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和她的学生们
作者 马玉鹏
年逾古稀的杨老师在时隔三十年后回到了安新。
一场别开生面的笔会在安新县二中举行。参加笔会的有杨老师特邀来的长者丰采园天津14位博友;有白洋淀知名书法家高俊杰、刘国玉以及安新县书协主席、安新县水利局长、杨老师的学生王立新、安新电视台长王建忠、安新县书协秘书长刘贺军等。书画家们兴致很高,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两个小时的创作,佳作频出,现场互动欢声笑语。
这场别开生面的笔会,是学生们为杨老师和她的天津朋友们专门安排的。当书协副主席王辉把现场书写的《师恩似海》横幅赠给杨老师,学生们簇拥在老师身边,与老师合影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杨老师的眼睛湿润了,她的学生们拥抱了她。
杨老师叫杨再秀,家住天津北辰,十年前我们相识于新浪博客,她和老伴张树扑都是退休教师,她们博客名叫“天津老两口”。相濡以沫的老伴二零一六年初因患脑淤血住院治疗,年底不幸离世。正当她陷入巨大悲痛的时候,得到了来自各方面朋友的真诚劝慰。八位同事,九位学生不约而至。使她久已乏累的内心得到了安慰。
那一年除夕夜,她让孩子们各自回家,她一人守在空荡荡的家里,那一夜,是白洋淀的学生们发微信陪老师聊天,正在公安执勤的派出所所长卫民,发来语音问候。和学生们对话,仿佛儿女就在身边。还没出正月,学生马国柱就两次三番地要亲自开车接老师去白洋淀住些日子。
二零一七年五月二十一日那天,马国柱、王婷、娜欣接老师回雄安新区白洋淀,恩师回来了,白洋淀的学生们分届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欢迎会,学生王静和爱团特意从保定赶来,大花、丽英、秋英、春桥从淀南赶来,还有几位住在县城的学生也前来看望老师。静还特意买来蛋糕祝老师健康长寿,秋英还为老师量身缝制了一件特别可身的小棉袄。
师生分别三十年,她教的第一届学生如今都已年过花甲。她与学生们共同朗诵高尔基的《海燕》、朗诵了贺敬之的《回延安》。那语调,那情感,让师生仿佛回到了当年的课堂。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些学生们竟然还能按照杨老师当年教学时的语音、腔调,集体朗诵了朱自清的《春》,还一点儿也没跑调地合唱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在与八八届学生会面时,收到学生一苇、卫宁、占民的著作和诗集,如今他们是作家和诗人了;学生连军从广东发来了贺诗、贺菊朗诵了她现场作的词。玉花带老师去保定,参观总督府和古莲花池,还精心为老师准备了鱼肉馅儿饺子。
杨老师说:“马国柱和他的妻子小霞把家中最大最向阳的卧室让给我,又给我铺上洗干净的床单,抱来被子和枕头。一到吃饭,就把新做的菜放到我跟前,为的是照顾我的饮食起居,小霞不再出去上班,在家专门陪我。”
一九八九年夏,杨老师她们办好所有调动手续。此前,只和同事们打了招呼,头天还在上课,转天就回到了她的故乡天津。那年的年底,安新学生的贺卡像雪片般飞到老师手里。
“我在天津工作了整整十年就退休了,闲在家里,我才觉得我心的大半已经留在了安新。如今一个曾经的园丁,能在七十二岁时借助网络又找到了一批当年的学生,真是令我大喜过望。”
教师工作是个良心活儿,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人就能干好的。一个教师不是单纯看他是否名牌大学毕业,首先看他是否具备合格的道德水平,是否能把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他应该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真诚地对待学生,他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在课前下苦功,努力提高四十五分钟的效率,在不增加学生负担情况下,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并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会做人。”
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他的学生孙群郎的故事:
孙群郎是白洋淀孙庄子人,十四岁(一九八零年)那年,他右侧股骨头不幸坏死,在经历了一场大手术后休学一年。手术的失败让他留下了终生残疾,右侧的胯骨轴被钢钉牢牢把住,动弹不得,日常起居极为不便。一九八一年秋,他的父亲——一个老实巴交的渔民把他送到了安新中学,李校长特意把孙群郎安插到了杨老师的班里。杨老师说:“我们初次相见,只见他瘦瘦的身材,怯生生的站在一旁,低着头。我从他父亲的目光中,已经感受到了自己在这个学生身上将要承担的责任。”于是,一个身有残疾的学生与杨老师结下了三年不解之缘。一天,杨老师晚饭后检查学生晚自习纪律时,看到孙群郎的座位是空的,一打听,他在宿舍里。等我赶到宿舍,看到在靠门口的铺位上,他已经和衣而卧但并没有入睡。老师上前询问他为什么不去上晚自习,他哭了。于是就劝慰他,鼓励他,告诉他尽快与同学们熟识,振作精神,好好学习。老师的语重心长话语重新唤起了孙群郎自幼就有的远大志向,慢慢点燃了他那本来就好学上进的热情。老师向全班同学提出要求,不准对孙群郎有任何轻视与歧视的言行,一经发现,将受到严厉批评。所以,孙群郎三年里一直在一个团结友爱的环境中度过。他在全年级里科科成绩优秀,从来没有过畏难的情绪。一九八七年他以全校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考入河北师范学院后,曾寄给我一张照片,我对他的牵挂才渐渐平复。”
