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将坛”前的思索
在陕西洋乡参观“四宝园”后,顾不上休息,我们奔向汉中市。
向往汉中由来已久,缘与读历史。余秋雨说:“我是汉人,我说汉语,我写汉字,因为我们曾经有一个强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非常重要的一个重镇,那就是汉中。这儿的山水都成了历史,都经过了历史,而这些历史都成了我们民族的故事。我有一个建议,让全体中国人都把汉中当作自己的家,每次来汉中当作回了一次家。”我是汉人,早应该回家看看。
汉中历史悠久,景点很多,我们第一个选择去“拜将坛”。拜将坛也称为拜将台,位于汉中市风景路中段北侧,当年刘邦拜韩信为汉大将军,举行隆重的授印仪式时所筑的纪念性建筑。
拜将台和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大汉王朝息息相关,正是因为那段历史,汉中拥有了最浓郁,也最根深蒂固的汉文化,所以,汉中应该是中国人汉人的老家。
拜将坛始建于公元前206年,是汉高祖刘邦“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的古坛场遗址,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
韩信在这里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统帅三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取了关中,继而北征东进,逐鹿中原,百战百胜,辅佐刘邦成就了帝业,建立了西汉王朝。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历史物证。
刘邦当年被项羽封为汉王,最初封地为巴蜀,并没有汉中,张良通过项伯跟项羽要来了汉中。张良为刘邦要汉中极富战略意义,汉中连接巴蜀和关中平原,若没有汉中,刘邦也许一辈子只能待在四川,因为他无法绕过汉中翻越秦岭,便不能还定三秦,也就不可能和项羽逐鹿中原,建立西汉王朝。
刘邦做汉王后,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发兵关中。但是,他缺一个可以统领三军的帅才。萧何发现并赏识韩信智多谋善用兵,向刘邦推荐。刘邦采纳萧何建议,命人建了一个高台,选择良辰吉日,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拜将仪式,封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最初只是秦末街头的一个乞丐,靠要饭混日子,忍受屠夫的胯下之辱,被一位洗衣妇接济。后秦时期,各地大起义,韩信投了项羽的叔叔项梁的军队做一名小卒,项梁战死后项羽领军。韩信曾为项羽提过很多作战建议,但都被心高气傲的项羽拒绝。随后韩信又转投了刘邦做一个小兵,因犯错差点被杀头,因为一句话被夏侯婴救下,又联系上了萧何毛遂自荐,最终成为了刘邦的汉王大军的最高统帅,成就不世之功。
韩信功高,被封齐王,刘邦忧其权大睡不踏实,隧降为淮阴侯。韩信是军事天才,国士无双,政治上却很弱智,容易相信人,认为自己没犯错就不会有事,最终被萧何骗进后宫,被吕后杀死,灭三族。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故事。
拜将坛处,南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台中央是左手握剑、右手托印的“大将韩信”雕像,再现了当年“登坛威望一军惊”的风姿。
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碑阴刻《登台对》。碑高约2米,是书法家舒同为拜将坛题字。碑背面刻有韩信登坛与刘邦的一段对话,摘自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传》。
西碑阳刻“汉大将韩信拜将坛”八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中华民国三十二年汉中城防司令祝昭周所立。足以看出对于刘邦“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人们是难以接受的。
“夜影神碑”立于西侧,碑体经两千多年风雨剥蚀,形成了神秘的天然石刻图案,虽其貌不扬,却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十二年初,汉高祖卧榻思韩信,为慰忠魂,钦赐地方上贡朝廷的红色发光宝石一方。萧何奉旨树此碑,碍于吕后权威,未刻碑文,仅将碑石置立拜将坛。初立时,碑身夜间,因为碑石含多种矿物质发光现影,故称“夜影神碑”。
北台上建有一亭,顶部是斜山式。斗拱飞檐翘角,下边枋檩竹等均施玄紫彩色和苏式彩画。此亭形体舒展而稳重,气势雄浑而大方,金碧辉煌,十分壮观。
站在拜将坛前,思绪万千。人生如梦,人世无常,命运捉弄了韩大将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假如韩信没有遇到萧何,历史上会不会有叱咤风云,威震天下的韩信大将军?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悲叹乎?惋惜乎?有一幅对联精辟准确地评价了韩信的一生: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一代枭雄韩信,他智盖群雄,国士无双,却因功高震主,惨遭杀戮。他一生,历经磨难、屈辱、辉煌、失意和悲惨,堪称跌宕起伏。他的成与败,功与过,得与失,令人感叹唏嘘。他兵仙战神,其影响早已超越军事领域,融入并滋养着传统的文化与艺术。
2200多年之遥,韩信的故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一直还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因为什么,我仍然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