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遥远的新民街
千百年来,西伯利亚的高压气流,每年秋冬季都会形成季风,吹到东北亚的季风属于西北风。这股西北风扫过苍茫的蒙古草原时,还是一股动力强劲的狂风,一旦卷过黄沙漫漫的东北亚沙漠,这股风便演化成了沙尘暴。每当西北风盛行的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细小的沙粉和黄土纷纷向东南飞扬,遇到六盘山、秦岭、吕梁山等高山的阻挡,风力迅速减弱,携带的尘土便沉积下来。这些黄土颗粒,以大约一万年一米的速度逐渐堆积,历经几百万年的漫漫时光,一点一点的尘埃,最终形成了今天这举世无双的黄土高原。
北山是黄土高原南缘的山脉,它不是一座山,而是一个山系,由陇山、子午岭、桥山、黄龙山四座山脉组成。从古到今,北山的每一座山、每一道墚、每一道川、每一道皱褶、每一个山峁峁,都分布着一个个或大或小、或穷或富的村落,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种秋收。彬州市新民镇新民街村就是坐落于子午岭西南脚下、莽莽丘陵之上的一个村庄。如果说彬州的地图是一个“人”字形状,那么新民街村就在人字右上部的位置;如果俯瞰彬州大地,新民街村就是泾河北岸黄土台塬中心的一个点;如果游历这一方美丽的土地,新民街就是新民塬中心最繁华的地方。
新民街村是我的血地,是我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从我呱呱坠地,到长成18岁的青年,这十几年间我不曾离开过这块土地。这里给了我生命,这里哺育我成长。在这里我接受了最初的启蒙教育,在这里我接受了全部的中学教育,在这里我睁开了探寻世界的目光,也是在这里,我插上了飞向远方的翅膀。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不觉间我离开这片土地已有三十多年了,中间岁月更迭、沧桑巨变,社会在飞速发展,但这三十年间,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从没因为离开而中断,反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一年甚过一年。我写过一些关于故乡的作品,如散文《追忆新民镇老城》《风从故乡吹过》《那时的供销社》《家乡的灰条菜》等,都是埋藏在心底的故乡的记忆,写故乡似乎是我写作的宿命。我常常是以新民街村人的视角,看中国、看世界的,最后目光掠过千山万水,还是落在了新民街村这片土地上,只有在这里,我的灵魂和肉体才是最安宁的。
一直想写一些关于本村历史的文字,但一次次拿起笔,却一次次又放下,究其原因还是我心里的惶恐,一直觉得写村史是一件告慰祖先,福泽后人的大事,不可轻易而为之;一直觉得自己对这片土地知之甚少,或者说自己的资历还没有修炼到家。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也就短短的几十年,时间是短暂的,也只能从自己这短短的几十年中,了解一个地方的前世今生,这是千古之定律,谁人也不能例外,想想这些也就释然了。
人生有家,家居有所,居所聚集,形成村落。村落之肇始,为先民披荆斩棘而成。守望生养之土,根之所在也;铭记家园之地,情之所寄也。无论达官显贵,抑或平民百姓,孰不由此开步,受此启蒙,故记村庄之变迁,循家风之传承,知乡俗之绵远,感贤达之聪慧,诚为众望所归,诸人所愿。新民街村村史之久远,信息之浩繁,不是一本村志能够包容全部,加之此次修志开新民街村修志之先河,前无古人,一定困难重重,无论能记多少史实、多少世系、多少治乱、多少兴替、多少风化,总能给一片空白的村史,增加翔实鲜活的一页,是市志、县志无法做到的。
水是生命之源,这一点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都不可否认,从各种考古发现得出的结论,先民都是逐水而居的。大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彬州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到了夏代初期,彬地的先民们依然选择居住在河岸或近河的山地,在先民的思维中,没有水的地方是蛮荒之地、险恶之地,有性命之虞,是不会有人居住的。2005年6月,在修筑福银高速公路的路基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的“水北遗址”,就是这一结论的最直接的证明。考古队在彬州新民镇水北村五组南50米的泾河岸边,勘探发掘出了一个2400平米的仰韶文化遗址,有房址4座、灰坑107个、陶窑一处、墓葬3座,这些遗址或遗迹,为那个时代彬地先民逐水而居的生存方式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演变的物证。同时也佐证了当时的地貌、河川方位与现在相差无几。
彬州的最初先民,主要生活在泾河两岸和四郎河、红岩河、百子沟、三水河以及泾河南岸的磨子河、安华沟、水帘河、西沟、南沟等河流两岸。在新石器时代,新民塬上的腹地,应当还没有村落,新民塬腹地只是耕作的地块,不是村落的理想选址。从各村古村落的地址推断,村庄选址既不在沟底,也不在塬面上,沟底有水灾之患,塬面取水困难,村庄选址基本都在沟边,这样离沟里的泉水或河水距离较近,节省劳动力,也便于开挖居住的窑洞。新民街村这片土地,作为村庄的前提是解决吃水问题,可以猜想,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年代,打井取水,难度几乎相当于现在的探月工程,基本是不可能的。新民街村地块的地下水水深都在30米左右,在当时是不可掘到这个深度的,唯一可能取水的方式,就是收集雨水,雨水存入水窖,供人饮用,雨水形成涝池,涝池的水供牲畜饮用或生产用水,这样,涝池周围就形成了村落。这种村落很不稳定,一旦水窖和涝池干涸,村庄就不存在了,所以这种村庄就像候鸟的临时住所,是不稳固的。新民街村稳定的村落出现应当是水井出现以后,也可以说生产力发展到可以开掘30米左右的水井以后。虽然历史上在黄帝时代就有伯益挖井的传说,但挖井的地点都在离河流很近的川道(史书记载伯益挖井点在宝鸡蟠溪乡井儿村,离渭河不远),水井深度也就10米以内,在当时已经算是重大发明、载入史册了。新民街村在泾河以北的黄土台地上,海拔在1200米左右,地下水水深都在30米左右,挖水井的难度之大,不可想象。有了水井才有村镇,有了村镇才会筑城,新民街村的老城传说在明朝才有,那么水井的历史应当在明朝之前某个时间点。