如今孙群郎已经是专门研究美国城市发展史的博士生导师了。二零一七年六月,孙群郎来天津南开大学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专门看望了他的恩师。孙群郎依然跛着右腿,体态已经发福,但精神面貌却开朗乐观,全然没了小时胆小、羞怯模样,站立在那里,全然看不出他的残疾。孙群郎的爱妻与他在同一学校图书馆上班,小他八岁,是历史系本科毕业生,他们的儿子今年十岁,正读小学五年级。家庭生活和美、其乐融融。
一九八一年考进省重点安新中学的初一学生,照例都是全县各乡镇选拔上来的优等生。那个班当时共有五十二人,除了少数是县城干部、职工的孩子,大多数来自各村,其中不少来自水乡。当家长们架着小船把子女交到杨老师手里的时候,杨老师感到了身上的重任。学生小学刚毕业,带着少儿的稚气和远大理想,背着简单的行李,离开爹娘来县城读书,他们都以能来省重点中学读书,感到无比自豪,因此在三年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得非常优秀。每当在课堂上看到他们渴望求知的双眸时,看到他们在每日的早、晚自习那么自觉安静地学习时,杨老师都暗下决心,一定倾尽全力尽职尽责,让他们德、智、体、美各方面顺利度过初中学段。
八十年代初,安新中学的办学条件有限,学生住宿环境十分简陋,学生的一日三餐也十分单调,住宿学生每星期都是背着玉米面,来学校食堂换饭票吃饭,那时,除了简单的生活用品,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开销。简朴的生活,促使他们勤奋苦读、奋发向上。冬天,宿舍里虽有煤炉,可孩子们根本就侍弄不好,临睡时即便点上炉火,半夜炉火灭了,宿舍又成了冰窖。好在每个宿舍窗上都有风斗,多少年过去,幸好还不曾发现过煤气中毒事故。三年中,这个班年年被评为模范班集体,三年运动会,年年拿冠军。入学时五十二人,毕业时五十二人,无一人落伍。
八五年入学的刘卫宁(安新县作协副主席)同学来信说:“懵懵懂懂的青葱岁月,庆幸遇到您这样的好老师,您的儒雅、博学和母亲般的慈爱,影响了我们很多人。杨老师,您有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可谓桃李满天下,如今我们享受着文化与文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这些无不得益于你的教诲。杨老师,我幼稚地认为,不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有您这样的成绩,您应该骄傲!”
“是呵,我真的自豪和高兴。学生们见证了我的最好年华,我也记着他们当年的青春样貌,在他们身上我同样看到了岁月的无情。他们一再嘱咐我,雄安新区建好后,老师一定到我们几家的新居做客,我说,但愿吧。”
回天津后,杨老师仍然但任班主任、学科组长、年级组长,先后被评为市级先进学科组、市级先进年级组。在天津工作整整十年直到退休。
杨老师说:“闲在家里,我才觉得我心的大半已经留在了安新。如今一个曾经的园丁,能在古稀之年借助互联网络又找到了一批当年的学生,真是令我大喜过望。我从心底为他们骄人的业绩喝彩,祝他们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杨老师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一个个熟悉的名姓,让老师回想起他们当年稚嫩的面庞,甚至还记得他们当年在教室的座位。如今他们中很多成了著名作家、诗人,或者在各行各业的领导骨干。杨老师说:“作为教师的我,只是你们求学路上的一个小小台阶,正因为你们当年的好学,才有你们自己的今天,你们还记得我,我谢谢你们,想想我在白洋淀的日子,我当年所有付出,值了!”
杨老师还在博客中讲述了一件事,那是她刚参加工作不久,晚上接二连三地梦见同一座山:那山巍峨雄伟,山石是青灰色,在茂密的青松翠柏的掩映下,半山腰上一座座灰瓦红墙的古建筑依山势错错落落,就像悬在半空。每次梦醒,都会问自己,梦见的这是哪儿呀?
直到一九九五年,因所在年级祖、学科组在市里考核成绩优异,学校组织老师们去盘山。那年杨老师刚好五十岁,身体也好,她和其他年轻老师一鼓作气爬上山顶,就在距离挂月峰不远处,恰是一块平地,她刚要拿起相机给老师们拍照时,一抬头发现远处的山峰竟然与我二十五年前的梦境一模一样!
梦石、爱石、爱山水、画山水,几乎是杨老师退休后业余爱好的主项。
她的网名叫:北辰梦石。
选自《甜园》杂志2018秋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