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颜色,叫“玲珑红”
紫苏
“玲珑山,十八层,金梁玉柱在其中,尖斗沙子平斗金,牧师窃牛囚金洞”。以黄金而名闻天下的金都招远,其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也正是因为盛名久负,才引日寇之垂涎,英勇不屈的招远人虎口夺金、虎口运金、十三万两黄金送延安的红色故事也早已家喻户晓。黄金固然可贵,然而,比黄金更可贵的,是情比金坚的招远人。我们怀念那段岁月,也感激那段岁月,正是那段岁月,见证了招远人的赤胆忠心。每一个为家国奋斗的招远儿女,都有一段难忘的热血青春;每一个客居他乡的胶东儿女,也都有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一、追本溯源 赓续文脉
招远深山出黄金,玲珑山的每一寸土地之下都有大金脉,相传招远的采金,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有史料文字记载的便是,宋真宗派大臣潘美来玲珑督办开矿,现在的招远市玲珑镇潘家集村,就是潘美当年的督金府府邸所在,前花园和后花园,现在是两个自然村了。可以想象。当年这里该是何等繁华之地!《宋史·食货志》载:天圣中登莱采金岁益数千两。
元朝时以官办为主,清代初期康熙年间对金、银开采实行封禁政策,鸦片战争后,官督商办、合办等多种形式并存,采金业一度空前繁盛。
1887年,李宗岱在玲珑开矿,将平度旧矿及开源矿务公司与玲珑山红石崖金矿合并,经李鸿章批准,领官银二十五万两,于1891年成立了“招远矿务公司”,年获净金2400多两。1897年,李宗岱次子李家恺继承矿权,从北洋军阀政府开始,允许人集资开矿以及允许外商合办采矿,七七事变后,李家恺多次于外商签订合办合同契约,1924年5月,与日本自本家中山辰次郎签订了矿石契约,成立了“中山矿业公司”,1925年改为“招远矿业株式会社”,李家恺之后,儿子李宜明继承。1934年12月,李宜明取得了山东省建设厅的采矿执照,于1935年建成了“招远玲珑股份有限公司”,1935年产黄金1200两,占全省年产量的80%。
1938年7月,中国共产党胶东特委在九曲成立了“招远采金委员会”,1940年8月,招远采金委员会改为“玲珑采金局”。1945年8月21日,玲珑解放,采金办事处进驻玲珑,成立了“玲珑矿务局”,1948年玲珑矿务局改为“玲珑矿业公司”,主管玲珑金矿开采和军工生产等具体事项。1948年10月,拨款2000万北海币,在玲珑金矿搞军工生产,领导群众采金。1949年7月,生产硫磺440吨,生产硫酸69吨,赤金千余两,有力地支援了军需。
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丰厚的资源,是上苍对招远特别的恩赐。也遭到日寇的觊觎和略夺。勤劳智慧的招远人,为此浴血奋战,在十三万两黄金秘送延安的艰苦斗争中,用生命奔赴这场光荣的使命,上到耄耋老者,下至妇女儿童,都自主自发的加入到虎口夺金,虎口藏金、虎口送金的队伍中来,用不屈的生命和顽强的信念谱写了一曲家国情怀。
二、 创建基地 传承历史
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玲珑红!
爱我玲珑,爱我家国。家国情怀从来都是玲珑人刻在血脉里的基因。历史从来不该被忘记,红色基因应该被传承,玲珑金矿的发展史,是一部红色基因的传承史,是岁月无法抹掉的买一枚坚定的刺青,那些为国献金的往事,玲珑人从来没有遗忘。2012年,他们经过搜集和整理,把建矿50年的矿史做成了展板,陈列在矿史馆的展厅里。
2017年,山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尹刚副主任来玲珑金矿指导工作,在时任矿长王成龙的陪同下,一行人参观了矿史馆,从潘美采金到抗战时期为中央献黄金的历史,深深感染着尹主任,他建议玲珑金矿再充分挖掘整理,让这段历史被代代人记住。
王成龙矿长高度重视,当即就安排给综合管理部,让时任企业文化主管的蒋善帅作为基因挖掘的负责人,开始着手深挖红色历史,并参与建立红色教育基地。让玲珑的红色历史回归山金的记忆,也是对今天的玲珑人最好的鞭策和鼓励。
三 、精研矿史 岁月有痕
