
除了能一眼望到的东西外,是不是还有其它含义,诸如本意当时从壁画本意或指示的一种教义,更紧密一点是从哲学角度的思考,应该才能理解其赋予的内涵。正因为设计存在理念性的概念。书本的设计,并以佐证出并不是单纯指者所指那样单纯,寓意的延伸还是围绕书籍本意,涉及音符的词汇,是最恰当的理解和释义。那么,摆在书架上怎样理解,恐怕还是千人就有千个哈姆雷特,即按照相同的画面,理解所需的思路由各自所设计的意境,或者寄托着什么,以此往上靠拢而能惊动心扉最好。其实,这正好是说明怎样理解“反弹琵琶”的扩展意义。
反弹琵琶是不是敦煌舞的悬念,回答这个问题,不可忽略“反弹琵琶”的艺术特征,其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和完美性的构成,以及展现出的艺术魅力,无不要求提升人们的艺术视野、形象思维、审美能力,对于画内画外的内涵认识很有裨益。总之,对她的解读,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画面设计艺术层面上去理解,而是词来源于琵琶的音乐要求,即由五音向七音的转变。对于《三上词话》来讲,蕴含着词的因素,传达了宋词或填词的味道,不让人翻书后才能晓得书的要义,就足以满足了。
“反弹琵琶”,其美感的直觉性、美感的愉悦性和动情性,集中体现在其美感的社会功利性上。抱弹琵琶是正常状态下进行的活动,反弹琵琶,不仅显示技艺高超,处理问题娴熟,而且更多地寓意通过艺术自信的过程,增强文化感召力,达到凝聚人心的目的。
注释:
① 马同儒著:《三上词话》,中国书店,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