要梳理新民街村的历史,我们应当以某以事物为标志,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历史学家将中国历史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和信息时代,这是以劳动工具或者说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划分的。我们可以仿照此,将新民街村的村史,以村民的用水方式来划分,分为:雨水时期、井水时期、自来水时期,我觉得这样有概括性,是比较恰当的。
在这里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吃水问题,祖祖辈辈都是新民街村人生活中的大事,也是这里的人们除过粮食生产外,最重要的劳作。雨水时期,也可以叫做涝池时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民街村就有较大的涝池七个,这七个涝池基本以玉皇庙前的大涝池为中心,各个涝池以胡同串联起来。可以猜想,这些胡同的前身,就是收集雨水的水渠,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收集雨水的水渠就变成了胡同,具有了道路和水渠的双重功能。而“胡同”两字的发音,和蒙古语“水井”是相同的,意为“有水之处”,彬州这块地方,在秦朝之前,长期为北狄和义渠戎(均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占,汉族的语言中是否也存留了蒙古语的痕迹(猜想)?每个涝池周围都是一个居民点,涝池的水可用来灌溉、牲畜饮用,居民点周围都有各家的水窖,为居民生活用水。新民街村比较著名的胡同有:堡子胡同、苏村胡同、屯庄胡同、杨家胡同、胡家坡胡同、太厢胡同等,这些胡同的叫法在2010年之前还存在。可以说雨水时期是新民街村历史的最长时期,有几千年之久。这个阶段的村庄是不稳定的,村民大部分应当是来自于塬边的村庄,因耕作而滞留在这里,如果遇到干旱缺雨,窖水用尽,涝池干涸,这些先民还会退回到以前的村庄,因为那里的河水和泉水是不会干涸的。这个时期,新民街村这个村庄,最多相当于后来的“吊庄”,是因耕作而形成的村落。
井水时期。水井在新民街村挖掘成功,在新民街村历史上应当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亚于后来的原子弹爆炸对于国家的意义。有了水井,居民也就稳定下来,人口迅速增长,村落快速形成,经济、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最后形成了繁华的集镇,成了历朝历代一级政府的所在地,老城也在这个时代建成了,新民街村逐渐成为新民塬的中心。
自来水时期。有了井水,吃水问题基本解决,但水井的数量,一个村,一个生产队只有几眼井,贫寒的家庭或者较小的家族,没有掘井的财力,绞水担水仍然是个很累的体力活,我们这一代小时候都有绞水、挑水的经历,所以吃水困难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1987年,在联合国的资助下,整个彬县开展了农村改水工程,新民街村村民的吃水问题,才得到根本解决,村民吃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村志是记载一村范围内自然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编修村志的意义在于:
其一是记载地域文化。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种要素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县志在一定程度上记载和反映了地域文化。但从总体上说,县志记事基本上是从宏观或中观角度,对地域文化的记载和反映不够具体详细。而村志仅记一村范围的事物,它能具体而细微地记载和反映本乡本土的地域文化,如地理环境、风景名胜、传统产业、生产工具、生产技艺、土特产品、民俗风情、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异闻传说、歌谣谚语、村规民约、传统艺术等,为地域文化及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民国时期致力于乡村建设的梁漱溟曾说:“中国文化是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村志是记载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每个村都编修出高质量的村志,将是对中国地域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其意义和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其二是记载乡村历史。村庄是组成祖国大家庭的细胞,是由村民、住所及周围的土地构成的,是随着农耕的兴起和发展诞生和发展的。每个村庄都有数百年、上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关于村庄建立、历朝历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家族的兴旺或衰败、村庄名人和他的故事、轶闻趣事等,历来都是口头流传的。今天编修新民街村村志,就是要把村庄的历史用文字记载下来,传之后世。记解放前的历史,就是要记下村庄的形成和演变、村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当时的风俗习惯和社会风气。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内容,要记下新民街村环境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从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所走过的道路,村民吃、穿、住、行、用以及教育和文化生活的发展变化;特别要注重记载改革开放以来,新民街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面貌的变化。与国史注重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不同,村史注重一村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普通老百姓的故事,记载更具体、详细、深刻。村志记载村庄历史,为国史研究积累丰富的鲜活资料。