领到挖掘红色基因的任务后,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这是蒋善帅首先考虑的问题,他们决定从查看矿志入手。矿志有记载,只是记载的比较简单,只有一两千的文字,没有任何图片以及见证人的记录。但是修志的时候肯定有依据,可是依据的资料在哪里呢?时任后勤保障部经理田怀忠,最初是在办公室干文秘工作,由于工作关系,他跟一些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老员工交情甚笃。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玲珑金矿成立一个小组,到处寻觅红色历史,当时他们还特意邀请了胶东公学(即现鲁东大学)的十几个大学生,一起来记录整理矿史。当年的学生们做了非常全面的记录、整理采访文字的工作。当年没有打字机,全靠手写。涂改的很多,当年十几个人整理了三个多月,有的仅目录就足足记录了两三页。这些采访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以后的发展情况。
整整16本厚厚的原始资料,全部用钢笔详细记录了田主席他们采访过的所有人,从目录到采访的全部内容,有的字迹已经不很清楚了,依托这些资料,蒋部长他们摸到了一些线索,红色基地的第一手资料有了出处,总共采访了当时的60多人,有的单人采访资料长达20多页,随手一翻,看到采访玲珑金矿工作委员会书记冯桂江、李方一谈47-49年实验情况等记录。薄薄的纸张、褪色的笔迹,昭示着岁月的痕迹。
四 、红色记忆 岁月有痕
要建红色基地展馆,图文并茂是最基本的,现在文字的内容已经找到了,下一步就是寻找照片和见证人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寻根的老者,给红色基地带来希望。
这位老者,就是青岛的孙德庆孙老。2016年的一个春天,他回玲珑金矿来寻根,与儿女一起在“金城明珠”雕像前拍照留念,当时的办公室副主任曹玉明听说是1940年在玲珑金矿工作的老前辈,认为很有采访价值,于是联系蒋部长下来约见。可喜的是孙老随身带来了一本当年的老相册,里面有建国前玲珑金矿的黑白照片,这真是想吃冰老天就下雹子呀!征得老人的同意把照片复印了下来,随后蒋部长带着老人全家参观了矿史纪念馆并留下了联系方式。
此次筹办红色教育基地,筹办小组又专程去青岛采访了孙老,孙老对于日本败退后的那段历史非常了解,同时孙老的儿子孙星洲是青岛中国旅行社副总经理,他通过自己的人脉,联系上了青岛红色文化研究会创始人张辉,原来张辉的姥爷就是咱们招远抗日游击大队队长王一民,他把姥爷的一些英雄事迹告诉小组。日本鬼子往外偷运矿石和金子,当年曾经在张星槐树庄伏击过运金车,小组又特意去采访了王一民的女儿。
孙星洲说他之前他曾经见过一张很早期的奖状,于是又联系到了奖状的主人尹淑新的儿子蒋作虎,这张奖状佐证了玲珑金矿的历史早于新中国建立。日本败退后,我们党解放了玲珑并且接手了玲珑金矿,虽然当时还没有建国,但是已经是在我党领导下了。经联系得知,年逾九旬的尹老在新疆儿子家里养老。
当见到孙星洲发过来的奖状照片时,时任矿长王成龙非常震惊,当即派筹办小组前往乌鲁木齐,采访尹淑新老人。谈及那段难忘的历史,老人家百感交集,原来尹老是张星镇蒋家村人,得这个奖状的时候,她才二十岁,正是最青春的时候,那时候她和工友们一起在灵山金矿推金磨,用招远人代代相传的土法作业来提炼黄金,1947年7月份,由于国民党军队侵犯胶东,尹淑新与工友们和当时的厂长王庆鼎一起转移到山口马家生产黄金。
基于我党的工作当时是秘密进行的。她只知道生产、保存和运送黄金,领导让干啥就干啥,只做工作不多问,所以具体的情况一概不知,为了保证生产出来的黄金不被日寇一次性发现,王厂长给大家了分了分,尹淑新分到手的是三两黄金。
人在金在!这是生命之诺。
宁舍一条命,不丢一两金。为了确保安全,她把黄金缝在贴身衣服里,那几个月,她都是衣不解带地入睡,白天晚上不离身,还告诉姐姐,如果牺牲了,一定要替她转交给党组织。
到了12月,厂长召集大家带着金子集合的时候,经过清点,工友们全都如数上交,分毫不差。由于她在整个生产和运送过程中都较为突出,获得了县政府颁发的三等奖,是当时唯一的一个获此殊荣的女矿工。所以,她非常珍视这份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荣誉,多年来一直视若珍宝,后来随儿子们移居乌鲁木齐,她也把这个奖状一起带去了。
这是一张颇有年代感的、纸张早已泛黄的奖状。奖状上清晰可辨当时的县长是陈挺、副县长李萍实、玲珑矿务局局长郭锐、玲珑金矿工会会长是张庆。而且奖状上竟然还有编号第01227号,咱们现在的奖状都没有编号这一项了,可见当时的工作人员是多么的严谨和正规,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工作态度。
虽经年累月,但老人家保存得很好,并无一点缺损,也没有一丝折痕,该是多么爱惜和珍视这份荣誉,可知这份荣誉必定也是来之不易的。当她得知玲珑金矿正在筹建红色革命基地,当即果断表示要捐出这张自己珍藏了一辈子的奖状。
一张珍贵的奖状,一段青春的印记,一段荣耀的历史,一个时代的烙印,一片赤胆忠心,一腔家国情怀!
