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匠
剪匠是一家理发店的名字。后来在装修升级时候更名为“剪匠发品”,不过剪匠已经叫的顺口,所以“发品”只在招牌上,而没有出现在谁的嘴里。
剪匠开在我家店子的斜对面,距离不过50米,中间穿过一条节假日外便繁忙的马路河。竹园小学校门口往南的店面大多是东西朝向的长方形,临街一侧的用作门面,后侧修上半面墙,留作卫生间和小隔间。这一排店面前面挨着街,后面窗户通向小学的操场,楼上还是教室,每天都是吵吵的。尤其在上下学的时候,喇叭声,刹车声,叫唤声,笑声,吵闹声……嘈杂,但是也热闹;拥堵,但是人也多呀。人多,这里自然就成了好位置,生意不会差嘛。
剪匠两旁挨着一家小卖部和一家零食铺,往零食铺那边还有一家阳光美发,这便是整条竹园路上唯二的理发店了。不过奇怪的是在剪匠多看见男人,而在阳光美发多看见女人。这是因为这两家店的老板是一男一女的缘故,还是因为店名的缘故呢?
剪匠只有一个老板,但他也是做着员工的活,我想这应该算不上是老板。老板听起来应该是更风光的,但除了老板,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饭店里的老板,小卖部里的老板,流动摊贩上的老板好像也都是这样。店里很干净,四张半身镜,一把转椅。开始的时候有四把转椅的。不过日子久了只留下一把。另外三把被架在了隔间里,架得好好地,灰却比摆在外面时候还积得多。留下的转椅配着一面半身镜, 另外三张安在大架子后面。
剪匠开了很久,父亲说至少有十年了。我上小学时便由父亲带着到他那儿去剪头,那时候是很厌恶理发的。 大概是过于"活泼",让我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坐20来分钟。闲的会哭,再就是剪下来的那些"飞毛"已经不是我再珍视的头发,我总疑心进到嘴里鼻子里。便会一直大口吐着口水。也许还有一些反抗的意思在其中吧。我每隔一段时间总免不了上火,父亲便说这是因为头发太长了的缘故。我又怕嘴里长泡与流鼻血,而不得不去。但剪匠的老板从未说过我。他看上去很有型,大概35岁左右,我本以为他更年轻。但他说他女儿也只小我两岁,那他应该也年长……我听他和父亲聊天时知道的。父亲不陪我,我便不会一个人去剪头,我应付不来说话,虽然他也很寡言。
剪匠没人的时候,他便在吧台后面听歌,或者玩蜘蛛纸牌或祖玛,推门的时候他总是刚剪完前一个或在吧台后慢慢站起来,我见过许多次。印象深刻的是理发时候没听过的音乐一直播放着,冷干的空调气,和掺在一起淡淡的盒饭香。店门口的双开玻璃门经常闭着,这样应该能减少噪音。
剪匠在后来的某天改了招牌,在原名后加上了“发品”。店里新添了两排大架子,上面整齐的摆着护发养发生发等瓶子,满满当当。玻璃门上也贴上了这类的广告。好像是要更进一步,而架子上的东西一直没见少。
父亲说去“剪匠”剪个头,也说去让“剪匠”给剪个头。我小时候父亲一直在他那儿剪,也带着我一直在那儿剪,他们也聊天,不过不称呼。“还是15吗?”,“是,就给15吧”或者“涨到20了”,我不知道剪匠姓什么,也没怎么叫过他。后来父亲换了工作……也许在我读高二的时候,卷帘门放了下来。
剪匠搬去中天街已有两年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