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文庙:冠道今古,德侔天地
在古代,如果有幸中了状元,必将是披金挂彩,骑马游街,举城狂欢,自然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好事。而当年由皇上恩准在湖南宁远县建造的文庙,更是激发了一批又一批读书的人,立志读书。
2013年夏初,我背着旅行包穿过宁远城中热闹的街道,一组红墙黄瓦的宫殿式建筑,巍峨地耸立古街旁。观之,庙宇院墙上嵌套有一块青石碑,上面介绍:宁远文庙,又名学宫,始建于宋乾德三年(965年),现存建筑系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门道两道还挂有“宁远县舜德国学馆”“宁远县文物局文庙管理所”,以及旅游合作单位等几块匾额。而在此庙的南部东西两侧,分立有登圣、步贤两坊。
由上书“今古冠道”四字横额的登圣坊入得寂静的庭院,院中草茂花繁,飞红滴翠,一派中国园林景色。立于庭院正中的那口用条石砌成的半圆形池塘格外引人注目,观之,池内莲蓬繁茂,清香四溢,绿水涟漪,游鱼可数。据说在古代,每个来文庙求学的读书人,都会经过此地,然后刻意绕池行走,以达到储水有墨的心理暗示,以求激发自己的读书智慧。
绕过池畔至棂星门,青石结构的门上镌麒麟狮象,跳跃奔突,栩栩如生。传说棂星是天上的文曲星,可保佑登科及第。使得文武大小官员,看到棂星门后,都会下马步行。而等闲学子不能从棂星大门进出,但高中状元便能享此殊荣。
从棂星门下的甬道至大成门,三间三开六扇大门上嵌七路金色门钉,象征孔子位高王侯之意。左掖为金声门,寓意金声击鼓的;右掖为玉振门,表示奏乐开始。而玉振击磬,表示奏乐之终,也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在大成门东西,并列有高达丈余、气势雄伟的乡贤、中宦两祠。
黄瓦朱梁、斗拱交错的大成殿,屋檐正中悬竖匾一块,为清朝雍正皇帝手书。门两侧有“丰池风荷一院丹桂,千年文庙万代德名”对联。殿前环绕青石坪台上的石雕,遍刻飞禽走兽,或站或坐,或升或降,多姿多态,妙不可言。而门前两根龙凤石柱上,龙鳞直竖,龙牙尖锐,四肢肌肉暴凸有力,龙爪强劲,大有凌空飞腾之势,极具阳刚之美。再观凤体,线条柔美,形象生动逼真。据说大成殿建于同治、光绪年间,而此龙凤群柱石雕,暗寓皇权的性别意义。
入气象庄严的大成殿,殿内正中悬“万世师表”四字匾额,为清朝康熙皇帝手书。南面悬“斯文在兹”匾额,为清朝光绪皇帝题书。南面悬“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雍正御书联。殿堂间有乾隆御书“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乘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之师”对联。殿内正中为孔子圣像,周围墙上画有《圣迹图》,记载孔子生平。
出大成殿至启圣祠(又名崇圣殿),见该建筑结构仅次于大成殿,是供奉祭祀孔子父母的享殿。因元代孔子父亲被封为启圣王而得名。而读书、讲学、弘道的明伦堂,是传承文化教育的地方。徜徉其间,我仿佛感受到了文庙学子每日青灯枯卷,锥骨悬梁发奋苦读的身影。是的,在中国古代,一座小小的文庙,就能像一张巨网捕捉笼络天下的读书人。
游历宁远文庙,让自己想起了山村的生活:每当夜幕降临,各家陆续点着煤油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股煤油味。为了节省煤油,母亲总会拿出那盏唯一有玻璃灯罩的煤油灯,然后划亮手中的火柴,点燃灯芯,冒出火苗。全家围着那盏煤油灯,各自忙了开来。父亲正在埋头沉思,盘算着今年的收成。母亲则拿出了针线,忙着缝衣裳、纳鞋底。待自己拿出作业本时,母亲总会把煤油灯上的灯芯调大,让那灯光把屋子照得亮一点。尽管灯光昏黄,但母亲总能把鞋底缝得整整齐齐。那盏跳动着微弱光线的油灯,总会给静寂的山村涂抹上昏黄而神秘的颜色,也给自己童年增添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北有曲阜孔庙,南有宁远文庙。宁远文庙,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