循着孙德庆提供的线索,筹办小组多方打听,又联系到了大蒋家村的蒋学芬,筹办小组联系到他的时候,老人家当时正在广州市人民医院住院,身体状况不好是一个方面,另外,他曾一度担任广东省地质局副局长,因为他负责的项目主要是探采铀矿,从矿石中提炼制造原子弹的材料铀,是绝密的事情,工作的特殊性加上身体的原因,老人家的孩子就婉拒了采访的事情。后来经过再次沟通,承诺只采访当年的历史事情,其他的绝对不问,更不会涉及到老人家的工作机密。于是,老人家在病榻上接受了采访。
原来当年日本鬼子侵占玲珑的时候,他在矿上干车工,当年王一民等人在槐树庄伏击运矿车的时候,他就是见证人之一,当时日本人在玲珑这里有个修配厂,叫“工作课”,他是车工,也会修理车,有一天日本人往龙口运矿,路上被武工队伏击了,死了不少的鬼子,车也被炸坏了,鬼子叫他和工友们一起去把车拉回来修理,不光要修车,还要把死了的日本人运到赵家涧那里集体火葬,修完了车,还要去给鬼子抗柴火,然后浇上汽油,化了那些人。
新中国成立后,蒋学芬被调往广东英德硫铁矿工作,从此故土阔别,多年未回。后来又因为从事铀矿这一原子弹材料的工作,也是没机会回故乡,客居异乡的老人家,2017年接受采访的时候已经是90多岁高龄了,可是当年日寇侵占时期的事情依然清晰的记得,遗憾的是,当年很多工友的名字他已经记不得了,可那段红色历程,纵然身移时易物已非,却依旧深植在他的沧桑记忆里。
通过蒋学芬老人家,又联系到一个现在安徽马鞍山的一个矿友,之后筹办小组又陆陆续续的联系到了好几位当年的老矿友前辈,也正是由于筹委会等人的用心用情,不辞劳苦地四处奔波,这一个个动人的历史瞬间,一段段珍贵红色历史,才得以在我们眼前一 一展现。红色基地的筹建过程,是对矿史重新梳理的过程,也是给在此过程中的无名英雄立传的过程,为平凡的矿友记录下当年的艰辛历程,原来,平凡人的信念竟如此赤诚,平凡人的灵魂竟如此高贵。世间平凡人,常为不凡事。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源在华夏,根在中国,在中华民族每一个危难关头,都有毁家纾难、精忠报国的人挺身而出,都有先忧后乐、无私忘我的人前仆后继。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然而,被人们记住的,常常是那些名留史册的民族英雄,而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他们因特殊的使命而无法被公开、被知晓。所幸的是,生活有时像个顽皮的孩童,他会在铭记与遗忘的边缘,为我们留下一点点蛛丝马迹,让那些红色的记忆,不在历史的尘烟中湮灭,掸去岁月的铅华,在那血与火的洗礼中,我们看到胶东儿女们那纯粹的意志和高贵的灵魂。他们用平凡的一生,挺拔的脊梁,诠释着最纯粹的家国情怀。
短短的不到半年的时间,筹办小组的足印踏遍了大江南北:招远市档案馆、烟台市档案馆、省档案馆、国家档案馆,多方取证,不辞辛苦,每当有了突破性进展,比如一封神秘的电报,一张珍贵的奖状 ,都足令他们欢欣雀跃,再苦再累他们也感觉欣慰和值得,只为还历史以本真。
一个建设性提议,一个红色教育基地,一段段跋涉的旅程,一份份难忘的回忆,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极其微小的浪花一朵,但再小的浪花,也能泛起美丽的涟漪,不是吗?筹办小组就像一根红线,把散落在民间的一颗颗落满尘埃的珍珠,穿成一条独一无二的项链,轻轻的佩于山金之颈上,熠熠生辉!
五、家国情怀 涓滴巨澜
仰望历史的长空,家国情怀长盛不衰;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绵绵不绝!吾辈何幸?生于华夏,没有被侵略硝烟弥漫过;吾辈任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更需要我们每个人把家国情怀铭刻于骨,铭记于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中有家,温情绵长,心中有国,情深义重。
涓涓不塞,方为江河;点滴微光,可成星海。或许,有些坚持,仍在黎明之前未见曙光,但也总会有一些坚持,能从苍茫的暗夜里,洞见万丈的光芒,能从冰溶的土地里,开出千万朵怒放的蔷薇。
抚今追昔,一瞬浓缩百年;家国记忆,涓滴汇成巨澜。
忠肝义胆的红色情,不屈不挠的玲珑人,红色玲珑人,金色玲珑心,可贵的是黄金,高贵的是灵魂。让人感佩,催人奋进。更愿今日之你我:不忘历史,勇毅前行!
殷殷之情华夏系,
胶东儿女义比金。
情怀一片为家国,
红色玲珑赤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