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节
家乡的端午节并不亚于过新年。端午节前的第一天照例是要卖和买。要把家里的公鸡拿到市场上去卖。有洋芋的挑上一大挑洋芋去卖。没有洋芋的,挑上一挑柴也要去卖。街上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买东西可以说是很急,很忙碌。瓜子要称上几斤,糖果也要称上几斤,白糖可要几斤。还有核桃等当然要称上几斤。最重要的是水果,杏子、桃子等照例也要称上几斤。黄瓜、包包菜、西红柿、生菜、香菇也要称上几斤。然后就是凉菜,凉拌猪耳朵、鸭脖子、海带丝。最后就是蒸面。当然不会包粽子的要买粽子。当然还有买一丁点雄黄,回家好泡独大蒜。大人照例如此忙碌。而我则忙着去接大姑、二姑、小姑、姑婆、姑奶、还有刚嫁出门的大姐。
母亲从初三就开始忙碌。泡酒米,摘蓼叶。泡花生、核桃仁。将棕叶四成一绺一绺的。等酒米泡的鼓胀,妈妈就围着盆子包起粽子来。,她将蓼叶完成一个锥形,底部一折,抓一小撮酒米,再压入一颗花生或者核桃仁。再一折,盖住酒米,然后用棕叶一捆,一个八角形的粽子就做好了。我学了好多次,可始终都没学会。爸爸,哥哥、姐姐都没学会。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母亲从中午一直包到深夜。煮粽子非常简单。煮好的粽子满屋子都弥漫着一股竹子的清香。母亲把粽子放在盛满凉水的大木盆里。
初四的一早,母亲就把屋里的茶杯、碗、盘子等统统拿出来,洗的洗刷的刷。用草木灰擦去污垢。然后将屋里的柜子、家具、桌椅凳等都擦得明亮净几。还要把屋里屋外统统收拾一遍。该烧的烧,该扔旳扔。窗户纸都重新贴一次,整个家里面貌焕然一新。不用说就知道要过节了。这一天,还要宰杀公鸡,将公鸡闷好。老肉煮好,血巴巴、猪肚子煮好。
端午节的这天早上,父亲早早地起了床,拿起镰刀就去割艾蒿,鸡屎藤,金银花,过路黄。然后去扯一大捆菖蒲,往院坝一摆。选两根艾蒿朝门头一插,再挂两根菖蒲。端午节就开始了。
母亲这天是最忙的。因为要准备客人吃的午饭。姐姐这天专门负责照看炉灶里的炉火。母亲则一盘盘地切凉菜炒菜。好药招呼女客。而父亲主要招呼男客。有时候也会陪着客人们到汉江边上看龙舟赛。我有幸和父亲去看过几次。
只见6号桥以下的汉江两岸,彩旗招展,人山人海。喧闹声如潮水般沸腾。人们欢呼着,呼喊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停靠在公路两边。南面的山坡上搭起了一个主席台。主席台上坐满了裁判。台前放着一面大鼓,四面小鼓。四条装饰豪华的龙舟分列四组。龙舟上的小伙子们头裹头巾枕戈待旦。队长端坐在龙首,背上队长两个大字格外醒目,包括:舵手、锣手、鼓手准备就位。随着鞭炮响起,主持穿着古装服开始祭祀河神活动。他先点燃香,念一折子祭文,祷告屈原怎么的,然后烧纸钱,河边的祭台上燃着蜡烛,瓦盆里盛着鸡、米、肉、供果、粽子、腊肉供河神享用,说保佑汉水百姓幸福。随后主持人宣布龙舟赛正式开始。顿时河岸边鼓声大作,大鼓声震天动地。龙舟上小伙子一起用力挥奖,舟上的鼓手使劲敲鼓。舵手稳稳地掌住舵。龙舟像离弦之箭,在水面划出一条条直线。岸边大喊“加油加油!”每条龙舟上队员们的划桨频率都惊人的相同。队长使劲地挥舞着手臂,指挥着龙舟。大家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江面上。喝彩声、欢呼声连成一片。鼓声就像密集的雨点,激烈而高亢。随着锣声响起,第一个到达终点的龙舟队伍诞生了,大家齐声喝彩,鼓掌。他们也挥舞着桨庆贺。当然最后是发奖,我们家里有客,不喜欢看别人发奖就走了回去。
回到家里,酒桌已摆放整齐。爸爸一个桌子烧点纸,请逝去的长辈们回来过端午节。然后每个酒杯第一滴雄黄酒。每个碗里放一个剥好了的粽子。等到纸烧完毕。先按辈分入座。随后,不管能否喝酒,都要饮一口雄黄酒。还有的给小孩身上擦拭。随后大家吃粽子。祝老年人健康多福多寿。最后给老年人敬酒。随后就可以尽情地吃。
吃完了饭,大家把桌子简单一收拾。喜欢唱孝歌的唱孝歌,唱花鼓子的唱花鼓子,打桥牌地打桥牌。打长叶子牌的打长叶子。大家完全放开,尽情地玩,唱的唱,甚至还动上了乐器。释放着一天的心情。等到艾蒿晒干了,就开始和昌蒲等挽成一疙瘩。留着以后洗澡用。晚上,母亲还给我们熬制一大锅艾叶谁让我们全身上下洗个透。当然,还会偷偷给我们姐弟一人绣一个艾叶香囊挂在身上,据说能让我们年年好运。
现在,我离开家乡已经几十年了。家乡人有的搬进了城里,又大举家外出打工,只剩下了一些老爷爷和老婆婆。他们孤独地守着空荡荡的房子。曾经的家乡是何其的热闹。家乡的端午节是那样的古朴而热闹,温馨而团员。而如今又到了端午节,可我总觉得好像不像是端午节,除了吃喝,玩手机,我总觉得缺少节日的氛围。每到端午节,我都情不自禁地想起儿时家乡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