其三是留住乡情。一个人出生在一个村庄,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成长,久而久之,对故乡产生了深深的热爱和依恋。故乡的山山水水、道路街巷、庭院老屋、一草一木,甚至连村庄的空气气息,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特别是当离开故乡到外地常住的时候,那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魂牵梦绕,且愈久愈烈。村志将村庄的一切记录下来,手捧村志,看到村志记载的那些熟悉的事物,就像回到故乡一样,对思乡之情是莫大的慰藉。特别是今天,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村落很快就会消失了,村庄的人们永远不可能再回去,永远不可能再看到村内熟悉的一切。因此,编写村志,全方位记下村庄面貌,是留住乡情的最佳方式。
其四是抢救乡村历史文化。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也迅速推进,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村庄的消失,而且其速度是迅猛的。许多村落连名称都没有留下来。经过数百年甚至几千年漫长岁月的发展而积淀起来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也许会随着村落的消失而消亡。有形文化方面,那些古老的具有地方特色或者是曾产生过世代流传的故事和传说的街巷,具有朝代风格或当地特点的院落建筑,承载着宗族历史的宗祠和家庙,寄托着村民信仰或崇拜的庙宇,陪伴了一代代村民的古碾老井,以及街边村旁的老槐古柏,都随着村庄拆迁消失得无影无踪。无形文化方面,随着村庄变成社区,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农业经济向城镇经济转化,传统的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化,随着居住环境、生活方式、谋生手段等的改变,农耕时代长期延续下来的民风民俗、村规民约、生活习惯、乡土文化逐渐消亡。在这大变革的时代,许多村落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的消失是不可逆转的,留住乡村历史文化的方法只能是用文字和图照等将其记载下来,编写村志就是最好的形式。抢救乡村历史文化刻不容缓,趁其未消失之前将其记入村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五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村志是一村的百科全书,全面记载了本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青年人能从中了解前辈创业的艰辛和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广大村民从村志记载的本村新旧社会的发展变化中,能更深切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由于村志记载的是自己或前辈经历的事,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印象特别深刻,更能激发起村民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所以说,村志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乡爱国教育的生动教材。村志梳理出改革开放以来本村的巨大变化,能增强全体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全体村民更加团结一致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从这一点来说,打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村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族的佳志,其意义是深远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跨入新时代,中国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新时代,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新民街村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把村史村志编撰作为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治理的重要举措。在各位乡贤的不懈努力下,新民街村的村志即将成书,书稿可以说内容很全面,史料很丰富,很珍贵,很鲜活、很接地气、许多内容我是首次看到,可以用震撼这个词形容我首次阅读时的感受。这次村志的编者,除了中青年乡贤外,编著者中有古稀老人、有耄耋长者,提供的资料接近百年,是对本村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抢救性记录,他们做了一件可以告慰祖先,福泽后辈的大事,作为虚识几字的晚辈,我感其行而知其难,赞其举而赏其作。这件事的意义也许在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后,更能凸显出它的价值。在我看来,新民街村人办事都是大手笔,人心齐、文化人多、热心人多,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者多,就像文革中,能一下子拉起五六十人的文艺宣传队,能一口气排演出七部全本秦腔现代戏和二十几个折子戏一样。这些都是新民街村人的一个基本的行为特征,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受耿清润书记和编者中几位师长的嘱托,作为新民街村的子弟,我把我对新民街村的了解,写成以上这些文字,为村志添砖加瓦,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