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饮香茶爱此山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这山是大别山,这泉是天堂水,这香茶是英山云雾。
初夏傍晚,独坐南武当瑶池溪畔水云间,一人,一壶,一杯,一茶。窗外几株粉色杜鹃花,望我而笑;松鸦“嘎嘎嘎”,斑鸠“咕咕咕”送来动听的歌谣;一排排嫰绿的水杉倒映水中,与碧水相融,与蓝天相接,如诗般灵动,如画般宁静!
煮一壶英山云雾茶,雾气缥缈,清香扑鼻,深吸一口,顿觉神清气爽。叶片在壶中翻滚,起伏跌宕,沉沉浮浮,像极了人生历程。我轻轻将壶中茶汤,缓缓倒入青花瓷杯,捧起闻香、熏眼,啜小口,始觉淡淡苦味,不到三秒,苦尽甘来。舔唇吞咽,口舌生津,清香四溢,周身清爽,五脏六腑都舒展起来。刚刚尚有些混沌的大脑,突然清晰许多。看来人们常说的茶可提神,茶可醒脑,禅茶一味并不是空泛的文字!
此时,让我想起了唐朝诗人卢仝,他对茶很有研究,曾写过《茶谱》。当年隐居河南少室山时,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中有这样一段: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这通俗易懂的白话诗,蕴含深意,把喝茶人的酣畅淋漓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很快流传。
赵州和尚“吃茶去”三个字可否受卢仝《七碗茶歌》的影响,但赵州和尚把喝茶的玄妙悟之更透彻。赵州和尚每遇有人拜访,他让求教之人“吃茶去”!这是让人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此及彼,由实及空地理解品茶与参禅的奥妙。如果你不理解禅,那么你就先学会品茶,如果你熟知茶味,那么也就知道了禅的味道。
我与茶结缘几十年,真正从品茶中悟出道道来,还是今年夏天。住在山中三月有余,每天在瑶池溪畔,一个人,读读写写,观景喝茶,在茶里找过往,在茶里找人生,在茶中找我心!
茶道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应该就是远离浮躁。茶与道,道与茶密不可分,深山道观品茶,别有一番情趣。此时,远望大别山主峰天堂寨,云海茫茫,老君峰下武圣宫,云外仙都,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夕阳映红了整座山。神奇南武当,云上天堂顶。近处紫竹院里,道乐悠扬,道人们正在习练武当逍遥掌,武当醉八仙剑,武当秘传内家拳,快慢相间,动静相宜,刀光剑影。。。。。
高山云雾出好茶,这句话用在此时此地最恰当不过。南武当山,古时叫“多云山”,常年云雾缭绕,不管天晴下雨,云雾特别青睐,都会不见不散。远古时期,这里属古英国管辖,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以种茶,种桑为业。英山茶叶以其条索紧细、色泽嫩绿、清香宜人深受欢迎,早在唐代就是宫廷贡品,曾有名茶“团黄”、“黄芽”上贡朝廷。据史料记载,团黄贡茶始创于唐武德九年(公元前626年),因其“色澄碧而清冽,味馥郁而沁芳”成历代朝廷贡茶。《唐书》载:“茶之名品,…..寿州有霍山黄芽,蕲门团黄”。是时,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英山团黄列为贡茶,并称“淮南三茗。《弗告堂集·龙井茶歌》(清代·于若瀛)中赞“团黄”贡茶为当时茶之标杆,媲美南方“龙井”。茶人遂有“北有团黄·南有龙井 ”之说。
去年在英山团黄贡茶,天花坪和胡家茶叶基地采风时,听专家介绍,茶叶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高,英山地处大别山南麓,在北纬30度线上,是属于中国最好的茶产地。一年四季,总是裹着朦胧的烟雨,英山云雾就是根于这山间,朝吸云露,暮沫霞光。绿野仙踪,兼水之灵秀,花之芬芳,林之翠绿,山之灵魂,高山荒野,使其茶质醇厚,久负盛名。
英山云雾茶起名缘于湖北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的“天堂”二字,因是高山和半高山茶场所产,品质具有明显的香高、味醇、耐冲泡的云雾山中茶的特色,故定名“天堂云雾”,因注册同名,改名“英山云雾”。“英山云雾茶”被评为“湖北十大名茶”。英山被评为“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绿茶(名茶)之乡”,“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每年阳春四月,身着各色服装的釆茶村姑,纤纤玉手,掐着茶枝上的一芽一叶,放进茶篓。边采香茶边唱曲,英山的呵呵腔,采茶戏便由此诞生。颇具地方特色的“英山采茶戏”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非物质文化遗产。
600多年前,张三丰祖师云游到此,喜欢上了这座大山,曾在天堂峰下山洞里隐修,夜观北斗星,预言武当十四代毕开南宗,武当异日必大兴!后人为纪念张三丰,在天堂峰下修建武圣宫,专门供奉三丰祖师,开宗立派,传承武当文化,让武当太极之花开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大别山南武当旅游区,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森林氧吧。
山还是这座山,因为道,给英山云雾茶注入新的文化内涵,茶与道,茶与康养,茶文化与大山共存,远源流长!
品茶,品人生。一座山,一龙泉,四周静谧,溪流潺潺,青山作伴。此时正是:青山不墨千年画,流水无弦万古琴。山鹰展翅瑶池耍,岭上白云入杯来!